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先民的天崇拜,如何孕育出禅让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7 04:28 4

摘要:而今流传的上古历史,在战国时期至秦汉得到完善。战国晚期流行的《尚书》比较清楚地记载了尧帝的事迹,除了《尚书·尧典》,涉及尧的古籍还有《古本竹书纪年》、《帝王世纪》,以及《左传》、《国语》、《孟子》、《墨子》、《荀子》以及《史记》。

而今流传的上古历史,在战国时期至秦汉得到完善。战国晚期流行的《尚书》比较清楚地记载了尧帝的事迹,除了《尚书·尧典》,涉及尧的古籍还有《古本竹书纪年》、《帝王世纪》,以及《左传》、《国语》、《孟子》、《墨子》、《荀子》以及《史记》。

按照这些古籍,尧的事迹主要包括世系、执政和禅让。司马迁列出的尧的事迹中,尧是黄帝的玄孙、帝喾之子,其母为陈锋氏女。陈锋氏女名庆都,生尧于丹陵。上博竹简《容成氏》,以及《太平寰宇记》等记载,佐证丹陵应当距离今天河北保定顺平县不远。

帝喾死后,其子挚也就是尧的兄长即位,但荒淫无度,故而尧被拥戴为帝。尧离开河北中部迁徙到山西的临汾盆地,定都于平阳,其主要活动区域是汾河流域下游,这与陶寺文化(公元前2450-前1900年)形成对应关系。

尧被认为是后世仁治之君典范,当然其执政期间的各种祥瑞,应当是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儒生生造而出的。但无论如何,按照古籍,尧的知人善任,比如委派羲和观天文、制历法、授民时,任用皋陶推行“五刑”、“五教”,还设立乐官、四岳、八伯、十二牧等官职组成了中枢治理机构,基本上确立了后世国家的官制。

尽管尧帝治理有方,颇受赞誉,但他在位期间,灾害严重,按照历史研究,公元前245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人类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冰期,这也被称为4000aBP冷事件,扭转了此前的仰韶温暖期。这一事件的证据存在于冰芯、洞穴石笋、湖泊和海洋等沉积物中。依照科学解释,当时太阳辐射处于减弱期,热带辐合带南移,造成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南移,热带地表植被状况恶化。而太阳辐射减弱导致北冰洋浮冰增多,海洋变淡,从而导致海洋环流运转变慢,促使北半球中低纬度季风减弱,导致大面积的干旱。

4000aBP冷事件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北半球中低维度地区,时间更是长达两百多年,引发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集体走向崩溃,如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王国灭亡,东非大裂谷湖群水位觉下降导致尼罗河流量减少,使得古埃及王国进入分裂崩溃时期,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就此消失。

对于当时的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而言,一方面气候变得高度不稳定,降水往往集中呈现,江河湖泊较多地区洪水泛滥成为司空见惯之事,另一方面,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在人口、聚落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因其刀耕火种的生态影响,酿成了极大的生态灾难。加之先民在河道中乱抛陶罐、瓦砾等废弃物,如《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籍的记载,大禹在疏通黄河水道时,发现上述堆积物堵塞河道,加剧淤积。

尧帝禅让就出现在这种背景下,舜承继了王的衣钵。舜出生于东夷之地,之后迁入山西南部的运河盆地以南、中条山脉地带,当地分布着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公元前2400年-前1900年),这与传说中的有虞氏文化相关。舜以孝顺闻名天下,并且能够很好地教导有虞氏的民众。待到舜五十岁时开始暂代行使王者职责,五十八岁尧崩,又守孝三年后才正式即位。舜帝进一步完善了官制,推动早期国家变得逐渐完备。

