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初五,辛丑日。汴梁城(今河南开封),这座大宋的煌煌都城,却像一只在寒风中瑟缩的巨兽。金兵铁骑的鼓点,震得城墙仿佛都在摇晃。就在这危急关头,太学生陈东,一个布衣书生,领着一群同样年轻的太学生,跪伏在皇宫的宣德门外。他们手里捧着血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初五,辛丑日。汴梁城(今河南开封),这座大宋的煌煌都城,却像一只在寒风中瑟缩的巨兽。金兵铁骑的鼓点,震得城墙仿佛都在摇晃。就在这危急关头,太学生陈东,一个布衣书生,领着一群同样年轻的太学生,跪伏在皇宫的宣德门外。他们手里捧着血书般的奏章,字字句句都像是从肺腑里抠出来的:“陛下!任用贤臣不能三心二意,铲除奸邪更不能犹豫不决啊!这是江山社稷的根本!”
他们口中的“贤臣社稷之臣”,指的是刚刚被罢官的李纲和种师道;而那“社稷之贼”,矛头直指宰相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棁这一帮人。
就在几天前,皇帝宋钦宗(后人称其庙号为“渊圣”)还显得很明白事理。他把李纲从一个普通官员(卿监)提拔到中央执政的位置,不过一两日功夫,满朝上下都松了口气,觉得皇帝总算知道谁是真金了。罢免了白时中,看起来也像是要铲除奸佞。可这口气还没松到底,怪事就来了——刚罢了一个白时中,转眼又把李邦彦、张邦昌这帮人提拔上来,其余那些奸佞之徒也跟着鸡犬升天。这算什么?皇帝您任用贤臣的决心,怎么像春天的柳絮,飘忽不定?铲除奸邪的魄力,又像沾了水的棉花,软塌塌的?
现在更离谱了,听说连李纲的官职也给撸了!陈东他们在太学里听到这消息,心都凉了半截,脑袋嗡嗡响,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不明摆着吗?肯定是李邦彦那伙人又在背后使绊子,拼命要把李纲挤下去!为啥?就因为李纲前些日子带兵和金人打了一仗,仗打得不太顺溜。小胜小负,这不就是打仗的常事吗?兵法里还讲究示弱诱敌呢!哪能因为这点挫折,就把顶梁柱给掀翻了?
陈东他们耳朵里还刮到更糟心的事:李邦彦、白时中这帮人,金兵刚有点风吹草动,就忙着安排自己的亲信外放当官,把一家老小都悄悄送出京城跑得远远的。这算什么朝廷重臣?大难临头,连跟自家房子共存亡的胆子都没有!他们还一个劲儿地撺掇皇帝陛下往别处“巡幸”(其实就是逃跑)。要不是李纲站出来,力劝陛下死守京城,这龙椅恐怕早就搬到荒郊野外去了,太庙(皇家祖庙)怕已成了废墟,百姓也成了金人砧板上的肉!陛下当时圣明,没听那些逃跑的鬼话,决定留下。京城里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谁不竖起大拇指,感念陛下的圣德?这局面能稳住,李纲的功劳难道小吗?
正因为李纲立了大功,挡了道,李邦彦那伙人才恨得牙根痒痒,妒火中烧,什么阴招损招都使得出来。陈东他们看得清楚,李邦彦这人,当初太上皇(宋徽宗)在位时,他高官厚禄享了多少年?天下出了那么多毛病,他可曾吭过一声?等到王黼、童贯、蔡攸那帮人撺掇着发动北伐(指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谁都知道这事悬乎!当时只有郑居中站出来反对,说不能轻举妄动。王安中倒是拍着王黼的马屁,极力促成这事。李邦彦他们呢?难道没参与讨论?他们当时不吭声,其实就是暗地里给王黼加油,才埋下了今天这场塌天大祸的根子!太上皇扛不住罪责,被迫退位。陛下您刚刚坐上龙椅,就碰上这火烧眉毛的乱局,白天黑夜担惊受怕。李邦彦这帮人,本应自己请罪滚蛋,给陛下谢罪。可他们倒好,在这要命的关头,还大模大样地赖在位置上,霸占着俸禄,堵死贤臣报国的路!他们还嫉妒贤能,专门破坏国家大计。
陈东的奏章越写越激愤:李邦彦就是第一个跳出来主张跟金人讲和的,还答应割让土地,把国家的脸面和底气都丢尽了!如今,他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坚持要一条道走到黑,非要把这丧权辱国的和议搞成。他巴不得李纲出点小差错,好借机把李纲彻底打倒。陛下啊,您要是真听了他们的话,把李纲废了不用,这大宋江山还能不能保住,可就真难说了!
