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元与龙眼的传奇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4 03:58 2

摘要:华夏东南一隅,群山如黛,环抱着一片名为莆仙的土地。这里的陆地藏在高山边缘,像被群山守护的瑰宝,先民们握着简陋的工具,与浩瀚大海展开了一场漫长的“争地之战”——每一寸耕地都浸着汗水,每一块山石都记着不屈,在山海间种下了生存的希望。

华夏东南一隅,群山如黛,环抱着一片名为莆仙的土地。这里的陆地藏在高山边缘,像被群山守护的瑰宝,先民们握着简陋的工具,与浩瀚大海展开了一场漫长的“争地之战”——每一寸耕地都浸着汗水,每一块山石都记着不屈,在山海间种下了生存的希望。

远古之时,莆仙人怀着对好日子的盼头,在山边、水畔开垦耕地。粗糙的双手翻耕硬土,播下种子,从晨光熹微忙到暮色四合:除草时指尖磨出茧,施肥时肩头扛着筐,灌溉时脚步踏遍田埂。待秋收临近,田野成了金色的海,饱满的谷穗在风里沙沙响,像在唱丰收的歌;阳光洒在麦浪上,晃得人眼亮,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老人们笑着数麦穗,连空气里都飘着满足的甜。

可这份平静,被深海里的蛟龙搅得粉碎。那蛟龙生得狰狞,青鳞覆身,巨爪能裂石,常年在海底称霸,见不得人间热闹。它望着莆仙的丰收景象,嫉妒的火在心里烧,猛地甩动长尾——丈高的浪头像愤怒的猛兽,咆哮着冲上岸。刚熟的庄稼瞬间被卷走,田埂塌了,水车碎了,连村口百年老榕树都被连根拔起;浪头越涨越高,像堵水墙压向房屋,土房“嘎吱”作响,最终轰然倒塌,尘土漫天。牲畜被卷进海里,绝望的叫声混着风声;不少村民也被海水吞噬,呼救声渐渐淹没在浪涛里。

家园没了,粮食没了,莆仙人躲进山林,靠苦涩的野果充饥。孩子们饿得哇哇哭,瘦弱的身子在风里抖;老人们望着毁于一旦的家园,整个莆仙,被凄惨的阴霾裹着,喘不过气。

三紫山下的华亭前柳村,有个叫郑桂元的男孩,那年年纪尚小,却揣着颗勇敢的心。他躲在山洞里,亲眼见蛟龙毁了家,见邻居阿婆为护孙被浪卷走,攥紧的小拳头里渗出血:“我长大了,一定要杀了蛟龙,让乡亲们过好日子!”

从那天起,桂元的日子只剩“苦练”二字。天刚亮,他就扛着比自己还高的石锤,在村外空地砸石头,汗水把衣衫泡得透湿,手臂酸得抬不起来,也只歇一炷香;为练力气,他去拔山脚下的树,起初树纹丝不动,掌心磨得流血,就裹上布条接着拔,直到某天清晨,“咔嚓”一声,树被他连根拔起,他抱着树干,笑得眼泪都流了。

桂元知道,光有力气不够,还得有武艺。他在山林里练拳脚:追野兔时跑得像猎豹,攀峭壁时灵得像猴子,模仿老鹰展翅练跳跃;为练反应,他让伙伴从四面八方扔树枝,起初常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闭着眼都能躲开。他这份拼劲,惊动了隐居三紫山的武林高手郑云逸。老者在山顶看了他三天,终于开口:“孩子,我教你真本事,你肯吃苦吗?”

桂元“扑通”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此后,他跟着师傅学武艺。清晨在山顶练剑,师傅的剑法如行云流水,他一招一式跟着学,手腕酸了就用布带绑住,剑刃上的露水溅在脸上,也不眨一下眼;夜晚在山洞打坐,师傅教他运气,他屏气凝神感受内力流转,常常一练就是通宵,梦里都在挥剑。

几年过去,桂元长成了挺拔青年,武艺也练得炉火纯青,剑能劈开风中落叶,能挑飞空中蚊虫。内力深厚得能扛千斤巨石,在水里能憋气半个时辰。师傅摸着他的头笑:“你的本事,够会会那蛟龙了。”

又到秋收,蛟龙果然又来了。它似乎闻出了桂元的杀气,却依旧瞧不上这个凡人——浪头比上次更高,吼声更凶,仿佛要把整个莆仙吞进肚。

桂元没躲,背上宝剑,一步步走向海边。海水没过脚踝、膝盖,他却半点不慌。等蛟龙的巨首从浪里探出来,吐露着舌头,腥气扑面而来时,桂元猛地扎进水里,像条灵动的鱼,直剑冲向蛟龙的眼睛。

