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体育界,吴艳妮的名字始终与两种标签紧密相连:卓越的赛场表现与持续不断的争议。这位 1997 年出生的四川姑娘,用独特的方式打破了人们对田径运动员的固有认知。28 岁这年,她在全国锦标赛上实现女子百米栏三连冠,成为中国田径史上达成这一成就的首位女选手。当计
在中国体育界,吴艳妮的名字始终与两种标签紧密相连:卓越的赛场表现与持续不断的争议。这位 1997 年出生的四川姑娘,用独特的方式打破了人们对田径运动员的固有认知。28 岁这年,她在全国锦标赛上实现女子百米栏三连冠,成为中国田径史上达成这一成就的首位女选手。当计时器定格在 12 秒 98 的瞬间,整个体坛都看到了这位饱受争议的运动员,如何用实力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从舞蹈房到田径场:被命运选中的奔跑者
四川自贡的小镇午后,阳光透过舞蹈房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整齐的方格。2007 年,10 岁的吴艳妮正在练习侧手翻,粉色练功服的衣角随着动作扬起。镜子里的她,马尾辫高高束起,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 —— 这是她练习舞蹈的第九个年头,刚刚拿下少儿风采大会的一等奖。母亲在窗外看着,心里已经规划好女儿未来考取舞蹈学院的路径。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次年春天。小学五年级的吴艳妮代表学校参加县级运动会,她报名的是女子 100 米跑。发令枪响的瞬间,她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双臂摆动的幅度比其他选手大得多,步频快得几乎看不清脚步。终点线前,她以领先第二名近两个身位的成绩冲线。场边,体校教练周幼君手里的记录本差点掉在地上 —— 这个孩子的步幅、爆发力和节奏感,是天生的短跑料子。
周幼君找到吴艳妮的父母时,母亲还有些犹豫:“她练舞蹈这么多年,放弃太可惜了。” 吴艳妮却盯着体校训练场上的跨栏架,眼里闪着好奇的光。最终,她在舞蹈鞋和钉鞋之间选择了后者。进体校的第一天,她就因为不会系钉鞋的鞋带闹了笑话,师兄师姐们围着看时,她涨红了脸,却倔强地不肯让别人帮忙,自己蹲在地上琢磨了 20 分钟。
三个月后的省级比赛,是吴艳妮的第一次正式亮相。站在 200 米起跑线上,她能听到心脏在胸腔里咚咚直跳,手指紧紧抠着跑道的塑胶地面。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看台上的周幼君激动地挥舞着拳头。颁奖台上,她捧着金牌,突然想起舞蹈房的镜子 —— 原来奔跑时的自己,也能这么耀眼。
2015 年,吴艳妮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大学,师从跨栏名教杨辉。这位以严厉著称的教练,第一次见她就说:“跨栏不是跑着玩,每天至少要在栏间跑 80 个来回,能坚持再说。” 那段日子,她的脚踝常常肿得像馒头,每次训练完,要泡在冰桶里半小时才能消肿。有次雨天训练,她在跨越第三个栏时滑倒,膝盖磕在栏架上,血顺着运动裤渗出来,却爬起来说:“教练,再来一次。”
杨辉记得,2018 年全国锦标赛前,吴艳妮的起跑技术一直不过关。她就每天提前两小时到训练场,对着慢动作视频一遍遍练习,连起跑器的角度都要反复调整。决赛那天,她的起跑反应时达到 0.137 秒,创造了个人最佳。冲过终点后,她跪在跑道上,眼泪混合着汗水滴进红色的塑胶里 —— 这是她的第一个全国冠军。
二、聚光灯下的争议:个性与规则的碰撞
杭州亚运会的女子百米栏决赛现场,观众席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吴艳妮站在第四道,深蓝色的运动服上印着国旗的图案,头发扎成高高的丸子头,发尾挑染的紫色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她习惯性地抬手整理了一下耳边的碎发,这个动作后来被网友截成动图,有人说 “太张扬”,也有人觉得 “很有个性”。
发令枪响的瞬间,吴艳妮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但很快,裁判的哨声响起 —— 抢跑。她愣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双手叉腰,轻轻跺了一下脚。大屏幕上回放着慢动作,她的脚确实在枪响前移动了 0.01 秒。看台上的议论声渐渐大起来,有人开始吹口哨。最终,她被取消成绩,低着头走出赛场,背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
这不是吴艳妮第一次因为抢跑引发争议。几个月前的亚锦赛,同样的情况已经发生过一次。网络上的批评声铺天盖地,“心态不稳”“太想赢” 的评价随处可见。有网友翻出她平时训练的视频,说她总是在起跑线上晃来晃去,“一看就不专注”。
深夜的运动员村,吴艳妮在社交媒体上敲下长长的文字。窗外的月光照在她脸上,她删删改改,最后只留下一句:“对不起,让大家失望了。” 但这个道歉并没有平息争议,反而有人质疑她 “只会说漂亮话”。更有人翻出她比赛时的装扮 —— 精致的妆容、贴着水钻的指甲、个性的发型,说她 “把赛场当成秀场”。
其实,吴艳妮对自己的形象有独到的理解。她觉得运动员不一定非要灰头土脸,“认真打扮也是对比赛的尊重”。每次比赛前,她会提前半小时化妆,眼线要画得对称,口红选的是不容易脱色的哑光款。有次化妆师想给她化浓一点,她说:“不用,自然点就好,重点是跑得快。”
今年年初,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组写真引发了更大的争议。照片里,她穿着黑色紧身衣,搭配半透明的丝袜,背景是极简的白色墙面,风格偏向欧美时尚。有网友觉得 “运动员就该有运动员的样子”,甚至有人质疑 “是不是想进娱乐圈”。但也有支持者认为,“女孩子爱美很正常,成绩好就行了”。
