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叶经,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珍贵的原始资料之一。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写本贝叶经文物最多的地方,珍藏着自公元7世纪以来的近3万叶贝叶经珍品。但由于年代久远、材质特殊,怎样保护修复脆弱的贝叶经,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考。即便如此,那里
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叶经,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珍贵的原始资料之一。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写本贝叶经文物最多的地方,珍藏着自公元7世纪以来的近3万叶贝叶经珍品。但由于年代久远、材质特殊,怎样保护修复脆弱的贝叶经,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考。即便如此,那里的“文物医生”凭借不懈探索,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修复方法。
在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62岁的次仁旺堆。这间实验室,是他和同事们进行贝叶经实验性修复的地方。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这个你看看,洞口缺口的,这些都是粘的。
贝叶经的材质,不是纸张,而是一种树叶,叫做贝多罗树叶。年深日久,贝叶经出现了糟朽、粘连、纤维脱层起翘等病害,部分已经脆弱不堪。2022年,布达拉宫成立了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
1963年出生的次仁旺堆是西藏唐卡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壁画和唐卡修复,年轻时,他跟随的老师乌钦西洛曾担任九世和十世班禅的专职画师。2021年,他受邀加入了贝叶经修复团队。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树叶处理之后是这样的。
在正式修复古老的贝叶经前,先用新贝叶做实验最为稳妥。修复小组在2500公里外的云南西双版纳找到了较为合适的贝叶,将病害复制到这些远道而来的树叶上。次仁旺堆即将开始一场“手术”。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这个缺口要填补,不能粘。
直径仅有两三毫米的洞,次仁旺堆要用手工研磨的贝叶纤维少量、多次填补,而这些纤维,就有至少五种粗细。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这个洞要用打碎的贝叶纤维补上,还要加上这个稍微有丝的贝叶纤维,弄完了以后上面补上贝叶肉体,细细的。
一场精密的修复“手术”要想成功,修复团队要解决一大难点就是,用什么样的胶水才能将破损的贝叶经与修复材料粘起来呢?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这是牛皮胶,这是鱼皮胶。
实验室里,摆放着贝叶经粘合剂的十种实验原料。粘合剂事关修复效果,以及修复后能否长期稳定保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冷本凯在项目中专注于粘合剂的研究,必须根据每处贝叶残损的情况,来调整粘合剂的配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工作人员 冷本凯
像我们试验过的这种材料,就至少有十几种,包括纯植物、矿物、动物胶一类的。不同配比加一块,至少有几百种我们尝试过的。这些展示出来的都是我们经过后续筛掉过的材料了,比如不是特别合适,或者是时间长了会回软,或者是黏性没有那么强。最终决定还是以纯植物胶来做。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全部都是药材的味道。
天然的材料调制出理想的粘合剂,次仁旺堆填补后反复进行细致的打磨。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你摸一下,厚度差不多一样。
记者
没有特别明显凸起的感觉。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打磨后要一模一样。
记者
整个修复下来我觉得已经花了有小半个小时?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对,这个是最简单的。我们这样修的话要两三天修这么一点,问题就是它的细节,复杂的话要修好几十天。
修复团队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成功修复了三叶贝叶经文物。
总台央视记者 崔婧哲
贝叶经的实验性修复,为后期批量修复做了准备。采访中这些文物医生还告诉我,虽然速度慢了些,但每次实验成功都向文化瑰宝的永久保护、永续传承的目标更靠近一步了。
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师 次仁旺堆
文物保护是需要传承的,我知道怎么修缮祖先留下的那些遗产,但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没有用,我有义务传承给下一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为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感到骄傲。
2018年中国启动了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通过项目前两期的实施,对布达拉宫馆藏465函2.94万叶贝叶经文物进行了基本信息普查和病害调查,第三期项目即将启动。此外,数字化保护还对贝叶经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扫描,每一叶的纹路、墨迹都能被永久保存,让千年遗产借助科技手段得以“永生”。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工作人员 冷本凯
布达拉宫贝叶经三期项目,我们会针对我们馆藏的465函其中部分有严重病害的贝叶经,对它们进行一个抢救性的修复;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着手对贝叶经的内容进行研究,更好探索我们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根据《布达拉宫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方案》,2025年到2028年,西藏将有望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明与文化遗产的智慧与魅力。
转自:CCTV4《中国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