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买越少,普京没办法再装看不见,要来中国敞开心扉聊一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3 22:44 2

摘要:当中国自俄罗斯的进口数字一直不理想的时候,克里姆林宫再也无法用“市场正常波动”来自圆其说。

当中国自俄罗斯的进口数字一直不理想的时候,克里姆林宫再也无法用“市场正常波动”来自圆其说。

普京这次要来的四天访华行程,跟以前的“闪电式访问”完全不一样。

这场酝酿许久的外交交流,显然带有超出一般贸易洽谈的期许。

当中国的需要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无条件接盘”,俄罗斯一直在做的“向东看”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

中俄贸易下滑,并非两国关系出现变化,而是因为中国的需求结构正在经历深层次的转变。

近些年一直上涨的能源进口量,现在因为国内库存高企、新能源替代加快、经济节奏放缓等因素,开始出现理性的收缩情况。

像以前那样的“稳定订单”的石油成品,因为是不太需要的东西,所以需求下降得更快。

至于像木材、煤炭这样的资源类商品,伴随房地产转型节奏放慢下来之后,对应的市场余地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小了。

俄罗斯经济过分依靠能源出口的结构性缺陷在这次调整过程中显露无疑,当中国最大的买家需求不再单方面扩大时,它的财政现金流收缩就是一种必然。

石油, 天然气有关的税和关税, 常年占据着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作为最大的买家,进口量一减,联邦财政的钱袋子就紧缩起来。

军费补贴,社会福利发放,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这种以前不算事的开支,如今到处都要斤斤计较。

前线装备采购进展缓慢,后方养老金增幅较小,就连西伯利亚州的公路维修款也需延后支付,并非不愿花钱,实在是囊中羞涩。

这才叫俄罗斯经济最脆弱之处:把能源当作饭来吃,那饭碗可就捏在别人手里了。

中国需求一拐弯,俄罗斯财政的每一根神经就跟着紧绷起来。

普京明白,再这样耗下去,别说“向东转”,眼前的日子都不好过。

普京决定于8月31日至9月3日展开为期四天四夜的访华行程,如此长时间的访华计划,显然表明俄罗斯想要通过当面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态度,对于贸易问题。

谁也没曾想,把俄罗斯财政逼到绝境的最后一根稻草,竟是中国那点“需求改变”。

去年油价贵的时候,中国承受着美国的压力买了许多俄罗斯的油,算是帮了大忙,今年油价低了,国内库存也足够,当然就不必像从前那样购买那么多。

更别提房地产一调整,对头的木材,煤炭需求也下来了,再加上新能源发展抢走了天然气的路子,要说中国缺资源那是假话,就是不再“非俄莫属”了。

这次出行特意把前面两天定为上合峰会,就是想要借助峰会这个平台,跟中国以及其他成员国一起商谈贸易合作事宜。

对俄罗斯来说,眼下要的不是单份订单增多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多边途径把对华贸易关系变得更为稳固,毕竟能源方面的出口空缺之处,单凭这种联系密集程度并不足以填满。

俄罗斯方面打算得很简单,凭借这样的“抱团取暖”模样,对外表明“大三角”存在的痕迹,淡化西方围堵造成的孤单感受。

但是中印关系复杂程度超出预料,印度想要从俄罗斯那里得到便宜的能源,又不想让自己被绑在一阵营里头,多次公开表明自己的“战略自主”立场。

这种三方机制有点像俄方发出的“还有朋友”的信号,能不能从临时商量变成稳定的协作机制,恐怕连莫斯科自己也没谱。

中国的需要其实并不是对谁,而是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人口达14亿人的超级大市场,它的贸易伙伴从不会只有一个。

欧洲高端制造,东南亚农产品,中东能源,拉美矿产,这几年一直试图打造多元供应体系。

俄罗斯只是其中一环,并非全部。

中国绝不会因“情谊”而放弃更好的市场布局,就像俄罗斯不会因“合作”而停止向欧洲输送能源一样。

贸易本质到底还是各取所需,并非一方被另一方绑定。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一开始加入WTO就依靠欧美市场,到现在跟东盟、中东、非洲的贸易额一直在涨,中国已经适应了这种多元平衡下的找地盘。

对于俄罗斯,大门是敞开的,但不会为“稳定”而打乱自身的转型步调,对于其他伙伴也一样。

谁能给出更好的价格,谁家的货更稳定,合作方式更灵活,订单自然就流向谁。

这不是冷淡,而是大国经济应有的踏实。

俄罗斯想学中国的这种“不绑定”的平衡术,但学不会。

中俄贸易这几年看去很热闹,实际上结构却很单调,能源占比很大,而且可替换性强,中国这边需求稍稍有变,俄罗斯的出口数字就随之起伏。

战事缠身的当下,调整出口模式、升级产业结构,基本没有操作空间。

中国的“不绑定哲学”,是几十年市场布局和经济韧性的积累,俄罗斯想学,却受困于能源依赖的“阿喀琉斯之踵”。

普京心里清楚,现在的中俄贸易,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定价权、供应链主导权,都得看买家脸色。

普京此行要聊的,远不止多卖一些油那么简单。

这不是一场平等的“对话”,是俄罗斯不得不放下姿态的“生存战”,能源依赖的“命门”被捏住,西方制裁的绳子越收越紧,俄罗斯没有太多选择。

与其说是“求援”,不如说是被逼到墙角后的战略转向。

中国早就释放过信号:愿意帮忙,但不能只帮能源。

前段时间中方提的数字合作、绿色能源项目,俄罗斯一直拖着没动静,现在总该拿出点实际的了。

毕竟对中国来说,朋友可以交,但生意得算清楚,这才是大国相处的基本逻辑。

有人总说中俄关系“背靠背”牢不可破,可生意场上的逻辑从来简单: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来源:申时度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