舜任用贤能,还惩治四凶,包括驱逐共工等不服治理的部落,还发起了对三苗的征伐,并惩处了治水失败的鲧,最终在即位39年后南巡时驾崩。

《夏王朝:天崇拜与华夏之变》一书指出,尽管近代出现了对中国上古历史的质疑观点,一些历史学者甚至宣称无论是黄帝还是尧舜禹,都是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或者说是西亚神话人物、英雄人物在东亚的投射再现;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学派赞赏尧舜的仁君、圣君事迹,而庄子等道家学者则嘲讽尧舜,不同学派都认为尧舜事迹确凿存在,只是儒家学者尤其热衷不断完善、具体化尧舜的仁君事迹以及禅让。

屈原在《天问》中已经质疑过尧舜的婚姻和孝悌。而战国晚期的《古本竹书纪年》则对尧舜禅让提出过质疑。实际上,荀子和韩非子都曾否认禅让的实际意义,认为这实际上是充满血腥味的弑君行为。

《夏王朝:天崇拜与华夏之变》这本书对此的观点是,基于现有掌握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上古时期确实存在温和的、非暴力的部落联盟交替传统。这显然展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贵族民主制,而且对于受禅人给出了摄政期,以观察其施政所为。这种传统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古代文明中也有不同形式的相似模式。最重要的是,禅让实际上是这本书所指出的华夏文明一早确立的“天崇拜”、“天命”自然推导出的仪式。书中经由对大大早于尧舜历史时期的国内多地的考古遗址的分析指出,这些遗址均反映出华夏先民很早就确立了“天崇拜”,形成了非常严整清晰的祭天传统,并通过祭天和观天来修订历法,这种历法知识的习得和应用本身就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成为部族、部落联盟政治权力的基础。

禅让制出现在4000aBP冷事件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也就是圣君虽然竭尽所能展现仁德和治理能力,却仍然无法避免看似天罚的各种灾难,因而希望寻求能够更好承接天命的治理者,这是一种特殊应对策略。在尧舜时期,尧和后来的舜在成为天子以前,只是部落首领,而当时的天子本身是酋邦联盟的共同首领,要冲破不同部落血统、世系的不同,来实施有效治理,就不能不依托于政治和文化认同。而当时的天子不同于后世的王或黄帝,因而禅让制转让天子职位的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近年来,随着三星堆等华夏先民早期文明遗址的开掘,夏朝以前还有虞朝甚至古唐朝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很多人还特别谈到了《论语》也曾提及“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本书对此也进行了研讨。书作者指出,孔子时代,周人已经承认尧舜的存在,但唐虞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记忆,其实没有与朝代概念等同起来。

将虞朝定义为一个单独的朝代的说法,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认为虞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按照夏朝只有400多年的国祚,那么虞朝就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似乎有些牵强。书作者认为,虞朝究竟是不是一个单独的朝代,这从目前的历史证据来看尚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在周人的历史记忆中,大禹之前确实存在一个年代久远、事迹渺然的远古时期。

当然,韩非子所说的虞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及因此推导出的虞朝长达1500年历史,如果将这段历史与考古发掘的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确实有对应性。考古材料表明,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史前社会开始发生剧变,中国开始有了非常稳定的锄耕阶段,社会财富再分配失衡,社会分化加剧,贵族制出现,原始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战争频繁,一步步走向了文明。因而考古学家通常认为,华夏先民开启的文明时代,是从公元前3800年开始的,一直到前1800年的“古国时代”,这产生了很强的对应关系。

再来看大禹治水,书中认为,目前而言,大禹治水传说,确实含有一些杜撰的成分,但是前述的4000aBP冷事件导致了全国各地众多的河流峡谷频繁发生灾难性的洪水,摧毁了先民们的家园,这其间也涌现出应对灾难、治理洪水的英雄人物——这些悲惨的史前事件和战斗经历,经过口口代代相传,变成了集体的记忆,全部附会在大禹身上,恰恰说明了大禹治水作为历史经过的真实性。书中经过对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土的遗址考古,以及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进行分析支出,大禹治水的主要发生地应当就在中原地区,而这些地区最终成为夏王朝的统治腹心地区。

来源:历史追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