如果金人真像他们说的那样,诚心诚意来求和,那和议达成之后,怎么还敢来攻打我们的京城?还敢纵兵抢掠,屠杀京城周围的百姓?陈东痛斥这些奸臣:“金人(奏章原文称‘虏’,指金兵)像狼又像狗,性子急时装可怜摇尾巴,缓过劲儿来就呲牙咬人,一时臣服一时背叛,诡计多端!”他断言,现在大宋被他们折腾得虚弱不堪,眼看撑不住了。金人知道陛下信任李纲,才急着求和,害怕没机会了。李邦彦这伙人正好拿这个当借口,破坏守城的计划,一门心思要把李纲搞下台!李纲罢官的消息一传开,官员们脸色煞白,士兵百姓又哭又闹,互相安慰说:“完了完了,早晚得被金人抓了俘虏!”这哪里是罢免李纲?分明是掉进了李邦彦的陷阱,更是掉进了金人的圈套!
陈东又听说,朝廷还想给金人增加骡马等物资。“这不是给强盗送武器,给贼寇送粮食吗?”他气得声音都在抖。更可怕的是,李邦彦他们还死抱着老主意,非要割地给金人。他们懂不懂祖宗疆土得来有多艰难?河北(黄河以北地区)是朝廷的根本!而三关四镇(指河北边境的重要关隘)又是河北的根本!如果丢掉三关四镇,就是丢掉河北,那朝廷还能在汴梁(开封)待下去吗?还能迁都到洛阳吗?
就拿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来说,太祖皇帝(赵匡胤)、太宗皇帝(赵光义)两代皇帝亲自带兵征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来!祖宗为啥一定要拿下这里?因为它控制着北面两个强敌(指辽国和西夏)的咽喉,往下看长安(西安)才几百里地。今天要是把太原割给金人,长安、甚至京城汴梁,就都在金人的眼皮子底下了!朝廷还能往哪儿迁都?从真宗、仁宗朝开始,北边的契丹(辽国)多少次要求割地,朝廷宁可多给金银财物来满足他们,一寸土地也舍不得给!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珍惜这用血汗换来的要害之地。
陈东质问:陛下您刚登基,李邦彦他们就敢割让祖宗疆土,他们想把陛下变成什么样的皇帝?割让了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河北河间)以北十几个州郡之后,李邦彦他们能保证金人不撕毁盟约吗?恐怕那歃血为盟(古人盟誓时涂牲畜血于口旁)的口红还没干,金人的马刀就挥向南下了!汴梁待不住,长安也守不住,只能往金陵(今南京)跑?那长江以北还是朝廷的地盘吗?况且金陵那边,童贯、蔡攸、朱勔这些奸贼的余党还在,万一他们闹事,想迁都金陵恐怕都是痴心妄想!陛下,您到时还能去哪儿安置祖宗的神位、国家的根基?
更揪心的是保州(今河北保定一带),那是埋着太祖、太宗等先帝陵寝的地方!一旦陷落敌手,祖先的陵墓暴露在异族脚下,遭人践踏,国家的命运还能长久吗?李邦彦他们忍心吗?他们的心思,不过是想用割地来解眼前的燃眉之急,根本不为国家长久打算;更不过是想毁掉李纲的守城计划,发泄私愤!他们怕李纲一旦成功守住京城,自己的罪过就藏不住了,所以拼了命也要阻挠李纲,一定要赢这一把。陈东想象着这帮人整天围在皇帝身边:“只要一提李纲用兵的事,他们必定装出一副惊恐万分的样子,争着说些危言耸听的话来吓唬陛下,让陛下您不得不听他们的,好害了李纲!”
陈东看得透亮:自从李纲被陛下破格提拔,李邦彦他们就知道自己在朝廷待不下去了。于是拼命推荐自己的亲信党羽,堵住陛下重用李纲的路子。那些负责监察进谏的御史台、谏院的官员,很多都是李邦彦的同党。前些日子李邦彦他们特意把国子监(最高学府)的长官(祭酒谢克家)和副手(司业孙觌)叫去“谈心”,结果没多久,谢克家就升了谏官,孙觌也当了御史!陈东在太学里亲眼看着这事,学生们心里都憋着火——哪有皇帝要任命监察官(耳目之臣),宰相大臣提前召见、施恩收买人心的道理?用意何在?所以如今这些台谏官里,没几个肯为陛下说句公道话,证明李纲无辜的。李纲真成了孤家寡人!
