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命题,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
今年暑假
上海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如火如荼
821支属地实践团队
8607位学生
841位指导教师
11770人次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奔赴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交大学子的足迹遍布
红色路线、祖国边疆、基层一线、海外企业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生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
在“知行合一”中谱写属于交大人的动人篇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命题,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个夏天,11770人次交大师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发展,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青春。学校共组成821支属地实践团队,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展开实践活动,涵盖四大实践类型,其中通识实践671项,行业实践74项,共行计划65项,党建实践11项。
为树立典型,推动实践项目长效化开展,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校团委设立暑期实践重点项目,予以专项支持,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72个重点项目。实践内容涵盖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论述等十大主题,产出了丰硕的实践成果,涵盖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政策建言等多个领域,直接服务对象超3万人次,间接影响超100万人次,媒体曝光100万次,切实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与35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吸引了200余校友参与,有力促进校地、校友企业的深化合作。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题实践案例
砥砺爱国情怀,奋进新征程
从黄浦江畔到中原腹地,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实践团成员跨越千里,深入沪豫两地生物医药产业一线,在走访调研中见证了创新药与仿制药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实践团先后调研了上海上药集团、华兰生物等十余家龙头企业,在新乡揭牌社会实践基地,切身感受到东部创新研发与中部生产制造的互补优势。企业家们坦诚的交流、产业工人专注的身影、实验室里忙碌的科研人员,都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实践团成员期待未来能继续发挥专业桥梁作用,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校地双方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思溯践 理论寻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研习营”实践项目由院长邢云文、院党委书记余新丽、副院长韩振江、魏华带队,师生共同参与,旨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依托河北正定独特的历史和实践资源,通过集体备课、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脉络。实践团以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考察塔元庄村发展模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研讨会、探索贾大山文艺思想,致力于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基层实践到理论升华的发展轨迹,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工程科学试点班的同学们沿着钱学森学长的足迹,前往北京、马兰、酒泉、绵阳、西安、杭州开展了一堂跨越时空的“大思政课”。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到东风航天历史展览馆,再到“两弹城”博物馆,几千公里的行程在神州大地与历史长廊中渐次收拢。回首那段艰苦又滚烫的岁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诚,“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担当,在交大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年轻的他们以实际行动,答好“钱学森之问”。
把握时代脉络,问道现代化
低空赋能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知行”社会实践团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使命,深入开展长三角低空经济与城市发展融合系列调研。实践团走访企业与研发机构,聚焦低空飞行器制造、智慧交通体系和测试场运行机制,剖析低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与技术突破;调研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探讨空域开放、制度建设与跨省协同治理的现实进展与制度瓶颈;实地考察岛际物流示范项目与重点城市片区,见证低空交通如何拓展城市出行与区域联通的新维度。通过访谈、座谈与实地走访,实践团系统梳理了长三角低空经济的空间布局、产业模式与治理路径,并提出关于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和城空融合的政策建议,为长三角构建现代化低空经济体系、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路径贡献交大智慧与力量。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概念验证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正逐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两个一公里”社会实践团以“概念验证”为切入点,连续走访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深入调研上海市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协同现状,致力于为打通科创策源的“最初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贡献青春力量。
