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姚崇:以铁腕与智慧奠基大唐巅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20:18 2

摘要:武则天垂拱二年(686 年),契丹侵扰河北的军报传入洛阳,朝堂上一片哗然。武则天看着阶下群臣,问道:“谁能为朕出征,平定契丹?” 话音刚落,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出列:“臣愿往!” 此人便是夏官侍郎姚崇,时任兵部副长官。

少年侠气:从将门子到朝堂新贵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 年),契丹侵扰河北的军报传入洛阳,朝堂上一片哗然。武则天看着阶下群臣,问道:“谁能为朕出征,平定契丹?” 话音刚落,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出列:“臣愿往!” 此人便是夏官侍郎姚崇,时任兵部副长官。

姚崇出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的将门世家,父亲姚懿曾任嶲州都督,在平定岭南叛乱中战死。少年时的姚崇不喜读书,常与乡里少年纵马射猎,一次在山中遇虎,同行者皆逃,他却拉弓搭箭,一箭射中老虎咽喉,从此 “姚三郎射虎” 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他还曾与伙伴们在黄河边比赛游泳,水流湍急,别人都不敢下水,他却游了一个来回,上岸后笑着说:“这点风浪算什么,将来我要去更大的天地闯荡。”

十七岁那年,姚崇在父亲的灵前发现一箱兵法书籍,其中《孙子兵法》的扉页上有父亲亲笔写的 “为国尽忠” 四个字。翻阅后他幡然醒悟:“大丈夫当以功名报国,岂能终日游猎?” 遂闭门苦读,三年后考中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在任上,他发现仓库账目混乱,粮食和布匹堆放无序,便亲自清点,将物品分门别类,贴上标签,还制作了详细的出入库登记本,做到 “账物相符,一目了然”。刺史见他才干出众,举荐他为司刑丞,进入司法系统。

武则天称帝后,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大肆株连。有次,相州刺史李冲被诬陷谋反,牵连数千人,大理寺判全员处死。姚崇复查案卷时发现疑点:“李冲谋反仅三日便败,如何能牵连这么多人?其中必有冤情。” 他顶住来俊臣的压力重审,逐个提审囚犯,发现很多人都是被屈打成招。他找到李冲谋反期间的往来书信,逐一核对,最终为八百余人平反。武则天得知后召见他:“卿为何敢为反贼平反?” 姚崇答:“臣不敢为反贼平反,只敢为冤民伸冤。若陛下因猜忌杀无辜,恐失民心。” 武则天赞道:“朕有卿这样的法官,是百姓之福。”

圣历元年(698 年),姚崇升任夏官侍郎,掌管兵部。他发现军籍混乱,许多士兵早已战死,名字却仍在军册上,军费被贪官克扣。有个边镇将领为了多领军费,虚报了三千名士兵,姚崇亲自前往核查,发现营房里根本没有这么多人。他奏请武则天:“臣愿清查军籍,剔除虚数。” 武则天准奏,姚崇用三个月时间,遍历边镇,核对军籍,共查出虚冒士兵十万人,为朝廷节省军费数百万贯。他还制定了 “军籍年审制”,规定每年年底各军镇必须核对军籍,上报朝廷,有效防止了虚报冒领。

长安四年(704 年),张易之兄弟诬陷宰相魏元忠,武则天命姚崇与张昌宗共同审理。张昌宗暗示他:“只要定魏元忠死罪,相位便是你的。” 姚崇怒斥:“魏公是国之栋梁,岂能诬陷?我姚崇虽渴望相位,但绝不会用忠臣的性命换取。” 审理时他如实上奏魏元忠无罪,因此触怒武则天,被贬为灵武道大总管。离京前,武则天问他:“卿去后,谁可任相?” 姚崇推荐张柬之:“柬之虽老,有宰相之才,且忠心耿耿。” 后来张柬之果然成为神龙革命的核心人物,为恢复李唐江山立下大功。

