摘要:1945年5月14日,北大西洋深处,德国U-234潜艇在纽芬兰海域浮出水面。艇长费勒望着逼近的美军驱逐舰,缓缓升起白旗。这艘排水量1763吨的远洋潜艇,载着希特勒最后的疯狂:
1945年5月14日,北大西洋深处,德国U-234潜艇在纽芬兰海域浮出水面。艇长费勒望着逼近的美军驱逐舰,缓缓升起白旗。这艘排水量1763吨的远洋潜艇,载着希特勒最后的疯狂:
10个标着“日本陆军”的神秘圆筒,里面是足以制造两枚原子弹的560公斤二氧化铀。
那一年的3月,柏林已笼罩在苏军炮火中。失败已在所难免,希特勒在元首地堡签署密令:将帝国最后的铀储备运往日本。
被选作运输工具的U-234潜艇,为此进行了特殊改装,水雷舱被改造成密封货舱,搭载着Me-262喷气战机部件、V-2导弹图纸以及12名顶尖科学家 。最致命的货物,是10个内衬铅板的圆筒,装满了从德国施塔斯富特铀矿提炼的氧化铀。
这并非德日首次“核合作”。1943年,德国曾派潜艇运送1吨铀矿石前往日本,但潜艇在马六甲海峡被美军击沉。此次U-234的航程更加凶险:盟军已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潜艇需全程潜航,仅靠通气管换气。
5月4日,潜艇截获德国投降的广播,两名日本军官服下了氰化物,剩下的德国人陷入抉择:是继续执行注定失败的任务,还是向盟军投降?
当U-234在大西洋潜行时,日本的“仁计划”正陷入绝境。这个由仁科芳雄领导的项目,自1941年启动以来,始终卡在铀浓缩环节。
彼时,日本虽在福岛发现低品位铀矿,但提炼效率极低。1944年,科学家们用气体扩散法才得到米粒大小的六氟化铀晶体 。更致命的是,分离铀-235需要庞大电力和精密设备:美国“曼哈顿计划”为此建造了占地600公顷的橡树岭工厂,而日本连一台合格的离心机都造不出来 。
其实,即便U-234成功抵日,日本仍需突破三重难关:首先,需将天然铀中0.72%的铀-235提纯至90%以上;其次,需建造核反应堆生产钚(“胖子”原子弹的原料),但日本连重水都无法量产;最后,还需解决武器小型化和引爆技术。而这一切,至少需要5-10年时间,远超1945年日本的战争存活期 。
U-234最终选择了投降。美军在弗吉尼亚秘密仓库打开圆筒时发现,铀氧化物表面已结出黄色结晶。(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关于这批核材料的最终去向,尽管坊间传言其被用于广岛原子弹“小男孩”,但历史档案显示,美国当时已囤积1000吨刚果铀矿,且“小男孩”的64公斤铀-235纯度达80%,远超U-234货物的天然丰度 。更可能的结局,是这批铀被用于1946年比基尼环礁核试验,或沉入深海永久封存。
假设U-234突破封锁,日本能否扭转战局?答案是否定的。1945年8月,美国已部署3枚原子弹(1枚试验,2枚实战),并计划1946年实施“没落行动”登陆日本。
即便日本侥幸在1946年制成粗糙核装置,其10-20万吨当量的威力,也难以抵挡美军200万登陆部队和3800艘战舰 。更现实的威胁,是日本可能将铀用于生化武器——731部队早已与德国达成“科学协作”,用人体实验数据换取毒气技术。
U-234的核秘航,暴露出轴心国政权的病态共生。德国试图通过技术输出延续“千年帝国”,日本则幻想借核武挽回败局。(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这种畸形合作,在1942年“柳输送”行动中已现端倪:日本用橡胶、锡换取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和雷达技术,但因工业体系不兼容,多数技术未能实战化。
U-234的沉没,恰似轴心国同盟的缩影——即便没有盟军拦截,其内部的战略短视和技术鸿沟,也注定了这场“核输送”的破产。
来源: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