数字赋能教育,智慧服务健康;感悟国际医疗,探索科研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灵境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数字赋能健康中国,科技融通国际协作"为引领,从“救需要你”到“一路有你”,赴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展深度研学,聚焦智慧医疗理论与健康科普创新。实践团与交医海南国际医学中心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指导实验,通过参与视觉交叉创新论坛,学习核酸提取、CPR扩增等生物技术,走访干细胞研究所、乐城超级医院等7家尖端医疗机构,与俄罗斯专家共研数字健康技术转化,参观南海博物馆、世界热带水果之窗、沙美村湿地等地,探寻健康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实践团深度践行"数字人交互+沉浸式技术"理念,探索"数字人健康管理师+VR医疗科普"普惠方案,为"一带一路"医疗合作贡献青年智慧。
扎根基层一线,劳动筑发展
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普及路径与挑战,助力乡村儿童拥抱科技浪潮,媒体与传播学院“AI进山记—乡村儿童人工智能接触与挑战”社会实践团奔赴湖南省韶山市杨林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此行聚焦乡村儿童群体,旨在通过实地授课、深度调研与访谈,了解乡村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需求与困难,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贡献交大智慧。除了进行中部地区实地探访外,还在全国范围内收取乡村地区青少年调查问卷1937份,访谈24名青少年,未来将于九月初前往东部地区进行调研,本次“AI进山记”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深情的对话与扎实的调研。实践团通过课堂实践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将前沿的AI知识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中,更深入洞察了乡村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图景、迫切需求以及构建有效支持网络的关键要素。
为进一步深化沪明合作基础,发挥实践育人成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红果筑梦,乡约三明”实践团,围绕城郊高优农业需求,前往福建三明开展一线调研。实践团循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深入代表性村落田间地头,探寻农业痛点,调研产业短板,学习企业技术经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以期为洋溪“红果小镇”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固定观测点搭建贡献交大力量。同时与三明学院共商沪明合作,科普课堂走进洋溪小学,助力育才兴乡。实践团用青春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携手在三明这片红土地上续写新时代的“山海答卷”。
聚焦甘肃省产业技术升级需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短板,集成电路学院“电亮陇原,筑梦未来”实践团前往甘肃酒泉等地,调研新兴特色产业,了解人才引进难题;赴酒泉市第一中学进行科普支教,并向校方捐赠智能车套件等科创教学器材和配套学习资源;开展电路、编程、控制等系列科创探索课程,激发学生科创热情;指导该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科创竞赛活动。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背景优势,为助力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交大智慧与力量。
医学院“健康科普摇篮计划”实践团的同学们纷纷走进医院、走进社区,围绕需求与导师们共同搭建起三甲医院与社区“零距离”的健康桥梁。其中,十余个科普小组走进五里桥街道仁慧苑爱心暑托班,为暑托班小朋友们的7月带来了数节趣味与知识共存的科普小课堂。“牙齿断了应该怎么处理?”“如何正确用药?”大学生们走进小学生课堂,在小朋友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健康知识的种子。
立足文化传承,走向全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为深入践行这一精神,文创学院“青瓷遗韵,洪州新章——以江西洪州窑为例探究文旅轻资产活化路径”实践团坚持在真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先后开展三次调研,足迹遍及上海、南昌、丰城、景德镇与吉安。团队综合运用街头问卷、专家访谈与实地学习等方法,为洪州窑量身定制了一份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活化报告,并探索出一套轻资产文旅活化的“交大方案”,以新时代的路径赋能文旅。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文化自信,推动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担当作为,设计学院“再现凤羽·思源弥新”社会实践团于今夏奔赴云南洱源凤羽镇,紧扣“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主线,走进白族聚居地的古镇街巷、书院课堂与非遗工坊,聚焦建筑遗产、红色记忆和生态资源,全面调研、深入体察,在基层一线中探寻设计与发展的结合点。团队成员在凤翔书院、帝释山、三爷泉等地实地考察,与政府工作人员、村民、孩子们面对面交流,逐步建立起“历史—民族—精神”的文化认知框架。
在非遗调研中,青年学子直面甲马技艺等传承困境,以“传统转译”为策略,提出了字体设计、纹样开发、祈福文创等创意方案,力图让非遗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用设计助力文化传承。
除此之外,交大根据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如储才计划、思源计划,设置了长周期实践项目。每期学员组成一支实践团队,奔赴世界各地进行深入调研,确保实践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加强实践成果的落地转化成效。
长周期实践案例
储才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荣昶储才计划”学员分赴三地开展“递进式”的社会实践。十期学员深入云南洱源,开展“山水入股记”的主题实践,通过考察思源工程、调研绿色农业、体验非遗文化,读懂乡村振兴脉搏,淬炼青春担当。九期学员探访粤港澳大湾区,在历史地标中感受人文底蕴,在科创企业中体会发展动能,在交流座谈中碰撞思想花火,理解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八期学员远赴澳大利亚,通过高校参访、文化交流和座谈总结,拓展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三地实践构建起从乡土中国到创新前沿、再到国际舞台的成长阶梯,助力学员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思源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思源计划)2025年暑期组织三期与四期学员,分别前往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山西沁源两地,并行开展以“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为主题的双线实践。三期师生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参访高校、科创企业及公共机构,围绕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和多元社会治理等议题,通过学术交流、青年对话与文化体验,深入理解东南亚区域发展动态与治理经验,系统开展比较反思,提升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四期团队深入山西省沁源县,在沁源一中开展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涵盖学科辅导、主题课程与综合素质拓展,助力县域教育;同时走访乡村、企业与红色文化旧址,调研沁源凭借“红色基因、绿色生态、数字创新”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深刻感知国情民情,厚植乡土服务情怀。
