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的声音不大,甚至带着笑。可这句话像钉子,钉在脑门上十几年。
“你也就这点本事。”
妈妈的声音不大,甚至带着笑。可这句话像钉子,钉在脑门上十几年。
很多人以为最疼的是吵架,其实最疼的是那种轻飘飘的补刀。
语气软,字不多,刚好戳到最软的地方。
科学家说,大脑把这类话和烫手山杯一样处理,痛觉区域会亮。
也就是说,挨骂和挨打,神经反应差不多。
更麻烦的是,说的人往往不自知。
一句“为你好”就能让伤害合法化。
被说的人想反驳,先被扣上玻璃心的帽子。
怎么挡?
有人把耳朵关起来,物理降噪耳机一戴,世界安静一半。
有人写“反话日记”,把听到的坏话改写成鼓励,每天读一遍,像打补丁。
最管用的还是边界。
不是翻脸,而是提前打招呼:“你再说这句,我就先离开饭桌。”一次见效,比吵一晚上省力。
学校要是早点教“好好说话”就好了。
比如把“你怎么这么笨”换成“这一步卡住了?”语气一变,孩子脑子里的警报就撤了。
说到底,舌头没有骨头,却能敲碎骨头。
今天起,试试把最狠的那句话咽回去,换一句没那么帅的实话。
省下的力气,够多爱别人一点。
来源:桑树质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