四朝元老:在动荡中坚守的治世能臣

神龙元年(705 年),张柬之发动政变,诛杀二张,迎中宗李显复位。姚崇从灵武回京,见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忍不住痛哭。张柬之劝道:“今日是喜事,公为何哭泣?” 姚崇答:“我曾侍奉则天皇帝,她虽有过错,但也为国家做过不少事,今日送别,情难自禁。” 李显闻之不悦,将他贬为亳州刺史。百姓闻知,拦路挽留,姚崇道:“我虽离京,必为亳州百姓办三件事:修水渠、减赋税、办学校。”

在亳州,姚崇发现当地常因缺水而影响收成,便亲自勘察地形,决定修建一条水渠引涡河水灌溉农田。他组织百姓分段施工,自己也常到工地干活,与百姓同吃同住。有次暴雨冲毁了一段渠堤,他带头跳进泥水里抢修,百姓深受感动,纷纷加入,很快就修复了渠堤。这条 “姚公渠” 长五十余里,灌溉农田数千顷,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他还奏请朝廷减免亳州三年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他在亳州设立了 “儒学馆”,聘请名师讲学,鼓励百姓送子弟入学,亳州的文风从此兴盛起来。

景龙四年(710 年),韦后弑中宗,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睿宗李旦复位,召姚崇为兵部尚书。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诸王手握兵权,朝廷局势动荡。姚崇奏请:“太平公主应迁居东都,诸王应解除兵权,以安社稷。” 他在奏折中写道:“太平公主智谋过人,若久居京城,恐与诸王争权,引发内乱;诸王掌兵,易生异心,不如外放为刺史,镇守地方。” 睿宗虽未完全采纳,却将诸王调任外州。太平公主大怒,在睿宗面前诋毁姚崇:“姚崇这是在离间我们兄妹和父子关系,其心可诛。” 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

在申州,姚崇发现当地迷信巫鬼,有人生病不就医,反而请巫师作法,不少人因此延误治疗而死。他下令:“凡巫师敢惑众者,杖责一百;百姓生病不就医者,其家人受罚。” 同时在州府设立医馆,聘请名医坐诊,免费为百姓治病,还编写了《简易医方》,介绍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印发给各县乡。有个叫王五的百姓,儿子得了急病,他请巫师来跳神,姚崇得知后亲自带着医生赶到,救活了孩子,并对王五说:“你看,医生能治病,巫师只会骗钱害命。” 一年后,申州巫鬼之风渐息,百姓为他立 “去巫碑”,碑上刻着 “姚公去巫,救民无数”。

先天元年(712 年),李隆基即位,太平公主仍掌大权,欲废玄宗。姚崇密奏玄宗:“太平公主谋反迹象已显,陛下当速断。” 他列举了太平公主的罪状:“私结党羽,干预朝政,囤积兵器,与禁军将领往来密切。” 玄宗犹豫未决,太平公主得知后,迫使玄宗将姚崇贬为同州刺史。在同州,姚崇改革赋税制度,将按户征税改为按田亩征税,减轻贫农负担。他还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同州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纷纷称赞:“姚使君真是我们的父母官。”

开元元年(713 年),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稳固政权,当即召姚崇回京。在新丰驿召见时,玄宗正在打猎,见姚崇来了,翻身下马,拉着他的手说:“朕欲致天下太平,卿有何良策?” 姚崇答:“臣有十事,若陛下能实行,臣才敢任相。” 随后提出 “十事要说”:废除酷法、不贪边功、宦官不干预朝政、外戚不任宰相、宗亲不任高官、以才取士、杜绝贡献、君臣相互信任等。玄宗听完,起身说:“卿所言,皆是朕所愿,朕全部应允。” 当即任命姚崇为中书令。

