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忠骨埋异乡85年 亲人心愿: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周文富回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4 15:27 1

摘要:当时,3000余日军恶狼般入侵湖北,由黄安(今红安)、河口、宋埠分路北犯,占领了七里坪。担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171师1021团团长的周文富率部在檀树岗附近向两侧阻击日军。龙王山南麓一战,经殊死搏斗,虽突围成功,但伤亡惨重。周文富自责不已,留下了遗书,嘱咐“以国

忠骨埋异乡85年亲人心愿: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周文富回家

85年前的4月,四川双流人周文富在湖北龙王山打完最后一仗。

当时,3000余日军恶狼般入侵湖北,由黄安(今红安)、河口、宋埠分路北犯,占领了七里坪。担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171师1021团团长的周文富率部在檀树岗附近向两侧阻击日军。龙王山南麓一战,经殊死搏斗,虽突围成功,但伤亡惨重。周文富自责不已,留下了遗书,嘱咐“以国家民族存亡为重,坚持抗日!”,随后举枪自戕。他的遗骨葬在湖北一处山岗。

四川作为兵源大省,抗战期间出兵350万,伤亡64万,以“无川不成军”的口号闻名,其贡献成为抗战史的重要篇章。

硝烟虽远,浩气长存。2015年,周文富被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忠骨埋异乡85载,让抗日英烈魂归故里,是周文富亲人最大的心愿。

图为AI修复后的周文富(余万祥 供图)

从双流到台湾

跨越海峡的血脉相连

“感谢亲友们在来信中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关于父亲和爷爷的事迹,让我们不但认识了祖先,又寻到了故乡和根,或许这是父亲在天之灵最感安慰的地方了……”

周安才(左)与周邦珍在通话(右为余万祥)(丁平 摄)

2025年7月8日下午14时许,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柑龙路152号的老屋里,一通跨越海峡两岸的电话里,80岁的周安才用微颤的手指着一封家书,对着手机念。不时,他推一推老花镜儿,仔细辨认后再断断续续地念。偶尔,他会停下来问,“邦珍,你听得见吗?”

“我听得见。”电话那头,周邦珍声音洪亮。周邦珍约定“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再回去探望你们。”

那封信,正是36年前周邦珍写给周安才的。信中,她称周安才为四叔,她的爷爷周文富和周安才的父亲是堂兄弟。

周文富孙女周邦珍从台湾寄到双流的回信(席秦岭 摄)

两页信纸,不足千字,周邦珍将与亲人建立联系的欣喜跃然纸上。她说,“远方来鸿不胜欣喜,由来函中又多认识了大婆及四叔全家,在照片中见大婆婆慈祥福气,四叔一家平安和乐,很为您们快乐,又在信中得知我们父亲和您们有密不可分之亲情,心中涌起许多感慨和激动。”

周邦珍的爷爷周文富,1940年4月,在湖北龙王山率部阻击日军,激战中成功突围,但因部队伤亡惨重,自咎殉国。

周文富离开时,周邦珍的父亲年龄尚小,还没对父亲建立起印象。周邦珍的父亲离世也较早,难怪,在信中,她感慨,“我们身边仍有些许父亲生别手札、日记、信件等,我曾边读赞叹不已,流着泪,恨自己不曾认识父亲半分缘毫,现在只能仰赖这些手稿追溯过往父亲的点滴,或亲朋对他的复述,这永远是我们兄妹最感遗憾、难过的事情。即使我是不识父亲的陌生人,有缘能读他的文字手稿都会自然地喜爱他,更何况他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又由彼岸诸多的来信中对父亲知道的更多、更清晰,印证父亲是位里外如一,识者皆夸的难得英才。”

周文富出川抗战时已成家,妻子袁如均,夫妻膝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大儿子去了台湾,留下妻子、小儿子和女儿在老家。小儿子有点残疾,幼时莫名失踪,女儿嫁到了新津。

从课堂到战场

以身殉国的民族大义

周文富家的老宅还在,门牌号九江街道龙池社区5组16号,历经风霜,房梁上的垂花柱和驼峰花纹清晰可见。堂屋里,还存放着一张老朽的雕花木床,周文富母亲抱着他入眠过的味道早已散去。

周文富老宅,房梁上,锤花柱的花纹依旧清晰可见(丁平 摄)

房子由孙侄女陈昌芬一家照料,现租给一家打工者居住。陈昌芬还记得,“大婆婆(周文富的妻子袁如均)早年一直守寡,每提起周爷爷都忍不住落泪,晚年我们推着鸡公车将她送到新津和女儿一同生活。”她还记得,袁如均生前常念叨:“为国捐躯,他死得光荣!”

