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红粱定山海!仁怀乙巳年高粱归仓仪式启幕,36万亩“金穗子”撑起农户“钱袋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4 18:25 2

摘要:仁怀常年种植本地糯高粱35-40万亩,带动5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切实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据了解,2025年,仁怀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了36万亩,预计总产量将突破9万吨,总产值超过8亿元!

在贵州仁怀的版图上,一粒裹着致富增收的本地糯高粱,从穹顶轻落,稳稳扎进了这片孕育酱香四溢的田间地头,像是大地与天空悄悄定下的约定。

仁怀常年种植本地糯高粱35-40万亩,带动5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切实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据了解,2025年,仁怀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了36万亩,预计总产量将突破9万吨,总产值超过8亿元!

8月23日晚,贵州仁怀乙巳年高粱归仓仪式习俗暨2025“仁怀红·高粱文化季”群众文化惠民演出在仁怀酱香酒庄(荣昌坝工业园区)温情开幕。

颗粒归仓

致敬耕耘

回溯历史长河,茅台镇的酿酒传奇早在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便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以高粱为原料酿制的“风曲法酒”声名远播,成为地域特色的鲜明注脚。时光流转至2019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仁怀糯高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一举措不仅为这份传承千年的物产筑起“保护屏障”,更让仁怀与高粱的深厚羁绊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在仁怀,高粱归仓仪式早已超越简单的农事环节,成为承载着粱农情感与坚守的文化符号。当颗粒饱满的高粱穗粒归入粮仓,那其中盛放的,是粱农一整年的汗水与期盼:是晨光熹微中弯腰耕耘的坚毅身影,是风雨交加时守护禾苗的执着姿态,是暮色四合里眺望田野、期盼丰收的热切眼眸。每一次高粱归仓,都是一场人与土地、与作物的深情对话,诉说着农耕文明中最动人的共生之美,也见证着“酿造生活之蜜”的耕耘者们,用双手书写的丰收篇章。

仪式现场,19位在高粱种植领域深耕不辍的能手荣获荣誉,他们是仁怀高粱种植产业的标杆,更是农耕精神的践行者。这19位获奖者分别是:苍龙街道王元勇、喜头镇张国俊、高大坪镇罗发达、火石镇冯均伟、鲁班街道孟凡进、大坝镇赵文利、合马镇祁连仕、三合镇王全相、长岗镇郑先飞、茅坝镇杨合龙、龙井镇周世联、五马镇项勇、盐津街道胡世朝、美酒河镇陈利、学孔镇陈绍洪、后山乡冯星星、九仓镇王江怀、茅台镇王明晋、坛厂街道陈先虎。一份荣誉,承载一份丰收的喜悦;一份认可,延续一份与大地的约定,而这份约定中蕴含的农耕智慧与匠心,正随着世代传承,在仁怀的土地上不断延续。

悠久的历史不仅赋予仁怀丰饶的物产,更孕育出一批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同城市的“活态记忆”,记录着仁怀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共鸣。此次高粱归仓仪式现场,又一批凝聚着仁怀人民智慧与情感的非遗项目迎来重要时刻——仁怀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式公布,纳入保护名录的项目涵盖民俗、技艺、饮食、医药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苗族祭祖习俗、端午敬麦仪式习俗、高粱归仓仪式、行酒令、鸡爪爪制作技艺、盐菜制作技艺、豆米炖羊肉、辣子鸡烹饪技艺、香豆腐制作技艺、红油豆腐烹饪技艺、陶器制作技艺、舞龙灯、小儿脐药灸、花灯说唱。这些项目的列入,不仅丰富了仁怀非遗保护的版图,更让地域文化的根脉得以进一步守护。

为守护这份来自大地的珍贵馈赠,让高粱归仓这一融合深厚农耕文明与酒文化的仪式永久传承,仪式现场还迎来了极具意义的环节——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共同上台,正式发布《仁怀高粱归仓仪式传承保护公约》。当承载着责任与承诺的卷轴缓缓展开,一份沉甸甸的约定呈现在众人眼前:它字里行间满含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对“春种秋收”自然规律的尊重,更彰显着仁怀人对品质坚守、对文化传承的不变追求。这份公约的发布,为高粱归仓仪式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也让这份源自农耕时代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有了更坚实的守护保障。

仁怀“2+2+6”农业体系

“酒文农旅”融合惠及万千农户

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常文松为高粱归仓“揭丰”。

本次活动由仁怀酱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仁怀市红谷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承办。活动得到了市相关单位、协会和茅台镇的大力支持。

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常文松,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席团主席王新国,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甘权,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清松,茅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世仲出席。

