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一个历史细节: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有没有连通电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7 14:07 2

摘要:生产队有没有电话?这事在历史论坛里一吵就炸锅。有云南网友说,七十年代他们哪儿生产大队全装了电话。安徽网友立刻驳斥,说扯淡,哪有那么普遍,亲者痛仇者快,还劝对方回忆别太飞,虚构不行。围观的网友没有少,内蒙古那边有个克什克腾旗的,上来也是现身说法,说大包干前本地生

生产队有没有电话?这事在历史论坛里一吵就炸锅。有云南网友说,七十年代他们哪儿生产大队全装了电话。安徽网友立刻驳斥,说扯淡,哪有那么普遍,亲者痛仇者快,还劝对方回忆别太飞,虚构不行。围观的网友没有少,内蒙古那边有个克什克腾旗的,上来也是现身说法,说大包干前本地生产队全部有电话,大队有交换机,专人负责线务。这样事儿一说开,各地的人都冒了出来,有说广西的,有说湖南的,有晒老电话照片的,什么磁石机、摇把子,一堆门道,都快成展览了。

磁石电话,是摇把子的正规学名。看留言,有人能把它的内部结构、零部件用途,讲得比修表师傅修表还细。桌式、携带式电话机说明书都能扒出来,贴在评论区。可热闹归热闹,大家说“有”,也有人回忆,生产队没有,大队才有。记忆偏差的事可真多。有个网友说小时候队里保管员那儿有台和远方说话的“黑宝贝”,家大业大,只有一台,分竖着串着用。有时距离大队太远,生产队单独“安排”一台,并约定几下铃声给谁的“暗号”,这老细节能忘得了么?八十年代还有电话串联这一说呢!

搞文字的人,在“历史记忆”面前,似乎格外讲究。不是说百分之百信他们的话,但比起随口聊天,作家总归多了几分情绪和细致。比如辽宁的徐洪,他在一篇文章里写,七十年代初村里只有一部磁石电话机,大队办公室放着——有总机会帮忙电话通到县里,通报什么“革命”最新进展,几乎全靠它。黑龙江作家郑旭东,也写过一台电话放在村会计桌上。直到高中毕业当团支书,才摸过它。使用场面也描得活灵活现:左手抓话,把右手不停摇,几十圈,之后对总机喊话,喊到换线员接通,才能说话。不叫“问答”,叫体验了。

实际就是,“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有没有电话”不只有各种版本的答案,凡是有电话的年代,靠得住的还真没几方。有人说当时不但大队有,公社粮站、医院、中学、拖拉机站都装了。有人回忆自家大队七十年代有,到八十年代反倒没有,等九十年代才安了拨号电话。电话和电一样,有时通了,后来撤了,又后来才恢复。实物得靠干电池供电,大号马头牌居多,总机、接线员、各条线路一应俱全。问题多,电话线当年和广播线一根杆共用,彼此干扰,说着说着嘎嘎响声就出来了。队上想用电话,不是干部出面根本打不出去——要打也麻烦,大队干部才掌握“外呼”,普通人看个稀罕罢了。

有意思的是,一到怀旧话题,大家就乐于遡源。可是靠网络热帖,凭零星记忆,要给出一个“到底有没有电话”的结论,实话实说,不容易服众。哪怕作家文章写得再真切,也不过是个体体验,半径有限。其实真想弄明白最稳妥的办法,还得看省志、县志。这些书本身就不带情绪,数据、时间、地点交待清楚。

以陕西为例。《陕西省志·邮电志》写得直白,1960年全省98.7%的公社、六成多的大队都装上了电话。到1977年,电话杆路超过6.8万公里。再切洛川县地方志,1958年全县341个大队就已全部接通电话。黄龙县志,13个公社111个大队也是悉数“上线”,每社有专职话务员。数字到这个程度,若还有人跳出来唱反调,反问一句“你凭啥否认?”

