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金是民间对含金矿物的俗称。黄金回收鉴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潘雯倩说:“严格意义上的沙金,其实是金矿的一种,类似于像沙子一样的黄金。沙金本身是具备一定含金量的,大概有百分之几十,真正用这种沙金做出来的首饰,才能称之为沙金首饰。现在,各个平台上面的商家用的这种‘沙金
“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即视感
视觉效果堪比黄金。”
今年以来
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
市面上涌现出来一批
“沙金首饰”
这类首饰外观酷似黄金
售价相比黄金来说并不高
因而迅速受到热捧
被不少消费者视为
黄金价格高企之下的平替选择
近期央视曝光了
沙金首饰销售乱象
记者调查发现
火爆消费的背后
存在着个别商家
误导消费者、虚假宣传等行为
一起来了解
“沙金饰品”是什么?
沙金是民间对含金矿物的俗称。黄金回收鉴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潘雯倩说:“严格意义上的沙金,其实是金矿的一种,类似于像沙子一样的黄金。沙金本身是具备一定含金量的,大概有百分之几十,真正用这种沙金做出来的首饰,才能称之为沙金首饰。现在,各个平台上面的商家用的这种‘沙金’,其实更多是一种噱头。”
消费者购买的沙金饰品。图源:《新黄河》
金价飞涨
催生沙金饰品消费热潮
在金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沙金饰品迎来“热潮”。
据商家所说,这些“沙金”主要产自越南、缅甸等地,内外颜色相同,且永不掉色。还有商家宣称,这些产品和黄金类似,不怕火烧,一件首饰的价格却远低于黄金。
而出厂价10元左右(实际成本更低)的黄铜镀金首饰,在网上的直播间里被主播包装成所谓越南提纯沙金,一件首饰能卖到上百元。
这些标榜着“天然沙金”的饰品,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但其实是生产成本极其低廉的铜镍合金。
专家表示——
由于镀层过薄,因此消费者佩戴使用中有可能磨损掉镀金层,释放其中的镍。目前,国家标准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每平方厘米0.5微克。部分铜镍合金饰品,镍的释放量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上千倍。
沙金产业链亟待规范
此前,济南日报曾发布报道称,多数所谓的“沙金”饰品,实为电镀的合金材质,甚至有些完全不含黄金成分。而宣传所谓的“越南沙金”“缅甸沙金”“泰国沙金”更多是一种噱头。有一些商家打着“24K金”“钢印999”的幌子,来制造高端金饰的假象。
按照目前市场规定,正规黄金钢印应为“足金999”“AU999”等字样,仅刻“999”并不能代表其含金成分,也可能只是铜或其他金属合金。央视财经此前报道内容亦指出:“24K金对检测行业来讲是不存在的。”
对此,多名受访的业界人士认为,沙金饰品的火爆反映了年轻消费群体对“时尚+性价比”的强烈需求,也折射出高金价时代下在产品结构上的供需错配。“花小钱”可以是一种生活智慧,但不能成为造假逐利的遮羞布。
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消费者有权获得透明的产品信息。因此无论是平台、商家,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在伪黄金产业链上画出质量红线,行业发展应该更加规范。
业界人士同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沙金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而且要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并查证相关质量认证信息,避免将饰品与投资品混淆。
这些首饰,风险不小!
生活中
人们总少不了几件首饰
但是大家需要警惕的是
那些低价饰品
往往含有铜、铁、镉、铅
镍、铬、铋等重金属
还有钪、钍这些不常见的
稀有金属
这些或许是致癌的
“慢性毒药”!
对人体而言
它们有2个重要危害
☞ 过敏:镍、镉都是重金属,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 致癌:镍化合物、镉都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证的1类致癌物,长期接触会增加肝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等癌症的发病几率。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石磊表示:
金属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比如,项链会造成过敏,导致颈部的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如果没有觉察到是项链引起的,一直佩戴,可能会进一步引起皮肤水泡红肿、瘙痒,甚至向周围扩散,导致全身的过敏。
喜欢佩戴耳饰的消费者
也要注意!
耳洞汗液分泌旺盛
容易形成弱酸环境
加速重金属离子析出
比佩戴在其它部位的
更加危险!
温馨提醒
下面这两种首饰
家里有的赶紧扔
染色玉石
玉石类饰品也一直深受人们追捧,直播间里的“白菜价”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但目前市面上很多价格低廉、色彩鲜艳的玉石,其实都是用不值钱的玛瑙灰白原料加工、染色而成。
染色剂的主要成分往往是硝酸银、硝酸钠、硝酸钾等,它们要么有一定毒性,要么进入体内后可以转化为有害物质,要么长期接触会损伤皮肤……总之都是不利于健康的。
药洗核桃
近年来,“盘核桃”也特别流行,上到七八十岁的大爷,下到中小学生,都时时刻刻不离手。
而一些不良商贩,为了方便清理核桃表面的青皮,会使用84原液来浸泡核桃。
这类核桃表面会有刺激性异味,如果长期把玩,可引发皮肤红肿、刺痛,一些过敏体质的人还会出现水泡、皮炎等现象。
你家有上面这类首饰吗?
看完快快自查!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