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4年,两个陌生人隔着中国的大地,互相盯着对方的指缝微微发颤。日本和沙俄,因为一块土地搅得天翻地覆,谁都知道不是为了中国——但最后打还是在中国人的家门口。这个场面挺荒唐,双方扯着国旗喊打喊杀,最终又坐下签了一堆字条,悄悄问问:到底想要什么?谁也没少掏成本!
1904年,两个陌生人隔着中国的大地,互相盯着对方的指缝微微发颤。日本和沙俄,因为一块土地搅得天翻地覆,谁都知道不是为了中国——但最后打还是在中国人的家门口。这个场面挺荒唐,双方扯着国旗喊打喊杀,最终又坐下签了一堆字条,悄悄问问:到底想要什么?谁也没少掏成本!条约背后的算盘,年代久了再翻起来,一堆鸡毛却看见了刀光。
清末的卷轴总是被人用脏手反复擦拭。甲午刚完,日本人得了辽东、台湾和一串岛屿,清政府不得不把2亿两白银从民脂民膏里挤出来。银子换成现代货币,大约3.6亿日元,一大半直接进了日本军队口袋。实际数据出自当时横滨造船厂的采购合同,几乎每一艘军舰的用料都写得明明白白。忍气吞声是常态。日本的军费账单公开过,据横滨市档案,赔款的90%都用在军备上,光海军就吃掉了将近40%的份额。
割地赔款很疼,但日本人手上刚到的土地还没捂热,俄国却站出来大喊不服。德国和法国也凑热闹。德国在胶州湾设了海军基地,沙俄则眼馋东三省和内蒙古那点草原,法国在越南屯兵。俄国自康熙后期开始,疆土几乎贴在中国北方边境,沙皇一直觉着北方是他家的后花园。1895年那年,《马关条约》甫落笔,三国联手出来叫板日本,威胁要切断日本的海上交通。日本新得的辽东只能还回去。
有些记账本翻一翻,总有几笔账绕不过去。赔款给了日本,三国却硬生生将辽东从天皇手里收走。此后十年,日本用赔款堆出了新军火,原先被西方人瞧不起的岛国,突然变得有了小嗜血的本钱。又过了几年,日俄的矛盾上升到帐前谈判的级别,紧张气氛像崩在东北的琴弦。
1904年2月,日本偷偷袭击了俄国在旅顺的海军港口。从网络爬虫抓到的俄国远东舰队人事表里,可以看见好几个军官上报损失时,连船员姓名都没填全。俄国以为自己可以一口吞下整个亚洲,却没算出日军靠英国贷款买来的军火够狠。日本的海军排名第七,俄国排第三,一上来动手的确看不出胜算。沙皇原打算绝对镇压日本,俄国军情文件至今还能查到“绝对胜利”的预备方案——事后来看,都是白纸黑字。
事实是,沙俄高层很快发现——这仗不好打。六周后,库罗帕特金(俄国陆军总司令)的密电流出,他说宁可让日本拿走旅顺港和南满铁路,不愿意继续纠缠下去。做决策,沙皇犹豫,可日军没再给机会。双方针对旅顺港展开近一个月的拉锯,照权威档案,旅顺之役结束后,俄军士兵阵亡率超过88%。最终俄军全员投降,日军甚至有时间用圆规画分线圈。
这一仗看似日本赢得干脆,实际上后面的绳结越系越复杂。日俄战争表面是两国对决,背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都掺了手。美国盯着远东市场利润,英美对日本有经济投入,德国和俄国站一起,法国充当俄国盟友。日英同盟协议见于1902年,伦敦公文档案里有“经济援助项”明确用在日军扩军,连贷款额度都有细细的批注。谁也没指望日本会硬拼到底,英国外交部的文件都写着“期待善后”。
局势很快变得不可收拾。战事拖到1905年,美国直接拉日本和俄国来朴茨茅斯谈判。约谈过程据霍普金斯大学档案回忆,双方代表甚至在会议室里撸袖子争吵。最后,条约签订,日俄表面和平,谁都知道没管中国什么事。条约里没有中国的座位,反而把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划出了未来的势力范围。到底是谁的地盘,说一句算数吗?经历了战争,变得只能悄悄商量。
