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访2024年度云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郑泗军时,他刚刚参加完在云南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香蕉枯萎病抗性和防治技术研讨会及相关考察行程。
郑泗军带领学生查看香蕉组培苗。
采访2024年度云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郑泗军时,他刚刚参加完在云南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香蕉枯萎病抗性和防治技术研讨会及相关考察行程。
“我作为会议召集人,邀请了来自亚洲、非洲和美洲20余个国家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专家来到云南,围绕香蕉枯萎病防治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中,各国专家看到了云南在香蕉枯萎病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突破,增强了对香蕉枯萎病防治的信心,希望云南经验能为全球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郑泗军说。
从荷兰到云南 聚焦科研难题攻关
2014年,经云南省农科院全职引进,郑泗军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来到云南工作。10余年来,他带领“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研究团队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香蕉抗病分子育种,并推动多项国际合作,为云南乃至中国香蕉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选择从荷兰来到云南工作,一方面是自己作为华人对中国的亲近,感到这里的研究环境能让所学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是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物多样性是植物育种研究工作者的热土。”来到云南伊始,郑泗军就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香蕉枯萎病防治这一国际性难题。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侵染香蕉植株维管束的真菌引起的土壤传播病害,这种毁灭性病害是全球范围内香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威胁。病害发生植株叶片枯萎下垂,最终会导致植株死亡,也被业内人士称为香蕉的“癌症”。
“病害的防治关键就是抗性机理的研究和新品种的选育。来到云南后,我跑遍了香蕉的主产区,从发生病害的地里收集健康的植株,拿回实验室进行组培,再到田间开展扩繁,这一流程周而复始,只为选育出抗病新品种。”郑泗军说,夏天香蕉田里高温与暴雨交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常事,团队以一个月一到两次的频率扎根一线,深耕试验田。
引进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61份特异香蕉种质资源开展抗性资源的评价和鉴定,为香蕉抗病育种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收集云南农家品种资源100余份,选育能够在海拔1200米以上种植的耐寒新品种“云蕉10号”和“云蕉11号”……2024年,郑泗军选育的抗病新品种“云蕉1号”获农业农村部新品种授权。
从中国到世界 推进合作服务发展
香蕉在中国是人们常吃的水果,但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有些国家却是粮食。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攻克香蕉枯萎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上半年,郑泗军参加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国外专家来到云南香蕉种植产区考察,前往孟加拉国、尼泊尔两个国家对当地香蕉种植进行指导,行程满满。
多年来,郑泗军带领团队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大湄公河区域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合作途径,通过多个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多个国家在香蕉种植领域的国际合作水平。团队研发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监测预警与快速检测技术,揭示了病害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最新传播路径和病菌演化机制,建立了监测与防控体系,减缓了其蔓延扩散。
“家人仍在荷兰工作生活,我一个人在云南,就把业余时间都放在研究上了。”回忆起全球新冠疫情期间自己回荷兰探亲,累计花费10万余元购买机票也要返回云南的往事,郑泗军说,“疫情期间,一些来中国工作的外籍科研人员回本国后就不再来了,但我是云南省引进的高端人才,我在云南的研究项目还得继续深入。”
扎根云岭大地,郑泗军带领团队针对香蕉枯萎病,培育抗病新品种,研创种养相结合、生态循环、生草覆盖和有益微生物利用等技术;制定了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和香蕉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众多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取得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强了国际影响力。他多年来发表论文76篇,获专利授权32件、颁布标准4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累计推广应用112.8万亩,实现新增销售额22.50亿元,新增利润7.6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云蕉产业提质增效。
如今,郑泗军依然奔走于国内外的香蕉园,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应用,更好地赋能香蕉全产业链。他表示,将在培育出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抗病基因,通过研发集成丰富香蕉品种的多样性,构建完善香蕉副产物的有效利用和生态循环生产模式,让云南保持香蕉面积和产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