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型案例:2025年8月16日,小强在网上刷到“送蛋仔派对皮肤”视频广告,关注对方后,对方给其语音通话,让小强拿家长手机领皮肤。接着,对方又给小强打视频电话,让其使用家长手机扫码支付。由于小强不知道支付密码,便在对方的引导下,把手机的验证码告诉对方,重新设置了
马上要开学了
骗子抓住最后时机利用网络游戏
编造各种理由
诱骗未成年人上钩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陷阱”
各位家长们注意了!
别手机一给,就啥也不管了,
最近就有学生中招
灵宝一周有4名是学生
请家长和学生提高警惕
防止被骗
请了解一下易发案例→
典型案例:2025年8月16日,小强在网上刷到“送蛋仔派对皮肤”视频广告,关注对方后,对方给其语音通话,让小强拿家长手机领皮肤。接着,对方又给小强打视频电话,让其使用家长手机扫码支付。由于小强不知道支付密码,便在对方的引导下,把手机的验证码告诉对方,重新设置了密码,小强扫码支付共损失20642.9元。
防范提示:
不轻信“免费福利”➤ 所有“免费送皮肤、道具”的广告、私信、链接都可能为诈骗,官方从不通过个人账号索要隐私信息或要求转账。
绝不透露验证码、密码➤ 验证码=资金安全锁!任何索要短信验证码、支付密码的行为均是诈骗,切勿告知他人。
拒绝陌生人远程操控➤ 不接听陌生视频/语音通话,不扫码、不点击不明链接,谨防对方远程控制手机。
家长加强防范➤ 设置支付密码并保密,关闭免密支付;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冻结账户并报警。
及时报警维权➤ 若已受骗,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
提醒孩子:
⚠️ 游戏消费需家长同意,遇“福利”先询问大人!
⚠️ 陌生人要求操作手机?立即拒绝,马上告诉家长!
冒充公检法
1
真实案例
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小周在明星话题社区浏览时,被一条"内部粉丝福利"的帖子吸引。加入所谓的官方粉丝群后,管理员声称需填写个人信息才能获取演唱会门票。随后,一个自称网络监察的账号发来私信,称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发来伪造的法律文书和带有官方标识的视频。利用家长对法律的敬畏心理,骗子远程指导其亲属下载伪装成安全软件的App,分批次以"资金核查""取保候审"等名义转走24万元。
2
真实案例
某初一学生小林接到境外号码的视频通话,对方身着仿制警服,称其手机号涉及违法信息传播。要求添加社交软件进行"线上笔录",通过屏幕共享获取支付密码。伪造国家机关网站显示"案件详情",利用未成年人心理脆弱的特点,趁家长不备时完成转账操作,涉案金额3.22万元。
诈骗套路总结
诈骗分子先伪造法律文书、警服视频、国家机关网站,制造恐慌心理;接着利用青少年对法律的敬畏,诱导下载远程控制软件或转账;最后威胁受害人“不配合将追究法律责任”或“影响父母征信”。
第二类
虚假购物/服务
1
真实案例
12岁的黄某某到派出所报案称,其在鹅塘村的家中玩手机,在一个叫“粉丝宝宝进群瓜分”的QQ群里面聊天,QQ群内有一个QQ名叫“玻璃心”的人称给10块钱可以返现5000元,黄某某因手机没钱,便在母亲手机微信上加了对方好友,对方发来个5599元的购物链接,称如果不点击支付,其母亲微信上的钱将会全部清空。黄某某点击购买之后便将对方的微信好友、聊天记录以及QQ聊天记录删除,以为可以取消交易。之后其母亲在发现微信交易记录后,才发现被诈骗来所报案。
2
真实案例
16岁的某高中学生杨某某在快手评论区看到卖衣服广告,因有需求便与对方交流。不久,有人添加杨某某好友并要求加QQ ,通过好友申请后,对方让杨某某交50元押金,还让其下载不知名APP平台买衣服。对方指导其操作并声称会返还押金,却以杨某某微信号是未成年无法转账为由,要求其花钱解除限制。在对方指引下,杨某某购买了各种商品,直至没钱才停止。杨某某要求对方返现,对方称必须走完程序否则无法返款,此时杨某某才察觉被骗,共计损失4千余元。
诈骗套路总结
诈骗分子先以“免费领红包”“明星周边”“低价皮肤”为诱饵;再利用未成年人贪便宜心理,要求扫码、绑定亲情支付或填写支付密码;最后伪造订单异常、账户冻结等理由,诱导多次转账。
第三类
刷单返利
1
真实案例
某高中学生小李在社交平台看到"零门槛兼职"广告,下载指定App后初期获得小额返利。骗子以"连单任务"要求持续投入,利用"系统对冲""提现审核"等话术拖延资金返还。当小李要求提现时,对方以"单方面终止协议将面临法律追责"相威胁,最终骗取2万元。
2
真实案例
某高中同学小月在小红书上刷到一条刷单兼职的帖子,正巧她计划利用暑期时间兼职,便添加了对方QQ。小月在对方的指引下进行操作,刷单都在抖音商城内操作,她按要求在指定店铺拍下了10笔订单,共计支付2000多元。接着商家进行虚拟发货,小月点击确认收货。然而当小月以为自己能收到本金和佣金时,对方却以“交易失败”为由要求继续刷单,此时小月才惊觉遭遇诈骗。
诈骗套路总结
初期诈骗分子利用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受害人上当后,再以诱导受害人下载APP做进阶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最后以“任务未完成”“卡单”“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话术拖延提现或威胁继续转账,直至受害人发现自己被骗。
第四类
网络游戏虚假交易
1
真实案例
12岁的冼某某来派出所报案称,其在手机QQ“奔跑吧,少年”聊天综合页面上,被人以虚假购买游戏账号的方式诈骗21600元人民币。
2
真实案例
3
真实案例
12岁的毛某某在其母亲的陪同下到派出所报案称,其拿妈妈的手机刷快手视频时添加了他人的QQ玩游戏,后用微信支付买装扮被人以微信扫码出现错误需联系客服解除异常为由被骗走人民币6509元。
诈骗套路总结
首先诈骗分子通常假借“免费领皮肤”“低价充值”“中奖礼包”吸引未成年人。;再通过伪造交易平台、扫码支付或绑定亲情卡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
针对未成年人:
1、提高警惕不轻信“免费福利”“低价充值”等诱惑性信息。
2、对自称“公检法”“客服”的陌生人保持怀疑,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3、保护隐私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不下载陌生软件、不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4、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家庭信息或支付账户。任何陌生人声称“父母有危险”“账户被冻结”的,需第一时间与家长核实,切勿轻信。
针对家长/监护人:
1、加强监管。设置手机支付限额,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定期检查孩子设备中的陌生应用和社交群组。
2、普及反诈知识。通过实际案例教育孩子识别诈骗话术(如“资金核查”“解冻账户”)。告知孩子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
3、技术防护。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定期更换支付密码,避免孩子单独操作大额支付。
来源:青海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