面对这些声音,吴艳妮很少回应。训练间隙,她会翻出手机看看评论,看到难听的话就默默关掉,然后去训练场加练几组。杨辉劝她别在意,她却说:“教练,我知道他们为什么说我,因为我还不够好。”
商业活动的增多,让争议更加激烈。有段时间,她的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品牌推广,从运动装备到护肤品,种类繁多。有人计算过,她在一个月内参加了 5 场商业活动。“不务正业” 的批评声越来越多,甚至有网友翻出她巴黎奥运会的成绩 —— 虽然跑进了 13 秒,却未能晋级半决赛,“拿不到奥运奖牌,再火有什么用”。
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吴艳妮从未放松训练。品牌活动大多安排在周末,她会在活动结束后立刻赶回训练基地,哪怕凌晨到家,第二天一早依然出现在跑道上。有次参加完上海的活动,她坐最晚的高铁赶回北京,凌晨 3 点到宿舍,6 点就已经在训练场上热身了。
三、三连冠的证明:28 岁的巅峰时刻
全国锦标赛的决赛日,气温只有 8℃,寒风卷着细雨打在跑道上。吴艳妮站在起跑线上,呼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风里。这是她第 7 次参加全国锦标赛,也是 28 岁的她,向三连冠发起冲击的时刻。看台上,杨辉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紧紧攥着一个保温杯 —— 他比运动员还紧张。
起跑器的指示灯亮起时,吴艳妮深吸了一口气,手指轻轻搭在地面上。这一次,她的起跑反应时是 0.142 秒,完美落在规则范围内。第一个栏,她的攻栏腿抬得又快又稳,身体几乎与栏架平行;第三个栏后,她已经超越了所有对手;最后 10 米,她甚至有余力抬头看了一眼计时器。
12 秒 98!当这个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吴艳妮握紧拳头,用力挥了一下手臂。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庆祝,而是转身向其他选手鞠躬,然后走到跑道边,对着教练席深深鞠了一躬。看台上的观众站起来鼓掌,有人举着 “吴艳妮加油” 的牌子,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
这枚金牌的意义远超想象。它不仅是中国女子跨栏史上的首个三连冠,更证明了 28 岁的吴艳妮依然在巅峰状态。要知道,短跑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通常在 24-26 岁,28 岁还能突破的,寥寥无几。技术台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成绩时,忍不住感叹:“这个成绩,放在亚洲也是顶尖水平。”
颁奖仪式上,当国歌响起,吴艳妮抬头望着缓缓升起的国旗,嘴唇轻轻动着,跟着旋律哼唱。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她脸上,能看到她眼角的细纹 —— 那是常年风吹日晒的痕迹,也是时光赋予的勋章。台下,她的父母偷偷抹着眼泪,母亲手里还拿着她小时候的舞蹈奖状。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她如何看待之前的争议。吴艳妮喝了口水,平静地说:“我知道大家对我有期待,也有批评。我能做的,就是每次站在跑道上,都拼尽全力。” 她的指甲修剪得很整齐,没有涂指甲油 —— 这是她为了减少干扰,特意做的改变。
四、榜样的力量:新一代运动员的缩影
“中国短跑已经进入新老交替的阶段,年轻选手的表现让人惊喜。” 苏炳添在接受采访时的这句话,被许多媒体引用。这位 “亚洲飞人” 在退役后,依然关注着后辈们的成长。当被问到吴艳妮时,他说:“每个时代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特点,重要的是尊重规则,不断突破。”
在吴艳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开始接触跨栏。四川当地的体校,报名人数比三年前增加了一倍。有个 12 岁的小姑娘在日记里写:“我想成为吴艳妮姐姐那样的人,跑得又快又好看。”
吴艳妮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份关注。她每年都会回到自贡的体校,给小队员们上训练课。有次看到一个小女孩因为跨不过栏哭鼻子,她就蹲下来,手把手教她抬腿的技巧,还把自己的备用钉鞋送给了她。“别怕摔,摔了再爬起来,我以前摔得比你多。” 她笑着说,露出两颗小虎牙。
全国锦标赛夺冠后的第二天,吴艳妮就回到了训练场。杨辉给她制定了新的训练计划,目标是明年的世锦赛。跑道上,她的身影在栏间穿梭,步频稳定得像节拍器。阳光照在她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和远处飘扬的国旗交叠在一起。
训练间隙,她坐在场边的长椅上,拿出手机翻看照片。相册里有小时候的舞蹈服,有第一次夺冠的金牌,也有杭州亚运会时的落寞背影。她轻轻划着屏幕,嘴角慢慢扬起 —— 下一个目标,就在前方。
跑道尽头的计时器,还在跳动着数字。对于吴艳妮来说,每一秒的突破,都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争议或许还会继续,但奔跑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来源:众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