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如何“保关节”?郭晓忠教授团队微创保髋技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7:45 2

摘要:在骨科领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一直被视为一项棘手的疾病。患者往往在确诊时已进入疾病中晚期,不得不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如何在疾病

在骨科领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一直被视为一项棘手的疾病。患者往往在确诊时已进入疾病中晚期,不得不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如何在疾病早期保住患者的原生髋关节,延缓或避免人工关节置换,一直是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

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郭晓忠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不断探索股骨头坏死早期的微创保髋手术方案,并形成了具有原创性与可推广性的“单入路双通道减压植骨+结构性骨支撑”治疗理念。这一新技术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关注,还被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发表收录。

微创+精准:双通道理念的创新突破

传统的股骨头减压手术多采用单通道或多切口方式,创伤较大,且支撑效果有限。郭晓忠教授团队通过影像学分析和力学研究,创新设计出经大粗隆单入路建立双通道的微创手术路径:一条通道用于精准髓芯减压,降低坏死区内压力,促进血运重建;另一条通道用于植入结构性骨支撑,提供即时的力学稳定性,并配合自体骨或骨诱导材料,促进骨修复和重塑。

这一“双通道”理念兼顾了生物学修复与力学支撑,避免了单纯减压后结构塌陷的风险,同时减少了多切口带来的软组织损伤,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与精准化。

此外,该技术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临床可行性——单一切口,操作路径清晰,对设备依赖性低,培训周期短,便于在基层及二、三级医院推广应用。

从“换关节”到“保关节”

一位36岁的男性患者,因股骨头坏死被外院建议全髋置换。在听闻郭晓忠教授团队的微创保髋手术后,抱着一线希望前来就诊。术前MRI提示左侧股骨头缺血坏死(Ficat Ⅱ期),团队为其实施了双通道减压植骨+结构性骨支撑术。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半年复查影像显示坏死区骨结构明显修复,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8分提升至术后的92分,实现了“保关节”的目标。

据郭晓忠教授团队多中心随访数据,该技术在Ficat I~Ⅱ期患者中的关节保存率,在2~5年随访期间均超过70%。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有效缓解,活动度改善明显,绝大多数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早期干预,大量患者得以延缓甚至避免全髋关节置换,大幅降低了后续翻修手术的风险和成本。

展望未来:结合再生医学,延长关节寿命

郭晓忠教授表示,微创保髋技术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降低创伤和提升精准度,更是要结合生物材料、血管再生等再生医学手段,从源头改善骨修复质量,延长关节寿命。他强调:“保住患者自己的关节,比任何人工关节都更有价值。”

微创,不只是切口小;保髋,不只是延缓置换,它是一种医学理念的转变——让患者最大限度地保有自己的骨与关节。骨科医学中心的努力,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深情守护。

来源:老迪文化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