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2015年5月份的一天,三五同学会聚泰顺乌岩岭。晚饭后,东西南北侃大山之际,另一位云游四海的同学在微信中传来消息,泰顺有座三条桥,非常原生态,值得一看。也不知何缘,集体上了魔咒似的,一听原生态,大家都说去看看,取得共识也没有那么难。
翁卿仑摄
文图:人在天涯
记得2015年5月份的一天,三五同学会聚泰顺乌岩岭。晚饭后,东西南北侃大山之际,另一位云游四海的同学在微信中传来消息,泰顺有座三条桥,非常原生态,值得一看。也不知何缘,集体上了魔咒似的,一听原生态,大家都说去看看,取得共识也没有那么难。
有丰富且老道驾驶经验的小庄师傅坐镇副驾座,我负责操控油门刹车和方向盘。沿着崎岖狭小的山路,颤颤悠悠顺利抵达导航目的地。
桥并没有立马现身,向附近村民问路后,沿着小石铺就的很有年代感的小路,下行百余米。在一个转弯处,听得潺潺溪水声,再走几步,一座黑黝黝的廊桥出现在眼前。桥身不长,横跨溪上,架通两岸。
通向三条桥的小路。20150502拍摄
不懂建筑,看个热闹。无非就是一座桥,木架结构,廊上黑瓦,再无装饰,两岸荒山,一条小路延伸山中,很是生态状。
不懂历史,却望文生义,硬是猜想附近还有两座桥。和一同学往溪流两侧寻找,发现近处岸边,有一个疑似桥墩遗址模样的人工建筑。幸好只发现这一处,如果再找到类似的一处,真会自信满满、骄傲无比。
疑似桥台。20150502拍摄
返回经过一村庄,颇有人气样,设有简单餐馆。正是午饭时间,停车下马,集体吃面。发现面点老板娘说的是闽南话,顿感亲切。对谈几句,找到乡音。原来这村庄靠近福建。
多年以后,读到《泰顺县志》,书中有关于三条桥的记载:
三条桥。
此桥最古,长数十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
近日查阅《中国古桥志》《浙江古建地图》,均有三条桥的记载,《中国古桥志》记录如下:
三条桥位于温州市泰顺县垟溪乡和洲岭乡交界处,跨横溪上。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
现存三条桥是一座单孔石台撑架势木梁桥。上部结构是双层圆木叠合纵梁,纵梁的外端搭在桥台上,纵梁下面中间各有一根圆木辅梁,辅梁的两端有一对圆木斜撑。纵梁上面横顺铺双层木桥面板。桥面宽4.00米,桥长26.63米。上部结构的两侧挂有木遮雨板,桥上建砖木结构廊。桥台建在基岩上,跨径21.26米。
原来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身份显赫。
小编注:三条桥位于罗阳镇洲岭社区和西旸镇垟溪社区交界溪上,为编梁木拱廊桥。《分疆录》记载,道光年间修建该桥时曾发现唐“贞观”瓦片,是泰顺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桥处于深山,宁静而震撼,该桥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古时由三条巨木为主梁跨溪架设而成,由此得名“三条桥”。
非常庆幸自己有缘相逢一座唐代的古桥。藏匿山涧,可否永远“生态”着?
三条桥是孤单的。首先从地理上讲,曾经漫长的慢交通岁月里,洲岭即便对崇山峻岭中的泰顺而言,也是地处偏僻,甚至泰顺有些地方的人要去洲岭,还要绕道临县的福建寿宁。其次,三条桥横跨于大山溪水之上,桥体两旁没有任何人家,视线之内,唯一桥如虹飞越溪山。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孤单存在,造就了三条桥别样的美。千百年来,它的桥体周遭环境几乎没有被人为破坏过。到了三条桥,我们欣赏到的,就是最纯粹的虹桥与山水和谐的美。
关于三条桥的信息,还有一首题写在桥板上的广为流传的《点绛唇》,全词如下:“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青山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
从桥身的题词风格来看,字体都是毛笔书写的简体字,应为现代人所写。不管怎样,你若身临其境读这首词,它的哀婉气息与周遭的山水环境是极为贴切的,只是多少年来,无人知晓作者姓甚名谁。
如上所言,由于至今地处偏远,即便在今日,在泰顺众多的国保廊桥中,三条桥依然是游人最少到达的廊桥之一。那么,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也就不那么为大众所知晓了。下面要述说的,就是一桩发生在20多年前的,有关三条桥保卫战的故事。值得你一看。
相关阅读:孤单的三条桥,曾经的保卫战
延伸阅读:
三条桥古道,位于泰顺县三魁镇垟边村至罗阳镇洲边村,东西走向,途经厝基底古民居、富家垟村、长坑村等。古道全程约11千米,平均宽1.2米。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750米。为唐宋古道,路面早期用不规则块石砌筑而成,两侧遍松树、杂树,苍翠葱茏,景色秀美,值得一去。
泰顺古道有多美|三条桥古道篇
来源:温州古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