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四川宜宾长宁县的粟培和妻子去镇民政办领结婚证,工作人员却拦着说“得交200元买份养老保险才能办”。当时工作人员拍着胸脯保证,这钱是养老钱,等他俩满60岁就能领养老金。29年过去,粟培盼到了退休年纪,兴冲冲去问养老金的事,得到的答复却是“当年的保险不
1996年,四川宜宾长宁县的粟培和妻子去镇民政办领结婚证,工作人员却拦着说“得交200元买份养老保险才能办”。当时工作人员拍着胸脯保证,这钱是养老钱,等他俩满60岁就能领养老金。29年过去,粟培盼到了退休年纪,兴冲冲去问养老金的事,得到的答复却是“当年的保险不算数,只能退200元本金”。
这事儿不是个例,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农民遇到类似情况——上世纪90年代交的“老农保”,到了该兑现的时候成了“白条”。当年老百姓是冲着“政府政策”才掏的钱,如今希望落空,心里的委屈和失望没法说,对政策的信任也一点点被磨没了。信任这东西,建起来难,毁起来快,要想挽回,可不是简单退点钱就能解决的。
先说说:“老农保”当初是咋回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民政部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就是大家说的“老农保”。当时的政策思路是“个人交钱为主,村里补一点,国家给政策支持”,每个人建个个人账户,把钱存进去,等老了就能领钱。
那会儿宣传得挺热,说这是给农民的“养老保障”,不少农民就算手头紧,也愿意凑钱参保——毕竟是政府推的事,大家信得过。可谁能想到,这政策执行起来慢慢走了样。
一方面,“老农保”当初设计得太粗糙,没考虑长远。比如没明确资金怎么保值增值,也没规范档案管理,很多地方收了钱,连个像样的参保记录都没留,有的甚至把钱和其他公款混在一起,时间一长就说不清了。另一方面,基层执行也乱:有的地方为了完成“参保指标”,把参保和领结婚证、办准生证绑在一起,逼着农民交钱;有的收了钱却没把钱真正存入个人账户,后续管理更是没人管。
后来到2009年,国家推“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各地把“老农保”和“新农保”衔接起来,要么把老账户的钱转到新账户,要么给农民退费。可有些地方根本没当回事,要么拖着不办,要么就简单退个本金,之前承诺的“养老金”提都不提,这才让“老农保”成了没人管的“烂摊子”。
信任是怎么一步步没的?
老百姓对“老农保”的信任,不是一天崩塌的,是一次次失望攒出来的。
首先是“被强制参保”埋下的隐患。像粟培那样,领结婚证必须交保险费,这根本不是“自愿”,而是“没得选”。那会儿农民收入不高,200元可能是大半年的积蓄,可因为是政府部门要求的,大家就算不情愿,也觉得“政府不会骗咱”,还是交了钱。这种“强买强卖”的开头,本身就让政策少了几分诚意。
然后是“承诺不兑现”的打击。当年工作人员说“60岁能领养老金”,这是给农民的盼头。可29年后,盼头变成了“退本金”——29年前的200元,能买多少东西?现在的200元又能干嘛?连当年的购买力都赶不上,更别说养老了。老百姓觉得自己被耍了:“当初说的好好的,怎么现在就不认账了?”
最让人心寒的是“部门推诿”。农民去找相关部门要说法,有的说“这是上一届的事,我们不管”,有的说“政策变了,没办法”,互相踢皮球,没人愿意承担责任。本来是冲着“政府信用”交的钱,结果连个负责的人都找不到,信任自然就没了。
信任没了,影响真不小
“老农保”变成“白条”,不只是农民拿不到养老金这么简单,背后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
对农民来说,这直接断了养老的指望。不少参保的农民,当年就是想着“老了能有份补贴,不给儿女添麻烦”,现在钱拿不到,养老还是得靠自己,生活压力更大了。有的老人身体不好,本指望养老金买药,结果希望落空,日子过得更难。
对政府公信力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伤害。老百姓眼里,“政府政策”就是承诺,承诺兑不了现,以后再推新政策,大家就会犯嘀咕:“这次会不会又是骗咱们的?”比如后来推“新农保”“城乡居民医保”,有的农民就因为“老农保”的事,迟迟不敢参保,怕再上当。
往大了说,这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当一群老人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失望变成不满,很容易引发矛盾。之前就有地方出现过农民集体反映“老农保”问题的情况,不仅耽误大家时间,也给社会添了不稳定因素。
要挽回信任,得实实在在做这4件事
想让老百姓重新信任,光说漂亮话没用,必须拿出真动作,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补偿得合理,不能只退本金
只退200元本金,根本没法弥补农民的损失。相关部门得好好算算账:29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当年的2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可以参考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或者当地社保基金的收益,给农民算一笔合理的补偿。比如按年利率5%算,29年下来,200元也该变成不少钱了。
另外,对还没领养老金的农民,能不能把“老农保”的钱转到现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里?比如把本金加利息算成现在的缴费年限,让农民能接着享受现在的养老政策,这样才算是真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退了之”。
第二,把账算清楚,给老百姓一个明白
很多农民到现在都不知道,当年交的钱去哪了?是被挪用了,还是管理不善亏了?相关部门得主动把账公开:当年收了多少农民的钱?这些钱用在了哪里?现在还剩多少?不管是亏了还是有结余,都得给老百姓一个说法,不能让钱“不明不白没了”。
档案管理也得跟上。当年很多地方没保存好参保记录,现在得赶紧补——可以通过走访老人、查老账本、找当年的工作人员核实等方式,把参保人的信息、缴费金额都登记清楚,建立完整的数据库,避免以后再出现“查无此人”“查无此账”的情况。
第三,别再推诿,有人负责才能让人放心
“这不是我们的事”这种话,再也不能说了。应该明确一个主管部门,专门负责处理“老农保”的遗留问题,比如由当地社保局牵头,民政、财政等部门配合,形成一个专门的工作组。农民有问题找这个工作组,就能得到答复,不用再到处跑。
对当年在政策执行中存在违规操作的人,也得追责。比如那些强制农民参保、挪用保费的基层工作人员,不管过了多少年,该问责的得问责。这样既能给老百姓一个交代,也能警示其他人:政策执行不能胡来,老百姓的钱不能随便动。
第四,多跟老百姓沟通,别让误会越积越深
很多时候,老百姓的不满,也来自“不知情”。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村里的广播、宣传栏,或者上门走访的方式,把“老农保”的处理方案讲清楚:怎么补偿、怎么衔接、什么时候能落实。别等着老百姓来问,要主动把信息送上门。
对老百姓提出的疑问,也得耐心解答。比如有的老人问“补偿的钱怎么算出来的”“转到新社保里怎么领钱”,工作人员要一句一句讲明白,不能不耐烦。沟通顺畅了,误会少了,老百姓的气也能消不少。
最后想说:政策不能“只管眼前,不管以后”
“老农保”的教训,其实是在提醒所有人:政策不是“一阵风”,推出的时候要考虑长远,执行的时候要守住底线,兑现的时候要说到做到。老百姓信任政府,是因为觉得“政府会为咱着想”,这份信任要是丢了,再想捡起来就太难了。
现在,各地已经开始重视“老农保”的遗留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出台了补偿方案,有的正在梳理参保档案。希望这些动作不是“走过场”,能真真正正解决农民的难题。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政府的诚意,感受到自己的权益被重视,那份失去的信任,才有可能一点点找回来。毕竟,对老百姓来说,靠谱的政策、守信用的政府,才是最踏实的“养老保障”。
来源: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