开元新政:以铁腕手段开创盛世的救时宰相

姚崇拜相后,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吏治。他发现中宗以来,官员泛滥,许多人靠贿赂或裙带关系当官,称 “斜封官”,这些人既无才能,又贪赃枉法,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他奏请玄宗:“这些斜封官皆无才能,若不罢免,会阻塞贤路,影响朝政。” 玄宗准奏,姚崇用一个月时间,对朝中官员进行考核,罢免斜封官数千人。有个叫魏知古的官员,是姚崇推荐的,却因私怨弹劾姚崇之子姚彝。姚崇得知后,奏请玄宗:“知古虽有才,却公报私仇,不可任相。” 玄宗遂将魏知古调任工部尚书。

开元三年(715 年),山东发生蝗灾,蝗虫遮天蔽日,庄稼被啃食殆尽。百姓认为是上天惩罚,不敢捕杀,只在田头焚香祷告。姚崇奏请派御史为 “捕蝗使”,前往各地督捕。朝野反对:“蝗灾是天灾,当修德祈祷,岂能人力对抗?” 宰相卢怀慎说:“杀蝗太多,恐伤天和。” 姚崇怒斥:“从前楚庄王吞蛭而病愈,孙叔敖杀蛇而得福,天灾可畏,更应主动应对。若因蝗灾导致饥荒,才是真的逆天而行。” 他发明 “夜燃火,晨收虫” 之法:夜晚在田边点火,蝗虫被吸引飞来,再用布网捕捉,一夜可捕蝗数万石。

汴州刺史倪若水抗命,说:“蝗灾是上天示警,臣不敢捕捉。” 姚崇写信斥责:“公身为刺史,食国家俸禄,见百姓受灾而不救,难道要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若因捕蝗获罪,我一人承担。” 倪若水只得从命。在姚崇的坚持下,山东的蝗灾得到控制,这年虽有蝗灾,却未酿成大饥荒,玄宗叹道:“若非姚崇,百姓将流离失所。”

开元四年(716 年),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仗势欺人,掠夺百姓财物,强占民田,被御史弹劾。李业向玄宗求情:“王仙童是我的舅舅,一时糊涂犯了错,求陛下饶他一命。” 玄宗欲赦免。姚崇谏道:“王仙童罪证确凿,若赦免,国法何在?陛下若因亲情而废法,将来如何治理天下?” 他还列举了王仙童的恶行:“掠夺财物达数十万贯,强占民田百顷,逼死百姓三人。” 玄宗最终下令处死王仙童,从此皇亲国戚不敢再横行不法。

在经济上,姚崇推行 “均田法”,清查隐匿土地,将豪强多占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他派遣官员到各地核查土地,发现许多豪强地主通过隐瞒土地数量来逃避赋税。有个叫李仁的豪强,隐瞒土地千亩,姚崇查实后,将其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并对李仁处以罚款。他还奏请玄宗:“自武周以来,佛寺泛滥,僧尼免税,导致国库空虚。请裁汰僧尼,令伪滥者还俗。” 玄宗准奏,共裁汰僧尼二万余人,没收寺院土地数千万亩,充实国库。这些土地被分给农民耕种,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军事上,姚崇改革府兵制,实行 “募兵制”,招募边疆健儿戍边,提高士兵待遇,军队战斗力大增。府兵制下,士兵需自备兵器粮食,负担沉重,逃兵众多;募兵制则由朝廷出钱粮招募士兵,士兵职业化,训练有素。他还设立 “边镇节度使”,由智勇双全的将领担任,如任命郭虔瓘为安西节度使,镇守西域;王晙为朔方节度使,防御突厥。开元五年(717 年),突厥入侵,姚崇命王晙率军突袭,采用 “夜间偷袭,前后夹击” 的战术,大败突厥,俘虏其可汗,边疆得以安定。

姚崇虽位高权重,却生活简朴。他在长安的住宅狭小,仅能遮风避雨,玄宗欲为他修建豪宅,被他拒绝:“臣有一屋遮雨,足矣。国家用钱的地方还很多,不如用这些钱救济灾民。” 他常穿着粗布衣服,到田间与百姓一起劳作,有人不识他,问:“老丈看着面生,是从哪里来的?” 姚崇答:“我是来学种田的,百姓的智慧才是最宝贵的。”

