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兰对俄罗斯的“仇视”情绪,确实根植于复杂而痛苦的历史记忆中,尤其是一战和二战期间的某些关键事件。
波兰对俄罗斯的“仇视”情绪,确实根植于复杂而痛苦的历史记忆中,尤其是一战和二战期间的某些关键事件。
这种情绪并非凭空产生,而是 centuries of conflict(几个世纪的冲突)积累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罗斯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俄罗斯是主导者,占约62%领土。
波兰亡国123年,民族文化和认同遭受严重摧残。
1919-1921年的苏波战争,一战后新生的波兰与苏俄爆发战争,双方争夺领土。波兰虽险胜,但结下新怨。 两国互相敌视,为二战时期的悲剧埋下伏笔。
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
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瓜分波兰。
波兰再度被瓜分亡国,开启二战中最为苦难的岁月。
战争是因果关系的体现
1940年,“卡廷惨案”苏联内务部秘密处决约2.2万名波兰战俘中的军官、知识分子等精英。
旨在消灭波兰复国的中坚力量,成为波兰民族最痛苦的记忆之一。
1944年,华沙起义遭苏军坐视 波兰地下军发动华沙起义反抗德军,近在咫尺的苏军停止前进未予支援。
起义失败,华沙几乎被德军夷为平地,民众死伤惨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
波兰对俄罗斯的积怨,远在一战前就已深种。历史上著名的三次瓜分波兰(1772年、1793年、1795年),俄罗斯都是主要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原波兰领土(占原波兰领土的约62%),导致了波兰的亡国,并持续了123年。
期间,沙俄在波兰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压制波兰语言、文化和天主教信仰。
这段“亡国之痛”是波兰民族记忆中最原始的创伤,奠定了对俄仇恨的基石。
战争纪念
一战后,波兰终于复国。
然而,它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之间很快因领土争端爆发了苏波战争(1919-1921年)。
波兰试图恢复1772年的东部边界,而苏俄则希望输出革命。
战争初期波兰一度占领基辅,但后来苏俄反攻至华沙城下,最终波兰在华沙战役中奇迹般地获胜。
战后签订的《里加和约》使波兰获得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大片土地,但这片领土上生活着大量非波兰裔人口,为后来的纠纷埋下隐患。
这场战争加深了双方的互相不信任和敌意。
战争,永远不能忘却的痛
二战期间的一系列事件,彻底深化并固化了波兰对俄罗斯(苏联)的仇恨:
1. 再次被瓜分(1939年):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直接划分了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兰再次被两国瓜分。
纳粹德国9月1日入侵波兰后,苏联于9月17日也从东面入侵,给了波兰背后一击,导致波兰迅速败亡。
这在波兰人看来是赤裸裸的背叛和侵略。
战争惨案
2. 卡廷惨案(1940年):这是二战期间苏联对波兰精英阶层进行的一次系统性屠杀。
约2.2万名波兰战俘、军官、知识分子、公务员、医生等被苏联内务部秘密处决。
苏联长期否认此事,直至1990年才正式承认。
这场屠杀旨在消灭波兰的领导力量和复兴潜力,给波兰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和难以磨灭的仇恨。
3. 华沙起义(1944年):1944年8月,为解放华沙,波兰地下军发动了起义。当时苏军已推进到华沙郊外的维斯瓦河东岸,但斯大林下令停止前进,坐视德军镇压起义者。
起义历经63天失败,约18万波兰人死亡,华沙几乎被德军夷为平地。
苏联的见死不救被波兰人视为为削弱波兰、方便战后控制而进行的精心算计。
战火纷飞
二战后,波兰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建立了亲苏的共产党政权,成为“华约”成员国。
在波兰人看来,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征服和统治,失去了真正的独立自主。
苏联通过高压政策和经济控制,进一步加深了波兰人的反俄情绪。
即使后来苏联解体,波兰迅速转向西方,加入北约和欧盟,但历史的伤痕并未愈合。
波兰将俄罗斯视为主要的安全威胁,双方在历史问题(如对二战历史的解读)、地缘政治(如乌克兰危机)上持续对立。
波兰也积极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总而言之,波兰对俄罗斯的“仇视”,是一段跨越数个世纪、由多次创伤性事件层层叠加形成的复杂民族情绪。
一战后的苏波战争埋下了互相敌视的种子,而二战期间苏联的行为——与德国再次瓜分波兰、卡廷森林的大屠杀、以及华沙起义时的袖手旁观——则彻底撕裂了信任,铸成了至今难以化解的深仇大恨。
理解这一点,对于观察当前波兰的外交政策、其对俄罗斯的警惕与强硬态度,以及它在欧洲与北约中的角色都至关重要。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记忆和情感,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政治与现实。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波兰一直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复仇”,因为历史的伤痕难以磨灭。
中国虽然还有另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结”,但谁能知道“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的故事会不会上演。
波兰选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中国则用“中庸”智慧面对世界局势,这可能也是文化本质不同的选择吧,也希望“善恶到头终有报”,让一切在循环中“循环”吧!
来源:尚思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