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 | 《新时代万有文库》亮相书展,经典再谱传承新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0 06:48 3

摘要:8月19日上午,由辽宁出版集团主办、辽海出版社承办的上海书展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新时代万有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推介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召开。辽宁出版集团相关领导、学界专家、出版同仁及媒体代表、读者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

8月19日上午,由辽宁出版集团主办、辽海出版社承办的上海书展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新时代万有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推介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召开。辽宁出版集团相关领导、学界专家、出版同仁及媒体代表、读者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

《文库》是辽宁出版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服务“第二个结合”的标志性出版工程。丛书以“挖掘传统精髓、赋能当代价值”为核心理念,系统整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版本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通过深度整理与时代化解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作为一部集时代性、经典性、学术性、系统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大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丛书,它既是对中华数千年文脉的梳理与传承,更是新时代出版人“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刘跃进担任主编,由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者组成整理团队,由安平秋、詹福瑞、杜泽逊、周绚隆等著名学者组成学术顾问、编委团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严谨态度,对典籍进行精细校勘与当代阐释,既保留古本原貌,又揭示其契合时代的精神内核,为丛书的学术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与研究需求,《文库》采用“一典多版本”和“一版三形式”的出版模式。“一典多版本”即每种典籍除重点整理一种最精善版本外,另收录二至三种有代表性的经典版本,便于读者比较阅读、参照研究;“一版三形式”则是将最精善版本分为白文本、古注本、今注本三种形式出版,兼顾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从版式设计的典雅疏朗到装帧细节的匠心独运,每一处都彰显着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让经典更易走进当代生活。

自《文库》首批25种图书(包括《诗经》《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根脉性典籍的古注本和白文本)于今年1月面世以来,迅速引发学界、出版界及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其体现出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创新的编纂理念,以及精审的校勘、精良的印制质量,赢得了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50多家主流媒体对该丛书展开集中报道,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推介会现场,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郭文波致辞时指出,这套《文库》是集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精心打造的重大出版工程。同时从学术价值、阅读体验、时代特色三个维度阐释了其独特价值——它既是立足学术根基的经典文库,也是创新编排的经典现代读本,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工程,必将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与读者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窗口。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辽宁出版人始终坚守的出版追求:以匠心打磨经典,以真心回馈读者,以创新拥抱时代!

《文库》项目负责人、辽海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桂秋介绍,辽海出版社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发扬工匠精神,精心编辑出版《文库》这一重点项目。他从聚焦根脉,精选核心经典;权威保障,名家匠心打造;创新推广,精准连接读者三个方面较详细地介绍了《文库》的编纂出版情况。并表示,今年《文库》将继续推出《史记》《楚辞》等25种,涵盖古注本与白文本。未来,辽海出版社将继续秉持“立足传统、面向当代”的原则,按照既定规划持续做好《文库》后续的编纂出版工作,继续深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一富矿,让更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经典走进大众视野,让《文库》的文化光芒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真正实现“旧经典”焕发“新生命”。

推介会现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臧克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长、编审高克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书林与辽海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桂秋,从学术研究、出版实践、读者需求、宣传营销等多个维度,围绕《文库》的编纂出版及经典传承展开了深入座谈。

臧克和教授指出,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蓬勃兴起的当下,阅读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等挑战接踵而至,经典文本的有效传播与深度理解,已成为关乎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在此时代语境中,《文库》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以承载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为使命,锚定“服务大众、立足经典、传承创新”的目标,从浩瀚典籍中甄选经典著作,成为构建文化观念传承与创新的坚实载体。《文库》的每位作者倾注心力,对文本进行精细整理,以富有洞见的导言勾勒思想脉络、厘清版本流变、辨明学术真义。出版环节更以读者为中心,通过疏朗排版、适读字体与科学字号设计,缓解数字阅读带来的视觉与审美疲劳。这种对学术精度与阅读体验的双重坚守,使《文库》成为经典文本传播的典范。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在技术浪潮中守护经典、激活传统,方能为文明赓续筑牢根基,让古老智慧照亮现代征程 。

高克勤编审对《文库》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其“立意高远、规模宏大”,堪称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宝库。他指出,《文库》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为主旨,系统规划收录500种中华文化根脉性典籍,创新采用“一典多版本”与“一版三形式”的出版模式,既满足了学术研究的专业需求,又兼顾了大众读者的阅读体验,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者的战略眼光。他特别强调,在具体编纂方面,《文库》在版本遴选和校勘规范上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优先选用珍稀孤本、善本作为底本,同时充分吸收当代最新研究成果,确保了典籍整理的高质量与权威性。首批出版的25种图书已充分彰显这一特色,如《论语》采用元刻珍本、《庄子》选用金刻本等,均为学界公认的珍贵版本。最后,他对《文库》今后如何保持高质量水平、如何加强宣传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期待编纂出版团队继续坚守工匠精神,将《文库》打造成为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钟书林教授以“精心、精致、精彩”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文库》的特色,并着重肯定“一版三形式”颇有创意,将文化普及、经典传承、学术探究分梳为三,方便读者按需选用。作为《文库》作者之一,他以亲自整理的《庄子》为例,详述了丛书“守正创新”的学术追求。《庄子》以黄永年先生认定的“海内孤本”为底本,参校日本写本、敦煌遗书、黑水城文献及类书引文,并整合王叔岷、陈鼓应等前辈学者成果,确保文本可靠并推进研究。编辑团队逐条核对引文与校记,修正疏漏,展现了高水平编辑专业素养。体例上采用白文本附小字注释,合理兼顾普及与学术需求。钟教授坦言,面对高起点和重托,编纂团队在平衡学术性与普及性、整合前辈学者成果与新时代资料上克服了巨大挑战,最终在出版社高标准要求及高水平编校下,确保了作品高质量,为经典著作的现代传播筑牢根基。

此次推介会不仅是《文库》在长三角地区的一次重要亮相,更彰显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在传统文化出版市场百花齐放的当下,《文库》以系统性的规划、卓越的版本质量、创新的传播理念,清晰回应了“如何让经典照亮现实”的时代命题,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权威、易读的经典阅读体系。

从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惊艳亮相,到重庆书博会的精彩呈现,再到上海书展的持续推介,《文库》正以它独具的特色迅速掀起了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潮。《文库》不仅是对中华典籍的系统整理,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当代诠释。在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它既承载着数千年文脉的厚重积淀,又彰显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通过严谨的学术整理和创新的出版形式,《文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相信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与广泛传播,必将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