陈清松在高粱归仓仪式上致辞表示,近年来,仁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2+2+6”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1.5万亩、产量19万吨以上,种植“高粱+”产业30万亩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49元。仁怀的广大人民群众用一个又一个丰收成果,书写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辉煌篇章,也赋予了“仁怀红·高粱文化季”活动最美的底色。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席团主席王新国致辞表示,30年间,仁怀将石漠化荒坡变成“绿色银行”,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仁怀以农业“五突破”为重点,持续推进高粱提质增效,培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仁怀糯高粱。这里的每一亩高粱地都经过有机认证,有严格的溯源,是酱酒品质的源头保障。高粱种植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而今天的高粱归仓仪式,更让“酒文农旅”形成闭环。仁怀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仁怀高粱归仓仪式传承保护公约》,共同构成活态传承的“双保险”。这份全国首个行业性公约,标志着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创造性转化”,为行业树立了“守正创新”“保护即发展”的典范。

“歌声飘过三十年”惠民演出

致敬城市建设者

2025年,仁怀迎来“撤县建市”三十周年,在高粱归仓仪式中,《歌声飘过三十年》的群众文化惠民演出精彩上演,以旋律致敬设市以来为这座城市奉献的建设者,回望其从黔北小城到“中国酒都”的蜕变征程。

1995年,建县近900年的仁怀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开启城市化加速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三十年来,酒都儿女披荆斩棘,以“一粒高粱到一瓶酱酒再到一座城”的奋斗轨迹,坚守匠心、传承红色基因,丰富酒文化内核,将仁怀打造成享誉全国的“中国酒都”,城市经济活力与文化魅力持续提升。

演出伊始,《为丰收去拼搏》的歌声将观众思绪拉回过往奋斗岁月,伴着赤水河的诗意与酒窖的酱香,唤起对仁怀三十年拼搏历程的记忆。随后,《赤水情》《月亮河》《西部春暖赤水河》三首经典老歌接连唱响,用熟悉旋律与灵动舞蹈,带领观众追寻酒香中的奋斗足迹,重温为美好生活拼搏的豪情。

红高粱作为仁怀酱酒的核心原料,是城市辉煌的重要注脚。情景音乐《酱香谣》生动演绎了“一粒红高粱历经十二月蜕变玉液琼浆”的酿造奥秘;仁怀红谷农业公司带来的《红谷》,以炽热歌声与优美舞姿展现红高粱的鲜活与浪漫;著名音乐人张超为仁怀创作的《坡上高粱红》,凭借“不管你是哪时候来,总有一坛等你的酒哟”的经典歌词,传递出仁怀人的豪迈与热情,引发全场共鸣。

酒是仁怀的产业符号与文化载体,早已融入城市肌理与乡愁记忆。仁怀酱酒集团演唱的《风过仁怀带酒香》,以“劝一杯、山河醉,再一杯、千秋美”的歌词勾勒出“一杯酱香醉山河”的意境;随后的《仁怀的朋友》与《家在仁怀》歌曲联唱,用真挚旋律唱出仁怀人的好客之道与对家乡的眷恋,让观众在温情中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为整场惠民演出画上圆满句号。

产业融合新高地

酒都赋能新篇章

贵州仁怀乙巳年高粱归仓仪式选择在仁怀酱香酒庄(荣昌坝工业园区)举行,这一选址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与时代意义。

荣昌坝工业园区是仁怀酱酒产业链的重要枢纽,象征着“从田间到车间”的价值闭环。这里汇聚了众多酱酒生产与研发企业,是糯高粱转化为“玉液琼浆”的核心转化枢纽与价值赋能中心。选择在此举行归仓仪式,直观展现了高粱作为酱酒“第一车间”原料的重要地位,强化了“一粒高粱—一瓶酱酒—一座城市”的产业逻辑。仪式现场发布的《仁怀高粱归仓仪式传承保护公约》,由酒文化研究会代表共同倡议,进一步凸显了工业反哺农业、行业守护农耕的责任担当。

荣昌坝不仅是工业产区,更是仁怀酒文化展示与体验的重要平台。酱香酒庄作为文化地标,兼具生产、展览、旅游功能,在此举办惠民演出与非遗发布活动,能够直接吸引游客、企业与农户参与,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例如,现场公布的仁怀市第四批非遗项目(包括高粱归仓仪式、行酒令、辣子鸡烹饪技艺等),多数与酒文化和高粱产业紧密相关,在工业园区的背景下展示这些非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作为仁怀市重点建设的产业园区,这里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便于大规模群众参与和媒体传播。同时,园区依托“2+2+6”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以高粱和酱酒为核心),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引擎。通过在此举办活动,仁怀向外界传递了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反哺乡村的发展模式,彰显了“三农”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同时,是对仁怀“撤县建市三十周年”的献礼,呼应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荣昌坝从荒坡变“绿色银行”、从工业园区升级为文化高地,正是仁怀三十年城镇化与产业升级的缩影。在这里,高粱归仓仪式不仅是对农耕文明的致敬,更是对酒都建设者的致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编辑 杨柳

二审 吴浩宇

三审 唐正平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