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在全面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浪潮中,我市以信用修复为突破口,一套覆盖事前告知、事中提速、事后联动的“信用修复+”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在全面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浪潮中,我市以信用修复为突破口,一套覆盖事前告知、事中提速、事后联动的“信用修复+”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效率提升,我市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我市率先打破传统信用修复的冗长流程,构建起全链条服务闭环。“两书同达”机制让企业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即获知信用修复路径,实现“政策应宣尽宣、处罚即告知、期满即修复”的无缝衔接。这套机制背后,是“五个一”服务的强力支撑:信息“一网公示”打破部门壁垒,修复通知“一次告知”杜绝反复跑腿,办理流程“一站指引”扫清操作盲区,申请材料“一口受理”终结多头提交,修复结果“一并互认”实现全域通行。在信用宣传引导上,我市依托“两微一端”等政务新媒体平台,常态化推送最新政策解读和助企信用修复典型案例,不断提升企业及社会公众对信用修复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舆论环境。2025年以来,全市累计受理信用修复申请1684例,其中,“一日办结”937例,平均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60%,保持零违规、零投诉记录。
信用修复不仅在于事后补救,更重在源头治理。我市创新“信用修复+源头管控”双轨模式,对失信主体实施精准分级管理。
全市多部门联合建立动态台账,通过线上政策解读、线下一对一辅导、信用修复专题培训、发放信用修复办事指南等“一站式”服务,指导各级各部门建立信用修复“快速通道”。红旗区首创“信用管家”上门服务,为临期修复企业订制解决方案,对即将到达修复期的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服务,督促建立“重点关注名单+高频失信提示”预警机制,对3年内累计8次以上高频失信行政处罚企业实施动态监测,通过电话提醒、上门督导等方式,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司法领域信用修复壁垒高、周期长,我市以机制破冰打通关键梗阻,多部门联合建立“执转破”通道及府院联动机制,开展简化办理流程、信息高效共享等服务。建立被执行企业转破产直达通道,共享评估、鉴定、审计、拍卖等执行结果,提升“执行转破产”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推动“僵尸”企业快速出清;对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企业依法推进“执行转破产”,优先启动重整程序,对进入重整、和解的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司法信用修复。
健全府院联动机制,司法部门与政府部门建立动态联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信用修复难题,定期共享信用修复开展情况。长垣市人民法院联合税务、市场监管、人行等部门出台信用修复办法,动态共享重整企业信息,同步修复税务、金融、工商行业领域信用。优化修复程序,组建“执破融合”专业队伍,精准助力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及时办理申请移送;同步深化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杜绝重复提报材料等问题,切实减轻企业办事负担,推动信用修复工作提质增效。2025年以来,全市严重违法失信主体累计退出102家,推动严重失信主体数量占存续企业总量的比重持续降低。
信用变现,金融活水实现精准浇灌。修复信用是手段,激活发展才是目的。我市着力构建“政银企信”协同机制,拓展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范围,根据贷款类别及额度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风险补偿,降低银行放贷顾虑。整合全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融资统计、贷款明细收集及上报等多项功能,提升平台综合服务能力。今年上半年,“放新融”信用服务平台已累计注册企业16.62万户,放贷1.8万笔,促成融资339.76亿元。
从缩短一张证明的办理时间,到降低一家企业的融资门槛,信用修复工程最终要转化为发展动能。随着企业信用障碍被层层扫除,政策“活水”精准滴灌,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正轻装上阵,并见证着信用价值向真金白银的转化。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