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后山镇坎坝村:鹿角山下谱新篇 乌江河畔话变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4 18:24 2

摘要:坎坝村位于后山镇西部鹿角山下,与化觉镇大坪村接壤,距镇政府驻地6.5公里。全村辖22个村民组,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耕地4107.5亩,林地21051亩。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乌江穿境而过,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天然生态屏障,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为发展

坎坝村位于后山镇西部鹿角山下,与化觉镇大坪村接壤,距镇政府驻地6.5公里。全村辖22个村民组,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耕地4107.5亩,林地21051亩。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乌江穿境而过,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天然生态屏障,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坎坝村村委会办公室

埂筑星火映坎坝

“坎坝”一名,源于一片特殊垦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们为拓展耕地,合力开垦出新田,并筑起一道高直挺拔的田埂。这道田埂不仅划分地界,更成为醒目地标。田埂之上的坝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整体形成“上坎下坝”的地貌格局,“坎坝”一名由此诞生,沿用至今。

更值得铭记的是坎坝村的红色历史。长征时期,一支红军队伍途经此地,村民陆天举一家慷慨提供住所,让部队得以休整。红军帮助村民劳作、传播革命理想,还在村边的竹林干修建防御碉堡以护卫村庄。如今碉堡虽湮没于岁月,但军民情深、信念如炬的故事,仍被村民口耳相传,成为坎坝宝贵的精神财富。

产业发展谱新篇

截至2024年,坎坝村集体资产总额稳健攀升至10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约26万元,为村域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近年来,坎坝村立足丘陵地貌和温润气候的天然优势,科学谋划特色农业布局。2012年,村集体创新土地经营模式,通过集约整合闲置土地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500亩椪柑种植基地,同步建设80亩红心柚种植园。经专业种植管理,现果园年产量突破300吨,依托“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实现年产值80万元的经济效益,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基础设施焕新颜

坎坝村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显著改善了村域生产生活条件,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1年电力改造工程保障了稳定供电。2012年起修建灌溉渠道和饮水安全工程,缓解灌溉压力并解决安全饮水问题。2016至2018年完成道路硬化及路灯安装,便利出行和运输。通信方面实现4G全村覆盖和部分5G开通,支撑信息应用并助力村民通过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村民在农业生产中融合农机与数字技术,进一步体现了现代基础设施的支撑成效。

文化传承绽光彩

坎坝村花灯民俗传承百年,深受村民喜爱。据传由一位外地归乡老艺人引入,后融入婚嫁、贺新房、春节等重要场合,成为表达祝福的重要仪式。

表演以“开财门”开场:主家大门贴吉祥红纸,花灯队手持灯彩、唱祝福调,以歌舞灯阵象征打开财门。主家答谢红包,共祈好运。随后“砍先锋”,以道具砍伐动作配合鲜明唱词,寓意驱邪避灾、扫清前路。

核心环节“出财神”将气氛推向高潮:一人扮财神持元宝入堂屋,唱吉庆调,分发糖果红包,象征广施财富。主家敬献供品,满屋欢腾,洋溢对富足生活的期盼。

“出土地”环节中,演员装扮土地公婆,拄杖踱步、击地唱和,祈愿土地丰饶、五谷丰登,体现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最后,“报子说春”为表演收尾:报子持春牛图,用诗句和讲述预告春讯、提示农时,主家欣然聆听。至此,整场花灯圆满落幕。

坎坝花灯融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既展现艺术创造力,也传递淳美生活愿景。它不仅是娱乐形式,更强化村落凝聚力,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后山花灯》一书的编写与坎坝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主编李祖才生于坎坝,曾任坎坝小学校长,作为退休教师深谙花灯艺术,怀着对家乡文化的热忱主持编纂。全书十余万字,系统梳理后山花灯多个民间流派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其起源、传承及社会功能。书中收录《十谢共产党》《十颂后山乡政府》等经典花灯调,这些作品艺术表现力强,弘扬劝善尊老、忠信仁义的价值观,在村中广为传唱。

村中还有一处珍贵文物——杨氏牌坊。该牌坊位于后山镇坎坝村石家沟半山腰,是当地富足人家杨氏夫妇的合葬墓,墓碑为砂石造就,雕刻工艺精湛。该牌坊保存较为完好,列为金沙县重点保护文物。

杨氏牌坊

双峰竞秀映乡魂

姊妹峰两峰并立,形似姊妹,故得此名。相传昔有善良姐妹在此为民造福,后化为山峰世代守护乡里,成为村民心中的精神象征。

如今,借助乡村旅游发展,姊妹峰渐为外人所知。游客纷至,感受自然之美与乡村之静。村民亦积极完善设施、推广旅游,使古老村落焕发新生。他们愿以此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传承其美好。

姊妹峰,既是天工造化,亦是乡民骄傲。山与村相依,人与自然共生。它不只是一处地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与梦想,见证着此地的往昔、当下与未来。

乌江河畔姊妹峰

来源:金沙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