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拉回到1958年,那会儿的国际形势可比现在复杂多了。冷战的铁幕沉沉落下,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美国那边,艾森豪威尔政府正推行着一个核心政策,就是把台湾打造成对抗新中国的“自由中国中心”。
1960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不听中方劝告,执意窜访台湾。
对此,毛主席是如何应对的?
时间拉回到1958年,那会儿的国际形势可比现在复杂多了。冷战的铁幕沉沉落下,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美国那边,艾森豪威尔政府正推行着一个核心政策,就是把台湾打造成对抗新中国的“自由中国中心”。
他们不仅跟蒋介石签了所谓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还源源不断地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这个条约有个模糊地带,它只明确说要协防台湾和澎湖,对于紧贴着大陆的金门、马祖这两个岛,美国人一直含糊其辞,不想被拖下水。
美国人打的算盘很精明,他们希望蒋介石能从金门、马祖撤军,彻底切断台湾和大陆的地理联系,用一道海峡把“两个中国”的局面给固定下来。
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但在“一个中国”这个问题上,他有自己的底线,死活不肯撤军,甚至还在这些前沿岛屿增兵,摆出要“反攻大陆”的姿态。这一下,就把美国的如意算盘给打乱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东出事了。1958年夏天,伊拉克爆发革命,亲美的政府被推翻,美国立马出兵黎巴嫩,英国也介入约旦,整个中东成了火药桶。
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中东,美国的主要精力也被牵制住了。毛主席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他判断,美国在中东玩火,在远东的反应能力必然会下降。与此同时,美国还中断了和中国的大使级会谈,摆出一副拒绝沟通的姿态。
于是毛主席决定,要主动出击,敲打一下越来越嚣张的美国和蠢蠢欲动的蒋介石集团。目标,就选在了金门。
这个选择极具智慧。打金门,是中国内政,美国找不到直接军事干预的借口。同时,又能直接试探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真实底线——那个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到底管不管金门马祖?更深层次的,这一炮还能把蒋介石和美国人捆得更紧,让他们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彻底打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
于是,一场震惊世界的炮击行动开始紧锣密鼓地秘密准备。解放军大量火炮和部队,冒着台风和暴雨,利用夜色掩护,悄悄地向福建前线集结。
甚至从东海舰队调来的鱼雷快艇,都是用火车“旱地行舟”的方式运进福建,艇上官兵全部换上陆军军装以迷惑对手。整个过程堪称神不知鬼不觉。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30分,随着一声令下,部署在厦门沿岸的数百门重炮同时怒吼,数万发炮弹如冰雹般砸向金门岛。炮火密度之大,让对岸猝不及防。
短短两个小时内,就有超过五万发炮弹落下,金门防卫部的三名副司令当场毙命,正在岛上视察的国民党军“国防部长”俞大维也受了伤。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不仅让蒋介石震惊,也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
炮击开始后,美国人果然慌了。艾森豪威尔政府一边紧急调动第七舰队的航母集结到台湾海峡炫耀武力,一边又赶紧撇清关系,表示美国不打算直接军事介入,但可以给台湾提供武器。
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态度,把美国的底牌暴露无遗。而更有戏剧性的是,当美军舰艇试图为国民党军的运输船护航时,解放军的炮火也毫不客气。结果,美军舰艇一听炮响,立刻掉头就跑,绝不越过料罗湾一步,把“盟友”晾在了炮火中。
就在炮击进行得如火如荼,台海局势高度紧张之际,一个更具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计划“访问”台湾。
这个计划在1960年被提上日程,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总统亲临的方式,给蒋介石打气,稳住阵脚,并向北京方面施压。
面对美国总统要亲自下场的挑衅,毛主席的应对更是堪称神来之笔。他没有选择硬碰硬地扩大冲突,而是将军事斗争和政治博弈玩到了极致。
解放军的炮击策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猛烈轰炸,转变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意思就是,我用炮火封锁你,但又不派兵登陆占领你。
这个策略的精髓在于,把金门、马祖这两个岛变成一个连接大陆和台湾的“铰链”。只要这两个岛还在蒋介石手里,台湾就无法从地理上和大陆彻底分割,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就无法得逞。
更有趣的是,为了“欢迎”艾森豪威尔的到来,毛主席下令在他抵达台湾和离开台湾时,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要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示威性炮击”。
这两次炮击,总共发射了近七万发炮弹,比“八二三”炮战初期的火力还要猛烈。但炮弹的目标却很有讲究,全部打向大、小金门的滩头和无人地带。这既是警告,也是一种姿态,清晰地向全世界表明:这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捍卫主权,但我们也不想把事态扩大化,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
与此同时,炮击的节奏也变得极富“艺术感”。后来演变成了“单打双不打”,即逢单日炮击,双日休息。这种奇特的战争模式,让军事行动变成了一场政治大戏。
前线甚至还设立了广播站,用普通话和闽南话对金门守军进行宣传,揭露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传“一个中国”的立场。
这场持续的、充满政治智慧的炮击,最终让美国人彻底看清了形势。1958年10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飞抵台北,与蒋介石举行会谈。
杜勒斯原本还想继续逼迫蒋介石从金门撤军,但解放军恰到好处地在会谈前恢复了炮击,让杜勒斯骑虎难下。
最终,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中,美国不得不承认金门、马祖的防务与台湾、澎湖“有密切关联”,而蒋介石方面也首次公开表示,“光复大陆”的主要途径是“三民主义”,而非武力。这实际上宣告了美国“划峡而治”图谋的破产,也让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口号回归现实。
至于艾森豪威尔的窜台计划,虽然在1960年最终成行,但在解放军极具声势的炮声“欢迎”下,其政治意义和威慑效果早已大打折扣。他所看到的,是一个完全由北京方面掌控着局势升级与否的台湾海峡。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那一代领导人的高超战略智慧。他们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从全球战略格局出发,将军事、政治、外交手段融为一体,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场金门炮战,不仅打出了国威军威,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维系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纽带,粉碎了外部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
来源:巍律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