蛟龙没防备,左眼瞬间剧痛,鲜血染红海水。它狂怒地甩动身体,巨尾拍得海水起漩涡,想卷碎桂元。可桂元早练出好水性,贴着蛟龙的鳞甲躲开巨爪,又一剑刺向蛟龙右眼。“吼——”蛟龙痛得翻江倒海,在海里乱撞,礁石被撞得“轰隆隆”响。桂元攥紧剑柄,在浪里周旋,剑刃一次次划开龙鳞,鲜血染红衣衫。这场仗打了三个时辰,桂元浑身是伤,衣服碎成布条,却始终没松过手。直到夕阳西下,蛟龙终于没了力气,庞大的身躯浮在海面,再也不动了。

潮水渐渐退去,奇迹接连发生,被淹的地方露出平坦土地,慢慢连成一片广袤平原——这就是如今的莆仙平原。村民们从山林里出来,看着土地,又哭又笑,围着桂元喊“恩人”。

更奇的是,桂元当时竟咬牙吞了下去蛟龙眼睛。日后,他如厕的地方,冒出六株嫩绿的幼苗,芽尖顶着露珠,透着生机。村民们又惊又奇,小心翼翼把幼苗移栽到田边,浇水、施肥,天天去照料。

几年后,幼苗长成果树,春天,枝头冒出嫩绿新芽,像小巧的翡翠,在阳光下闪着生机,没多久,淡黄的小花星星点点开了,像撒了把碎星,淡雅的香绕着鼻尖,引得蜂蝶起舞,满是活气。

夏日一到,树上挂满青涩的果,起初只有米粒大,在阳光雨露里一天天长:晨露滋润它,阳光滋养它,风里带着兰水的甜,把果实喂得饱满。到盛夏,青果藏在绿叶间,像一颗颗绿宝石,透着神秘的盼头。

金秋时节,满树龙眼熟了,金黄的果子压弯枝头,风一吹,果香漫溢。摘一颗握在手里,外皮金黄油亮,摸起来光滑有质感,轻轻剥开,薄皮像蝉翼滑落,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仿佛要溢出来,放进嘴里,细腻的果肉在舌尖化开,甜汁满口腔,软糯却有弹性,核乌如珠,大家为了纪念桂元斩蛟去害的功绩,便将这果树取名为“龙眼”。后来,为了表达对郑桂元的敬意,人们将焙干的龙眼称为“桂元”。

由于果树最初生长于三紫山下的华亭,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为果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华亭产出的桂元品质上乘,口感鲜美,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华亭桂元甲天下”之美誉。其品种丰富多样,有“乌龙岭、乌壳、幼潭本、普平东、新代、舍石”六种,世人们都说,这是蛟龙眼珠化成的,每一种都承载着那段传奇的故事,成为了莆仙大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财富。

如今,华亭龙眼早已走出莆仙,走向远方。它不只是甜美的水果,更是莆仙人勤劳、勇敢的象征:咬一口甜,能尝出先民开垦的韧,桂元斩蛟的勇,三紫山的巍峨,兰水的灵动,那颗颗龙眼,把过去与现在连在一起,把自然的馈赠、人文的温情,悄悄藏在甜里,代代相传。

附:作者简介

郑靖岳,生于 1960 年,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政府领导下的部门举办的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证书如下:

地名文化类

作品《木兰溪的传说》在众多地名文化作品中脱颖而出,经市政府部门严格筛选,将其选送至省政府部门。在省级层面的激烈竞争中,最终被选送至北京。入围了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光明网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故事”活动。《木兰溪的传说》意义非凡,填补了木兰溪地名文化故事的空白,因而得到官方的广泛引用与推广。

评论类

积极参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文章浏览与评论,荣获了《人民日报》相关奖项。

家风建设类

作品《家风家训家教》荣获由莆田市纪委、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妇联联合举办的“家风家训家教”主题征文三等奖。

廉政文化类

《清正廉洁忠贞直声的袁恺》获鲁山县纪委监委联合县文联、县作家协会面向社会举办的鲁山县首届“清风杯”廉洁故事征文活动二等奖;《清正廉洁尽忠直谏》获运城市纪委监委联合文旅局、运城日报面向社会举办的“清廉运城”主题征文三等奖。

地方文化类

《致敬最可爱的妈祖人》获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三等奖;《鲁山梨花浪漫果灿钱景》获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人民政府主办的 2023 河南鲁山酥梨文化节全国征文大赛奖项。

此外,部分作品被录入中共莆田市政协《莆田市文史资料》、中共莆田市城厢区宣传部《家园记忆》。

还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网》《学习强国》《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莆田发布》《湄洲日报》《莆田晚报》《莆田侨乡时报》《福建地名故事》《莆田文旅》《今日城厢》等官方媒体,相关作品被百度、头条等知名网站收藏转载。还在各类非官方举办的征文比赛中,斩获获奖证书几十张。

来源:夏天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