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鲁美搬迁已成定局,校园内的一间小小的艺术书店的去留也引发了关注。这间被称为“全国面积最小”“艺术图书最丰富”的外版艺术书店,连同他的主人,82岁的张浩老师一起,被诸多鲁美校友和网友关注。
鲁迅先生迁新居
书海无涯,艺术无界。现在,这间承载了很多人记忆和艺术追求的小小书店将何去何从?
随着鲁美搬迁已成定局,校园内的一间小小的艺术书店的去留也引发了关注。这间被称为“全国面积最小”“艺术图书最丰富”的外版艺术书店,连同他的主人,82岁的张浩老师一起,被诸多鲁美校友和网友关注。
“最小”的书店
藏着最丰富的艺术图书
这间“外版艺术书店”开在鲁美美术馆一层的一个楼梯间里。没有醒目的招牌,没有任何装饰,这是一间小以及“隐蔽”到连很多鲁美学生自己都很难找到的店。但一走进那扇小小的门,就好像进入了异次元的艺术世界。
如此狭窄,却又豁然开朗。
一眼就能望到底的小书店只有十平方米左右,无窗,日常就靠着两盏日光灯照明,没有别的,就是书,放眼望去全是书。最简易的隔板被压弯出了弧度,大摞儿书上叠着小摞儿。
梵高、莫奈、毕加索、罗丹……当然入门处就有这些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艺术家的书册,再往里看,高高低低的书架被一本本雕塑、油画、版画、水彩、设计、插画、素描、摄影、建筑、陶艺、环艺设计、染织服装、平面图案……品类逐渐繁复,艺术家逐渐冷门,再看语言和版本:英文、法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简直是世界艺术书籍大全。
几千册书把这间小小的书店叠得满满当当。在这间书店里,“小”与“大”形成了极致的矛盾与和谐。小的是空间,大的是藏量。 “可以说,与艺术相关科目的外文书籍这里基本都有。一些品类的外文画册,比如雕塑类的,我更是敢说,同一时间在国内我这里是最全的,现在还有两千多种。”书店深处,一套小书桌椅前,坐着这间书店的主人——82岁的张浩老师。
“有求必应”的神奇书店
“这间书店开了20多年,但我从1973年到鲁美图书馆工作至今,已经52年了。”张老师的大半辈子都在鲁美和书打交道,退休前,他任鲁美图书馆馆长,退休后,接受学院的邀请,他在院内开起了这家小小的外版艺术书店,最初也是为满足学校师生们对外版艺术书籍的需求。
与其说这间书店是在卖书,不如说是搭建了学校师生、外来艺术爱好者探索、学习国外艺术发展的一座桥梁。学校师生们有什么对外版艺术书籍的参考需求,只要来张浩老师的这间小书店,基本就会“有求必应”。大到早期鲁美创作超大型全景壁画,小到学生想要创作毕业作品寻找灵感,张老师都帮他们找到了适合的参考书。
这样的能力来源于张浩老师常年在艺术图书领域的深耕。因为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多年的经历,张浩老师对于学校师生对图书的需求了如指掌,而他自己也凭借丰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独具慧眼地淘到一些生僻、冷门、独家的艺术书籍。前几年,同时为几大进口书商担任义务顾问时,张老师还保持着每年出国一次的节奏。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是要去的,其它的大书商是要拜访的,有时为了淘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的书,还要绞尽脑汁争取“打入”书商的库房,亲自去挑书,去打折书品里“淘好货”。别人出国有点儿空闲时间都在争取逛吃一下,但张老师总是一头扎进书里。
“艺术类外版书本来价格就高,我要是能在打折书里找到师生们能用得上的书,也能减轻他们的负担。”于是,这书店开得,就和赚钱关系不大了。“我看到学生们通过在我这里买画册而受到启发,创作出了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毕业作品或是参展作品,我就高兴,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书店里有书,更有美与热爱
在这间小小的书店里,你还总能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美好”。一格一格的书看下去,居然还有一组“世界上最酷的餐厅”的合集。可张浩老师说,他这书店里,比这更“奇奇奇怪”的书更多。动物、植物、花草的合集画册那可太常见了,据说有一次张老师还为一位同学找到了一本屎壳郎的摄影专题书做参考。
不仅服务校园内的师生,近年来,书店也服务了很多社会人士的艺术需求。“有一次我进了一套世界各地的公共卫生间的图册,当时还想这书谁能需要呢?没几天,突然来了一个人说,哎呀我想找一本有关国外特别的卫生间设计的书,跑遍沈阳都没找到合适的,有人介绍您这儿我就来找找。”张浩老师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是为市政公共卫生间做设计的,你看这书就这么遇到了有缘的人。
每次这样为合适的书找到合适的人,都是张浩老师最幸福和欣慰的时刻。张浩老师笑言自己没有其它的爱好,就是爱书,而书和艺术也给予了他很多幸福的回馈。
多年来,这间小小的书店接待的除了鲁美院内的师生,更有无数这样从天南海北找到这里的爱书、爱艺术人。有拖着空行李箱从外地来这儿淘书的运动女孩;有刚从大英博物馆参观回来,带着孩子来找相关图册的年轻妈妈;有不爱应酬唯爱艺术的商人把从这里淘来的画册当做珍藏品……
这些年他驻守在这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书店里,看似“与世隔绝”,但却因书和艺术,结交了无数天南海北、跨越年龄差、地域差的书友。书籍、艺术就这样和人产生了链接,书店里只有书,但更有从书中延伸出的美与热爱。 正是这份热爱,让年过八旬的张老师和他的这间小书店坚持了这么多年。
学院搬迁,书店何去何从?
“各位书友:大家好!由于学院马上要搬迁新址,本店也很快要关门闭店了。承蒙各位多年支持,为表谢意,几千种各专业的画册均打折处理,力度前所未有。特请您来选书。行前请提早约我尾号!尤其是外地的书友,一定要提前约我……” 近一个月来,因为学校要搬迁的消息,这间小书店的命运也受到了诸多关注。之前的毕业生、在这间书店里淘到过好书、受到过帮助的人纷纷发文纪念,也有人特地重回这里“打卡”。也有很多爱书、爱艺术的人成箱地来淘打折的艺术书,但这里依然还有存有几千册的存书。
提起书店和这些书的未来,张浩老师多少有些伤感。对于他来说,这间书店意味的从来不是生意,而是一份他投注了一生追求和热爱的事业。每一本书都是他亲自选的,来人要找什么书,只要说个大概,他就能准确地给你指出来在哪个架子上,都是心血。
但他毕竟已经是八旬高龄,“实在干不动了。书现在能卖就卖一部分,最后剩下的,我就捐给新校区的图书馆。”一段时间以来,这间小书店开始为关门做着准备工作,但一本本书的“处理”显然太慢,未来还能不能有人和他一样,为学校师生、为社会上热爱艺术的人去用心、费心地找书,这更是他操心的事儿。
书店安静,屏蔽了街路的嘈杂和室外的暑热,这方十平方米的小空间里,有着静谧气氛,这份静谧中又流淌着艺术的弦音。印刷精美的重克数铜版纸上,是无论多么高清的电子屏幕也无法还原,独属于艺术品的质感。
新媒体再发展,纸质书也不会消亡,短视频再热播,绘画与雕塑等艺术品的气质也无法被取代。
但未来呢?这间小书店关门后,我们欣赏、寻找、抵达这些艺术空间的桥梁,是否就又少了一条呢?
来源:沈阳公交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