陈昌芬在周文富老宅介绍有关情况

陈昌芬介绍,周家的老宅当年在当地算豪宅,逐渐拆成了现在的模样,只保留了两三间屋子。因房梁、窗户和木床雕花较多,引起一些老木料商人注意,多次想要收购。“这是全国著名抗日英烈留下来的,我们没舍得卖。每年还要维修房子,不然早就垮了。”陈昌芬说,这是她们对先辈的一种念想,也是对周文富家的守护。

余万祥探访周文富老宅(丁平 摄)

是啊,这座老屋装着周文富的童年和少年,见证了他从懵懂学童到有志青年的成长轨迹。

周文富生于四川省双流县升平乡郑家铁坟(今属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书香门第的家庭(出生年月不详)。他自幼聪明,四五岁就跟父亲学习诗文。6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到邻近的郑氏私塾发蒙。他品学兼优,从双流县立高等小学堂(今棠湖小学)考入成都成属联中(今石室中学)、再至国立四川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出任双流县立第一小学(今棠湖小学)的校长。如果不是国家被侵略,如果不是抗日战争,周文富或许会成为一名教育家,桃李满天下。

四川省档案馆黄埔同学录(余万祥 供图)

1931年秋,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寇占我国土,掠我财富,杀我同胞,激起周文富满腔怒火,怀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志,决定投笔从戎。1932年,他泪别亲人,远走南京,考入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第一分校第5期高级班,学习军事指挥。193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171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孔祥功撰写的《抗战忠烈录——周文富团长奋斗简史》,记载了周文富从团长走向自戕的心路历程。淞沪会战后,周文富转战鄂皖豫,行军作战业务的筹划处理均井然有序,很少有过错,实属优秀。武汉弃守后,他奉命留置大别山,由广济转开鄂东麻城,转入敌后游击作战。其间,他所在部队纪律严明,协助民众春耕秋收,所到之处,民众均视若亲人。但是,一场游击战斗中,第五连连长唐成礼不幸阵亡,周团长痛哭引咎曰:唐连长之死,乃缘余之指挥督导不当所致。9月,麻城陡坡山附近战斗,第八连连长陈仲藩又阵亡,他之悲痛,更有甚焉。1940年4月,日本侵略军3000余人由黄安(今红安)、河口、宋埠分路北犯,攻占了战略要地七里坪。龙王山南麓一战,他带领士兵殊死搏斗,猛冲突破重围,转至西张店附近集结整理,统计损失,“虽属不大,但周团长终已不能歼灭敌人,反被敌击退,引为国军之奇耻大辱,内心自咎,愤不欲生。4月12日凌晨3时,竟自戕而殉职矣!”文章中说,周文富有遗书三封留呈师长副师长并致其部属及家属,其言辞均以国家民族存亡及个人责任为重,慷慨悲壮。

死亡官兵调查表,记载着周文富为171师1021团团长,籍贯为四川双流,于湖北黄安抗战阵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供图)

周文富以身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晋陆军少将。2015年8月24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周文富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从湖北到四川

亲人的心愿:英烈回家!

周文富的故事引起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后代联工委副主委余万祥注意。余万祥是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川籍抗战将领余锦源的儿子,此前,他曾多次走进全国各地档案馆,查阅父亲的档案,还原父亲的无悔人生。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中,巴蜀儿女只有14名,与父亲同为黄埔军校的只有6人,没有找到周文富的图片,资料也少。”余万祥说,这是引起他关切的重要理由。从此,他四处奔走,像当年查询父亲的档案一样,查询周文富的档案,为周文富寻亲,从而认识了周文富在海峡两岸的亲人。交流中,周文富的亲人告诉他,“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让英烈回家。”

“英雄应该回到家乡,让后代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这样的人,为家国拼过命。”余万祥说,这也是80岁的他开展这项志愿工作最大的动力。在他的“寻亲”笔记里,记满了琐碎的线索:“升平乡郑家铁坟,现属九江街道”“1940年自戕于湖北麻城木子店”“后代分散在双流、新津和台湾”。

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驻川抚恤处为请核发故员周文富各种抚恤金由批示(成都市双流区档案馆 供图)

2025年夏天,在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帮助下,余万祥从成都市双流区档案馆获得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及民国四川省政府、民国双流县政府关于国民革命军171师1021团上校团长周文富抗战阵亡给予遗族抚恤的指令、训令和电文等档案文书。他还通过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和棠湖小学获取了重要的史料,周文富短暂又壮阔的人生立体又丰满。通过福建媒体和志愿者的帮助,他还查明周文富遗骨埋葬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木子店村。

“抗日英烈曾走过的路异常清晰,英烈回家的路也似乎有眉目了。”余万祥很兴奋,2025年7月8日,他专程到双流区九江街道办事处汇报寻亲进展并探访英烈老宅。

周文富的忠骨埋异乡已85年。这期间,中国早已崛起,屹立于世界东方。送周文富母亲的鸡公车已停进博物馆,取代的是水、陆、空三箭齐发的交通新格局。他的的家乡双流由全国百强县到全国百强区。他的老屋,雕花已旧,似乎在等待与主人重逢。

我们期待并将见证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周文富的回家之路。

英雄谱

著名抗日英烈周文富

周文富,男,字绍尊,四川双流人。生于双流县升平乡郑家铁坟(现属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曾任双流县立一小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71师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多场重要抗日战役。1940年4月,在湖北龙王山率部阻击日军,于激烈战斗中成功突围,但因部队伤亡惨重,自咎殉国。后被追晋为陆军少将。2015年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参考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关抗战时期四川省档案的综述》(马振犊 奚霞)、《军事杂志》《抗战忠烈录——周文富团长奋斗简史》(孔祥功)、《双流县志》《双流抗战印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热血沃中华——双流抗战回忆录》(双流区档案局(馆编印))。

特别鸣谢:四川省档案馆、成都方志馆、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成都市双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都市双流区档案馆等。

文/图 :双流融媒全媒体记者 席秦岭 李小岚 丁平 侯忞帜(实习) 胡译予(实习)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