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丨我们要始终铭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3 19:10 4

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不妨停下脚步想一想:八十年前,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了如今的安稳日子;八十年后,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年代的便利与温暖,是否还能想起,这片土地上,曾书写过怎样不畏强暴、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不妨停下脚步想一想:八十年前,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了如今的安稳日子;八十年后,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年代的便利与温暖,是否还能想起,这片土地上,曾书写过怎样不畏强暴、可歌可泣的故事?

日本签署投降书

这些故事从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是细菌战中百姓咬牙坚守的勇气,是邑厉坛战火中军民同心的默契,是兰溪儿女奔赴“八佰”壮士行列时的赤诚。今天,我们就从兰溪的抗战记忆中,感悟抗战精神如何在你我的日常里深深扎根、代代传递。

(一)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兰溪的抗战岁月将这份精神从信仰,变成了看得见、触得着的鲜活实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兰溪人皆以行动护国。战地记者曹聚仁与夫人王春翠组织育才抗日救亡剧团,赴四乡巡演唤醒民众,在首场演出中发出“守住岗位、尽己责任”的呐喊;章渭源、唐柏年等兰溪男儿加入“八佰”壮士,在四行仓库用血肉之躯守护民族尊严,诠释“护国不分男女老幼”的誓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残暴日寇,兰溪军民从未低头。1942年6月,上戴游击队夜袭上黄村日军据点,击毙日军小队长;面对200余日寇的报复性扫荡,8名抗日士兵与村民依靠地势顽强牵制,最终逼退敌人;7月,抗日部队在“马头颈”山坡伏击日寇,一举击毙30人,让敌人不敢再轻易下乡;次年畈口村战斗中,抗日军队与500名日寇激战至深夜,打死日军中队长以下数十人、重伤30余人,用“宁流血不投降”的骨气守住家乡尊严。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即便遭遇细菌战暴行,兰溪人仍未被打垮。1942年起,日军“荣”字1644细菌部队在兰溪撒播瘟疫,灵洞乡上郭村成重灾区,村民触碰水源便烂脚,1943年日军甚至对染病死者剖腹取内脏做实验,据《兰溪市志》记载,仅档案可查的病亡者就达3434人。但苦难中,兰溪游击队仍深夜突袭日军据点,普通百姓或组成运输队送弹药,或用身体保护情报,以血性对抗侵略。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彼时兰溪军民装备落后,却始终坚信“中国不会亡”。即便细菌战导致村庄“老幼皆病倒、抬尸无人手”,兰溪人也未放弃抗争,这份信念照亮了至暗时刻。而在浙赣会战中,在兰溪的抗日军队和百姓一起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寇,浴血奋战。在城东邑厉坛布下地雷,炸死日寇第十五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致使侵华日军震惊,日本军部更是叹呼:“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二)

或许有人会问:八十年过去了,和平早已成为常态,为什么还要时常提起这些?答案,就藏在记忆里。

可以去兰溪市灵洞乡上郭村看看,祠堂里的“铭记族仇碑”上,143个名字清晰可见,既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也有年仅两岁的孩子,碑文中还记录着当年的历史细节;城北邑厉坛的“兰溪五月之役”纪念碑前,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来缅怀先烈、听故事,红色记忆在代代相传。

记住这些,是为了守护和平的果实。如今,仍有势力试图淡化侵略历史,但石碑上的名字、县志里的文字、老人的口述,都是无法磨灭的历史见证。我们记住兰溪人民在日寇铁蹄下曾经历的苦难,记住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历史被遗忘,让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能被我们好好守护下去。

传承这些,是为了给当下注入力量。抗战精神从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入当下生活的精神养分。现在我们面临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挑战,正需要兰溪全民奋战到底的韧劲;推进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城市,也像当年群众捐粮、村民运弹药那样,需要万众一心的团结。把这份精神用在当下,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读懂这些,是为了明白“我们是谁”。“八佰”壮士中的兰溪男儿、夜袭据点的游击队、在细菌战中坚守的村民,以及穿梭在日机炮火中描摹家乡的少年,在空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兰溪男儿……这些人的故事,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记住他们,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中华民族为何能在苦难中挺过来,为何能一步步走向复兴。在周围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份家国情怀,正是凝聚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

(三)

传承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日常小事做起,让这份精神慢慢生根发芽。

多听一段历史,把记忆留在心里。如果有机会去兰溪,不妨绕路去“铭记族仇碑”“兰溪五月之役”纪念碑走走,听听当地人口中的抗战故事;也可以去青松公园的“郑亭”,缅怀郑钺、郑苹如、郑海澄这“一门忠烈”;或者翻开《兰溪市志》,抑或看一部抗战主题纪录片,让那些鲜活的故事走进心里。遇到有人误解历史、轻视英雄时,试着平和地分享你知道的史实——这份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小小体现。

做好一份工作,把韧性用在当下。科研工作者钻研“卡脖子”技术时,像当年坚守阵地那样,多一份坚持;基层工作者推进乡村振兴时,像支援前线那样,多一份主动;我们普通上班族把手里的活儿做细做好,遇到困难不轻易退缩——这份“不放弃”的态度,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必胜信念的当代注脚。

多帮一个人,把团结落在实处。周末去社区做一次公益,帮邻居解决点小困难,像当年村民组建运输队那样互帮互助;看到家乡有发展的好机会,主动提建议、出点力,众志成城支持家乡建设;遇到公共事务时,理性表达想法,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这份“一起扛”的默契,就是“万众一心”的温暖延续。

八十年过去,烽火虽已远去,但那份精神依旧温热。传承的接力棒到了我们手里,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力量,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路,让和平与希望,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编辑丨陈婵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

+

来源:兰溪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