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一”小长假,我随家人走进甘港村,为完成孙女的课外实践作业,也为一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的风采。漫步村中,但见修竹摇曳,碧水潺潺,白墙黛瓦的民居与万亩良田相映成趣。孙女在村史馆的展厅里驻足良久,突然仰头问我:“爷爷,您说幸福是什么?”我指着馆内泛黄的老照
有一种幸福叫甘港
作者:杨春迎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随家人走进甘港村,为完成孙女的课外实践作业,也为一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的风采。漫步村中,但见修竹摇曳,碧水潺潺,白墙黛瓦的民居与万亩良田相映成趣。孙女在村史馆的展厅里驻足良久,突然仰头问我:“爷爷,您说幸福是什么?”我指着馆内泛黄的老照片笑道:“你看,答案都写在这片土地的蝶变里。”
苦水河畔的千年求索。甘港之名的由来,藏着先民们对幸福的朴素向往。北宋天圣年间,范仲淹在此修筑范公堤,官船行至“直天港”,发现唯有此河水甘甜,遂得名“甘港”。然而千百年来,这片三县交界的盐碱地始终与贫瘠相伴。“一船摆渡三个县”的民谚,道尽了旧时甘港人“守着咸水喝,望着碱地愁”的困顿。78岁的村民刘老回忆道:“解放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家家户户点煤油灯,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
历史的转折始于1949年。当我们翻开村史馆的《大事记》,一组数字跃然眼前:2024年,甘港村三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05万元,村集体积累达1986万元。这串数字的背后,是七十五年风雨兼程的奋斗史诗。
土地里长出的幸福密码。在甘港村惜禾现代农业公司的智慧大棚里,总经理吴舒涵轻点手机,无人植保机应声起飞。这位“新农人”骄傲地说:“我们流转7000多亩土地逐步打造的数字化农场,让‘甘港大米’连续三年斩获‘江苏好大米’金奖,年销售额超6800万元。”从“面朝黄土”到“数字种田”,甘港的农业变革堪称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
漫步甘港湖畔,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湖的北侧垂钓中心,村民们正悠闲地享受着钓鱼的乐趣;另一侧,养殖户老潘正忙着捕捞:“过去种地靠天收,现在搞生态种养,亩均收入八千多!”湖的对面,“锦绣黄桃”种植园内,电商主播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自信大方地介绍着锦绣黄桃的“前世今生”。村委会朱主任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全村86%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3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
工业引擎奏响富民乐章。在碧城商贸园的钢材交易区,装卸工李师傅擦着汗笑道:“以前在码头扛包,现在开叉车送货,月薪翻了两番!”这座年交易额上亿的商贸城,见证了甘港从“队办橡胶厂”到“现代产业园”的跨越。从1975年村里第一家工厂的机器轰鸣,到如今16家规上企业林立的创业园区,工业血脉让这个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更令人惊叹的是村企融合的“甘港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园区企业,每年分红效益可观;村民既可收取土地租金,又能进厂务工,户均年增收3.2万元。在鑫瑞德模具公司的数控车间,技术员小唐指着正在调试的智能生产线说:“这条线投产后,我们的精密模具将打入欧洲市场。”
诗意栖居绘就幸福底色。傍晚时分,幸福广场上响起欢快的旋律。舞蹈队领队杨美香边示范动作边说:“以前天黑就睡觉,现在跳舞、下棋、练书法,日子比城里人还滋润!”村里投资上千万元打造的民生工程---颐养中心、文化礼堂、“口袋公园”,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照进现实。
沿着村内景观大道散步,光伏路灯与文化墙上的图案交相辉映,生态河道中睡莲绽放清香袭人,垃圾分类智能箱房点缀其间,甘港老家将诗和远方绘在如画风景里。村环保专干老杨算了一笔账:“村里的秸秆加工厂年处理秸秆2万多吨,村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不少。”
精神沃土滋养幸福之花。在村史馆的“功德”展厅里,老党员刘信维的事迹令人动容。这位改革开放初期带头创办“队办”企业的“拓荒牛”,成为拉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奠基人,留给后人们许多难以想象的精神财富。如今,甘港已经走出5位市级以上劳模,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村民们心中,如同一座座闪耀的丰碑,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巨幅标语遥相呼应。
夕阳西下,离村时,孙女指着车窗外连片的金色麦浪说:“我懂了,幸福就像麦子,要播种、耕耘才能丰收。”是啊,从“直天港”的苦咸水到“幸福泉”的甘甜,甘港人用三代人的奋斗诠释:真正的幸福,不在他处,就在这片被汗水浸润的土地上;不在过往,就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
(作者:东台市退休干部协会五烈镇分会理事长 杨春迎)
推荐人:何国庭
来源:东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