开元六年(718 年),姚崇因儿子姚彝在担任光禄少卿期间贪赃枉法,自请罢相,推荐宋璟接任。他在辞职信中写道:“臣教子无方,致其犯法,虽陛下赦免,臣心难安,请辞去相位,以谢天下。” 玄宗不舍,姚崇道:“臣老了,精力不济,宋璟为人刚正,铁面无私,比臣更适合当宰相。” 玄宗遂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保留荣誉职位。罢相后,姚崇仍关心国事,见玄宗沉迷打猎,上书劝谏:“陛下当以国事为重,少事游猎。祖宗创下的基业不易,陛下当励精图治,以传后世。” 玄宗纳谏,减少打猎次数,将更多精力放在朝政上。

临终遗训:影响后世的治国箴言

开元九年(721 年),姚崇病重,玄宗亲自到府中探望,见他卧在简陋的病榻上,盖着旧棉被,不禁落泪:“姚公为国家操劳一生,竟如此清贫。” 姚崇挣扎着坐起来:“陛下,臣虽清贫,却心安理得。” 玄宗问:“卿百年后,谁可继相?” 姚崇答:“宋璟之后,张嘉贞、张说皆可,但嘉贞性刚,遇事易急躁;说性浮,喜奢华,陛下当善用其长,避其短。”

他还写下《遗令》,告诫子孙:“不要厚葬,不要信佛道,死后只用常服入殓,陪葬品只需几件瓦器。” 又说:“我一生经历四朝,见多了因奢侈而败亡的家族,你们要以俭素为美,以忠孝传家。为官者,当清正廉洁,为民办事,不要贪图富贵,否则终将身败名裂。”

临终前,姚崇叫来儿子们,指着床边的一箱书说:“这是我整理的《治政要略》,记录了我一生的治国经验,你们要将它献给陛下。” 书中写道:“治国如治家,要量入为出,不可奢侈浪费;用人如用器,要各尽其才,不能求全责备;处事如治病,要对症下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策。” 玄宗得书后,叹道:“这是姚公留给朕的无价之宝啊!”

这年九月,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二岁。玄宗罢朝三日,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谥号 “文献”。下葬那天,百姓自发沿街相送,有人哭道:“姚公一去,谁为我们做主啊!” 亳州的百姓听说姚崇去世,纷纷到 “姚公渠” 边祭拜,感谢他为亳州做出的贡献。

姚崇去世后,玄宗常思念他,有次在渭水打猎,见百姓丰收,稻谷满仓,对左右说:“这都是姚崇的功劳啊!” 遂命人为姚崇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其中写道:“开元之治,姚崇之力也。若无姚公,朕虽有雄心,恐难成此伟业。”

青史留名:救时宰相的历史回响

姚崇的一生,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始终坚守初心,以 “救时” 为己任,被后世称为 “救时宰相”。他提出的 “十事要说”,成为开元盛世的施政纲领;他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发展生产的举措,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 意思是姚崇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完成治理天下的重任。苏轼也说:“姚崇为相,明于治乱之道,故能辅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

姚崇的后裔中,出了不少名人。他的曾孙姚合,是中唐著名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闻名,与贾岛齐名,并称 “姚贾”;五代时的姚彦章,是后唐的宰相,以智谋著称,为后唐的稳定做出贡献;宋代的姚铉,编纂《唐文粹》,收录了唐代大量诗文,为保存唐代文献做出贡献。

姚崇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以国事为先,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坚守原则,勇于担当。正如他在《治政要略》中所说:“当官者,不患无位,而患无德;不患无禄,而患无能。” 这不仅是他的为官之道,也应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座右铭。姚崇虽已远去,但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他的治国理念,他的担当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清明政治与太平盛世。

来源:笑眼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