陈东大声疾呼:“我们做学生的都看得明白,李纲有大用!请陛下容我说说他的好处。”他举了两件事:前几年京城发大水,从宰相到下面的官员,都抢着占船、扎木筏(fá)逃命。那时李邦彦他们都在朝堂上,可谁管过皇帝死活?谁提过救灾?只有李纲,拍案而起,仗义执言,结果被奸臣诬陷,贬出京城好几年。这次边关告急,宰相们的家属都早早逃出京城了,只有李纲的妻子儿女没动地方。陛下您正为此忧心忡忡,身边却没一个人肯替陛下分忧去守城!又是李纲挺身而出,独自担起守城重任。“李纲这份忠心,天地可鉴!陛下您怎么就忍心听信那些奸党小人的谗言,罢黜这样的忠臣义士呢?”
奏章最后,陈东几乎是喊出来的:如果因为李纲用兵小有失利就罢免他,那童贯惹起这场边关大祸,不久前又带着几十万兵马去打云中(今山西大同),几乎全军覆没,朝廷怎么不治他的罪?凭什么李纲一点小挫折就要受罚?如果因为金人要求和谈,就要怪罪李纲去讨好金人,这不是中了他们的反间计吗?如果因为李邦彦这伙人的诬陷,就仓促罢免李纲,这不是被他们当猴耍了吗?“李纲个人的进退是小事,但关系到朝廷的安危,却是天大的事!今日国家存亡,就在陛下您这一念之间!”他恳求皇帝立刻收回成命,让李纲官复原职,安定天下人心,别再被那些歪理邪说动摇了!
陈东还搬出历史典故:战国时魏文侯用乐羊攻打中山国,朝中诽谤乐羊的信装满了一箧(qiè,箱子)。等乐羊成功归来,魏文侯把谤书给他看,乐羊感动得磕头谢恩:“这不是臣的功劳,全靠主君信任贤臣啊!”唐朝宪宗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几次失利,大臣们吵着要撤兵。宪宗说:“一胜一负是兵家常事。如果仗仗都赢,古人还怕打仗吗?关键看将领的勇气、兵力的强弱和处置是否得当!”正因为宪宗顶住压力,宰相裴度亲自督战,才平定了淮西。史书评价:“打败叛贼不难,难的是信任裴度这样的贤臣啊!”韩愈歌颂宪宗功绩说:“平定淮西,全靠圣心独断!”陈东最后说:“臣等真心希望陛下能借鉴前代的经验,看清今日这些散布歪理邪说的奸臣,当机立断,重新起用李纲,成就保家卫国的大功!这是国家社稷最大的福气啊!”
陈东替皇帝谋划:“为今之计,不如罢免李邦彦他们,让李纲当宰相,吴敏、耿南仲肯定会和李纲同心协力。再快下诏书,把徐处仁、唐恪这些能臣召到您身边。至于城外的军事,全权交给种师道。这样内外都有贤能的将相辅佐,陛下您就能大有作为了!”