舵手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舵手计划”东侨实践团由16位博士生组成,赴东侨经济开发区开展为期三周的挂职见习与实地调研。实践团在开发区人才办统筹下,精准对接16个岗位与专项课题,围绕产才融合、产业升级与基层治理共开展80余项现场活动,参加23场专题研讨、访谈近40位政府与企业负责人、走访企业与社区22处,深入宁德时代、亚南电机、思客琦、坦洋村与湖滨社区等一线现场。团队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新能源配套、数字经济、创新飞地可行性、国家级零碳园区与社区精细化治理等重点领域,完成并提交16份高质量调研报告,为校地协同、人才培养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智力支持。此次实践既是学术与基层的深度对话,也是“知行合一”的生动课堂,期待以此为起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促区域高质量发展。
海外实践案例
本年度,全球挑战计划共派出11个学院的14支团队200余人次。项目申报的实践活动涉及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近20个国家,项目主题涉及能源转型、数据治理、农业生物、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医疗援助、跨文化传播等多个专业领域,充分结合ESG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结合。培养交大青年学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担当,鼓励学生拓展全球视野,融入多元文化,学以致用,通过实地调研和探究,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交大智慧和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潜力,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以及交大的全球影响力。
2025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从上海到卢旺达2.0”项目组再度出发,与卢旺达国家统计局及经合组织下属机构PARIS21深化合作,成功举办“数据治理与人工智能”工作坊。团队由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付舒带队,六名跨学科学生参与。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知识共享与本地应用,结合卢方需求推动三项成果:评估优化统计局生成式AI系统、协助草拟人工智能使用规范与检查清单、编写高效提示词指南,有力支持其数据治理转型与数据安全。项目组工作受到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高文棋的充分肯定,彰显交大学子的国际视野与责任担当。未来,项目组将继续发挥交大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与卢旺达及更多“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共同推动全球数据治理能力提升。
2025年适逢中越建交75周年,"空中丝路"中越航空合作与绿色发展项目组赴越南开展为期7天的航空产业调研。团队走访中国商飞越南基地、Alllink航空物流公司等企业,深入探讨航线优化、窄跑道技术等专业议题。项目组通过乘坐ATR72和C909机型开展对比实验,采集舱内噪音数据,为民航客舱优化提供参考。在昆岛调研期间,团队考察C909航线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与文旅部门共商"航空+旅游"融合发展。此外,团队参访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胡志明分校,与越方师生共同完成飞行器设计实践。此次实践深化了对中越航空合作的认识,搭建了校企合作桥梁,增进了两国青年友谊,为新时代中越关系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2025年8月,“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企业品牌出海及跨文化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捷克实践团,由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怡凡带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方青指导,成员来自全校7个学院。团队以文化交流为纽带搭建沟通桥梁,在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唐宋元明清”STJU DAY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展;走进捷克生命科学大学,围绕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探索跨校合作路径;赴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开展座谈,明晰实践方向与青年责任。聚焦中国企业品牌出海核心议题,团队先后参访华为捷克子公司、欧洲华捷发展有限公司、敏实集团捷克工厂;开展多样化实地调研,回收百余份有效问卷,为品牌出海研究收集详实的消费者数据,深化中捷民间友好互动。
精彩花絮
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紧密贴合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着眼高质量发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华文化传承、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命题,分类指导、系统培训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成果丰富、成效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上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面向实际、深入实践、知行合一,在“行走的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绽放青春光彩。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