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韵华章:铜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辉煌历程与刘华非遗技艺的传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4 16:03 2

摘要: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铜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材料,始终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从春秋时期的铜构件到现代徽派铜建筑,铜的应用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建筑美学的不断追求。

藏匿于华丽屋檐下的斗拱,默默无语,斗转星移间支撑中国古典建筑历尽风雨沧桑。

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铜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材料,始终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从春秋时期的铜构件到现代徽派铜建筑,铜的应用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建筑美学的不断追求。

如今,在建德市乾潭镇的茶山中,非遗传承人刘华正通过他的铜文化艺术馆,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01 中国铜建筑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青铜构件的历史悠久。早在商代时期,小屯遗址和小双桥遗址就出土了几件铜质建筑饰件。

这些饰件呈凹字形,正面近似方形,饰以饕餮纹,侧面饰以龙虎纹等,是商代宫殿木梁前端的装饰,同时起到加固木梁的作用。

春秋时期,铜建筑构件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在陕西凤翔春秋时秦国城内一宫殿建筑遗址附近的3个窖穴里,发现了64件铜构件,有内转角、外转角、尽端和中段4种类型。

这些构件安装在建筑物之后,看面都饰有蟠虺纹,纹饰精美,工艺精湛。

战国时代,中国古建筑斗拱的雏形已经出现1。斗拱作为汉族建筑特有的结构,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

02 铜在建筑中的卓越特性

铜材在中国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源于其独特的材料特性。铜具有耐腐蚀、抗菌抗氧化、不易受损的特点,使用寿命长于木材。

铜材色调绚丽,给人以庄重威严的视觉感受,浑厚沉稳中不失风雅,苍古盎然中蕴涵新意。

从实用角度看,铜还具有出色的防火和抗震性能。铜的熔点高达1000度以上,防火能力远超过木材。作为金属,铜可以直接与墙体或地面焊接在一起,抗打击能力强,能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

铜的外观色彩与黄金相似,而古代黄金不可能大规模用于建筑打造,铜自然成为了最佳的替代材料。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种蟹青色的光彩,看上去更有美感,配上它独有的杀菌效果,成为建筑打造的最佳材料之一。

03 中国铜建筑的历史典范

中国建筑史上出现了许多铜建筑的杰出典范。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明成祖朱棣在武当山建造的“金殿”(真武殿)。

这座金殿是整个明清时代都极为典型的全金属铜制宫殿10。金殿高度是5.54米,宽度是4.4米,无论是梁柱还是墙体,都是工匠一次性打造出来的作品。

金殿内有3000个以上建筑部件,这些部件并非在湖北当地打造,而是在北京由工匠完工后,再派人送往武当山进行搭建。为了打造真武殿,朱棣耗费了大量精铜和数百公斤黄金。

另一座令人惊叹的铜建筑是安徽铜陵的“铜官金府”,这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全覆盖单体最大、运用制铜工艺最多的徽派铜建筑。

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采用全铜装饰,用铜近500吨。铜官金府集中运用了古今中外37种制铜工艺,包括泥塑、制模、熔铜、浇铸、锻铜等。

04 刘华与铜制技艺的非遗传承

在建德市乾潭镇的茶山中,刘华铜文化艺术馆坐落于此。刘华十八岁随父学艺,至今已有三十年。他保护、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手工艺者,成为了建德铜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刘华出身于工艺世家,他们家族从祖辈太爷爷开始就从事木匠雕刻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他不断自学钻研,还拜师建德铜匠胡兴华,将铜与木结合,积极探索实践。

他创立了两个铜饰品牌——“匠铜文化”和“铜木天下”。刘华创造出了运用蚀刻三色等传统铜雕独特技法,通过层层晕染,不仅使画作告别了单一的色彩,更能呈现出铜金属的自然本色。

他还在传统工艺技法基础上,加入高温彩铜技艺,并融入中国水墨技法,边烧边画,对时间和火候的把握十分娴熟。

05 铜建筑文化的当代创新与活态传承

刘华不仅专注于技艺提升,更致力于铜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表示:“如果有人想学,我会毫无保留教会他”。

多年来,他在政府支持下不断壮大传承群体,组建团队开设工厂,系统化学习技艺,扩大生产规模和影响力。

刘华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等活动,为社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青少年群体中宣传优秀的传统铜艺文化。他的铜文化艺术馆已和多所院校合作,让年轻一辈更专业接触非遗文化。

2019年以来,刘华的工作室已累计培训学生126名,其中100余名学生毕业后从事了与铜制技艺相关的行业工作,更有2名学生成为了高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1名学生成为了熔化焊接与热切作业高级技师。

06 铜艺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创新

在现代建筑中,铜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杭州金星铜工程在金属铜斗拱上的工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地运用到各类建筑物上,在技术工艺之上处于领先位置。

铜制斗拱不仅具有结构性功能,还有很强的装饰性。相比传统的木质斗拱,铜质斗拱更耐于岁月,而且风姿卓越,色调绚丽,给人以庄重威严的直观感受。

刘华提出的铜木结合理论,既可以传承手工精细雕刻锻造的传统,又能创作出刚柔并济、韵味独特的艺术品。

他的艺术馆中展示有千余件工艺品,包括小香炉、茶盘、铜木家具等。最具特色的是铜木结合的生活家居用品,如简约大气的明式椅、书柜、书桌,既是家中必备的家具,也是艺术品。

武当山金殿那耗费50吨铜的铸件,至今已经历600多年风雨洗礼仍金光熠熠。

而在建德茶山深处,刘华的铜文化艺术馆里,锤击声清脆悦耳。这位非遗传承人三十年来坚守匠心,将铜与木融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品。

铜建筑文化的光芒,从古老的宫殿庙宇照耀到今天的新徽派建筑,继续书写着中华民族金属工艺的辉煌篇章。

来源:匠铜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