他特意声明:“我们这些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和李纲素不相识,和李邦彦等人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之所以力劝陛下重用李纲、罢免李邦彦,没半点私心!只因为天下苍生的性命、国家的存亡,就在陛下您用不用李纲、去不去掉李邦彦这一念之间!这是天下人的公论,我们不敢沉默。陛下若不信我们的话,请您登上城楼,随便找几个白发老人问问,找几个当兵的问问,找几个过路的商人问问,再问问朝廷里正直的官员,他们肯定都会说李纲该用,李邦彦该滚!陛下啊,用谁不用谁,您可得想清楚!”写完这最后一句“我们这些布衣平民,议论宰相大臣,罪该万死”,陈东和同伴们深深叩头,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待着雷霆震怒或是渺茫希望。
就在李纲、种师道被罢免的同一天(二月初五),李邦彦正紧锣密鼓地推行他的割地求和计划,派出了割地使者和议和使者。陈东的奏章像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早已积压的民怨。数百名太学生穿着读书人的青衫,聚集在宣德门下,跪伏请愿。更惊人的是,仿佛地下的岩浆找到了出口,数万京城军民,像潮水般不约而同地涌向宫门!黑压压的人群把宣德门堵得水泄不通。愤怒的呼喊声浪高过一浪,震得宫墙簌簌发抖。
有人猛力击打着登闻鼓(设在宫门外,百姓可击鼓鸣冤),鼓声咚咚,如同京城的心跳。混乱中,内侍太监(宦官)朱拱之正好路过。不知是谁先认出了他——这个传旨时慢慢吞吞、激怒过众人的家伙。人群像被捅了马蜂窝,瞬间炸开!“杀了他!”一声怒吼,无数双手伸向朱拱之。他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就被撕扯得粉碎(撕擘,音sī bòi),骨头渣子都找不着了。恰在这时,宰相李邦彦的轿子也到了宫门前。“李邦彦!你个浪荡子(李邦彦绰号‘李浪子’),也配当宰相?”百姓的怒骂声排山倒海。瓦块石头像雨点般砸向轿子。李邦彦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跳下轿子,抱头鼠窜,狼狈不堪地冲进朝堂,才捡回一条命。
宫门前的怒火并未熄灭。宦官们成了众矢之的。一个叫张道济的太监首先遭殃,随后又有二十多个宦官被暴怒的人群拖出来,乱拳打死,撕成碎片(撕擘擘死)。血腥气弥漫在宫门前。
宫内的宋钦宗(渊圣皇帝)坐不住了,登上宣德门城楼,传下旨意安抚百姓。负责京城治安的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王时雍,带着几十个兵丁,押着陈东来到城楼下,还有几个提着鬼头刀的刽子手(刽,音guì)寸步不离地盯着他,寒光闪闪。主管皇宫警卫的殿前司都指挥使王宗濋(chǔ)也带着禁军在附近来回巡视,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陈东面无惧色,昂首挺胸,就站在那些斧头大刀的寒光中间。王时雍扯着嗓子喊:“太学生一介布衣,竟敢胁迫天子,这是死罪!该杀!”
城楼上的皇帝犹豫了,最终还是派心腹太监下来传旨,安抚众人。陈东暂时躲过一劫。城下的百姓可不管这些,他们齐声高喊,声音直冲云霄:“金兵攻城急!快召李纲回来守城!”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宋钦宗看着城下沸腾的民情,知道不低头不行了。他下旨重新起用李纲,官复原职——尚书右丞(副宰相),兼任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京城防务总指挥),催促他赶紧上城督战。
李纲被重新召入宫中,领了旨意。当他走出宫门,走向城头时,围观的百姓黑压压跪倒一片,哭声喊声响成一片:“右丞大人!您可得给百姓做主啊!”李纲登上城头,声音洪亮地保证:“我李纲在此!这就登城守卫!大家不必忧心,快回家照看老小!”当天,为了平息事态,官府杀了十几个带头闹得最凶的人,混乱才渐渐平息下来。
死里逃生的李邦彦还不死心,跑到皇帝面前进谗言:“陛下!陈东一个平民百姓,竟敢胁迫天子,这罪过不能饶恕啊!”宋钦宗这回没听他的。李邦彦一看大势已去,自己成了过街老鼠,吓得魂不附体,赶紧递上辞呈,灰溜溜地请求退休。
后记
* 陈东伏阙: 靖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1126年2月),汴梁城面临金兵压境,太学生陈东率众伏阙上书,痛斥李邦彦等主和派奸佞(nìng),力保主战派李纲、种师道,是北宋末年一次震动朝野的民众请愿事件。
* 官职注释:
* 门下侍郎:副宰相之一。
* 开封尹:京城最高行政长官。
* 尚书右丞:副宰相。
* 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京城防务总指挥。
* 殿前司都指挥使:禁军最高指挥官之一。
* 国子监祭酒/司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正副校长。
* 台谏:御史台(监察)和谏院(谏议)官员的合称。
* 地点: 汴梁(今河南开封),宣德门(皇宫正门)。
* 关键人物结局:
* 李纲: 被复用,负责守城。
* 种师道: 被复用。
* 陈东: 幸免于难。
* 李邦彦: 被迫辞职(致仕)。
* 朱拱之等内侍: 二十余人被杀。
* 事件影响: 此次民变迫使宋钦宗暂时起用主战派,暂时稳住汴梁人心,但也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的深重危机和官民之间的巨大裂痕。
来源:开心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