四川早期推进也猛。1959年县乡装了载波电话、会议电话,5443个公社装了4853处邮电局。1960年底生产大队接通的比例是54.46%。1976年才涨到14.66%,不到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这种曲线,和当年的经济基础关系大。有人说七十年代四川农村电话普及率低,不好反驳,数据明摆着。可要说“每队必有”,这就夸大了。

回看中原。《许昌县志》记载,1957年电话下伸到各管理区,交换机安装普及。1958年分局装的50门交换机,非常有派头。一茬下去,县、区、公社都通了电话。1962年形势变了,国民经济调整,电话拆除不少,管理区换回12个,区直单位还能打。结论很直接,电话有起有落,并非一成不变。

这些资料搁在一块比比就明了。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有电话,确实存在。不只是个案,广泛到一定比例。只是全国不均衡,很多地方撤了又装,装了又撤。正如有些村庄五十年代末有电,八十年代却断了,九十年代再恢复,翻来覆去。连那会村里修广播、修水利都差不多这个脉络:先轰轰烈烈,后又低调收缩,再有条件了补回来。这轨迹如果只看单一区域,其实很容易迷糊,也没法一口咬定。

事实上,说六七十年代大多数生产队都有电话,毋宁说是“部分普及”,不能笼统全覆盖。我瞅着有些地方到文革末还没“队队通”,省志、县志数字写得清楚。一口气把全部队列进“有电话”名单,容易“满则溢”,落了空。说到底,尊重史实,得给模棱两可留点空间。百分之几的覆盖率,就是几,没有谁能用一己之见说满了。否则,等哪天别的县志跑出来打脸,谁扛得住?

有时候,网络留言上的“三无断言”,热闹有余,严谨实在不足。不是说大家记忆有问题,而是那年代信息流通不畅,本来就容易以讹传讹。有些地方通了电话,别人家没通,总觉得全世界都该是一样的。也有人爱自嘲,明明没见过,还能硬说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看过一些照片,看到了两张穿花补丁的图片,就能断言全国贫穷如洗——实际上一城一地差距大得很。人本身很容易被身边事物影响,主观剧本写着就来了,信口一说,好家伙,弄得真假莫辩!

网上还有人举出云南曲靖的数据,1950年代末,全区近95%公社通了电话,有些边远山区除外。说云南七十年代生产队全有电话,这个说法不是完全脱离现实。但放到全国来说,安徽省志没有系统收录邮政电信类内容,单拿肥西县志,1955年就实现“乡乡通”,1960年“社社叫总机”,不少大队配上了电话机。可1961年只有13%的生产小队通话。合计起来,安徽网友固执否定云南人的讲法,也不是完全站得住脚。更可能是各自家乡实际情况影响了印象。

**其实,这种历史记忆的碰撞,恰恰说明了别人的记忆不该被轻易否定。**

地方数据、实物照片、亲历作家、网络热议,以上这些拼在一起才有点“全息”的感觉。电话这玩意在历次经济波浪里进进退退,有点“前进一步两步三步,后退半步再来一脚”的戏剧感。不像电视机、电冰箱“后来者居上”,电话在六十年代一度盛行,八十年代掉下来,“后发再起”。这脉络搞清楚,历史才算不冤枉任何一方。

或许有人说,那你到底偏向哪种结论?其实又没啥好遮掩的,细看地方志,六七十年代很多大队确实是接通了电话,但全国连成网,不可能。以点带面容易“跑火车”,但单纯否认也没足够事实。你说百分百?我看不准,你要说绝大多数没通,也硬不下心。或许最公平的推论就是:有过一段生产队电话曾大面积普及,随后又撤消、差异拉大,分布极不均衡。

经验往往变成误读,就跟下雨一样,东边晴西边雨。个体记忆在大历史面前总有偏差,地方志、行业数据,用来矫正偏见最好。

**生产队有没有电话,这事儿说得太死,“要么都有要么都没有”,其实最经不起推敲。**反而是抓住那些“刚刚好”的模糊区间,才能最大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实远没有网络上争论来得黑白分明。你愿意相信谁,说到底,都是在验证自己的世界。

电话铃声早已停歇,老大队部依旧冷冷清清。可那些争议、证据、回忆,反而像一条又一条缠绕的通信线,被人拾起、比对,传递成新的历史碎片,算不算也是另一种连接?

来源:蜜糖可盐可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