按理来说,仇人见面没什么好说的。只是几个回合下来,沙俄和日本又坐上一张桌子,悄悄签了四张密约,六页纸不到,内容主要是怎么划分中国。丘吉尔的那句名言谁也没少听过,但在这里这话反而失效。利益是真实的,敌人可以就地变朋友。美日、英日、俄日、俄法,这几个同盟结构本来就有交错。美方在日俄战争期间为双方调停,但自己也想染指中国。美国国务院有专门的远东市场研究档,从1904起每季度汇报远东工业情况。
日本在战争里投入了17亿人民币军费,其中将近一半是向英美借的钱。美国官方在1910年前后审计了多笔贷款协议,发现日方在战争结束后连利息都还不上。日本想趁机向俄国索要赔款,沙皇一句“没有钱,要不你再试试?”直接让谈判崩了。双方不服气,但又不得不同桌,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加入让蛋糕变小了。如果被美国抢走远东地盘,两国谁都没好处。
俄国态度开始软化。沙皇用一封信表达善意,日本算来算去都觉得联手比较划算。1907年,两国先坐下来,针对东三省和内蒙古划出了大小势力圈,南侧归日本,北侧归俄国。美方趁着俄罗斯内部混乱,想挤进来分杯羹。日本和俄国的互信很有限,但联手瓜分反而比单独吃掉更有把握。
1910年后,清朝的权力体系开始松动。1912年退位诏书一发,中国的朝代被一道铁线切断。俄国立刻在外蒙古煽动独立,日本作为盟友,默许了俄国的动作。第三次密约约定,蒙古东半部归日本,西部归俄国。俄罗斯公文中有详细的疆界标记,但日本始终不把这个分界线公开。
一战开始后,俄国无力东顾,上千公里的西线战场拖垮了沙皇政权。1916年,沙俄主动找日本合作,想保住远东的利益。这回他们把华北和西北都直接拉进了瓜分计划。相关文件在俄国国家档案馆有留存,文件显示谈判最激烈的是对华北粮食输出权益的争夺。
日俄战争是三国故事的节点。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俄国在战役中丢脸,内部压力巨大。十月革命随即爆发,俄国政权被推翻,苏联成立。苏联公开否认前约,却依旧以外蒙古为自己势力范围。事实归事实,档案记载不见得就反映全部真相。
日本没有进一步进攻蒙古,只是悄悄在东北部署高官。1920年以后,关东军的活动频率逐渐加速。关东军初始只是“满铁守备队”,两万人守着一条南满铁路,无人关注。25年的组织结构图显示,关东军被改组后扩编为数万人,直接归日本首相领导,行动范围遍布东北。
苏联此时忙于国内建设,日本趁机在东北布局。1928年皇姑屯事件,关东军高层直接参与策划。1931年“九一八”柳条湖爆炸,关东军实际参与,控制了东三省。从吉林到哈尔滨的铁路沿线,关东军每25公里设一岗哨。档案里列出的士兵工资表,明细准确——每月伙食费按中国的米价换算。
东北抗日联军开始有了规模。1937年全国进入全面抗战。日本内部都认定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结果四万万中国人民顶住压力,统一战线慢慢成型。普通百姓自发报名送粮食,东北矿区甚至主动停产抵抗。
回头梳理这段历史,比起“落后就要挨打”这种说法,不少细节其实更加复杂。日本的步步为营是早有预谋,俄国的反复横跳背后也是利益算计。西方列强为日本递刀,从金融到军备,实打实助长了日本的扩张。每一步划分都伴随中国的土地被割走,没有谁真为中国考虑。哪怕苏联后来推翻沙皇,照样争夺外蒙古。那些国际关系都是暂时的,谁占便宜谁就联手。
再讲这些,眼眶确实会热。但也没必要非得追问责任。历史的车轮滚过谁也挡不了。那些条约和文件或许还在档案馆里发黄,故事却变得模糊。
现实里,落后肯定会吃亏。这种道理根本不用反复讲。日本的崛起、俄国的衰败、中国的苦难,全都写在报表和战地日记里。
过去终究是过去。现在想想,谁能保证下一个百年会不一样。
来源:书半卷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