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5月19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理石走廊里,一抹来自东方的“故宫红”与象征国际合作的 “联合国蓝”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生生不息——故宫文创走进联合国”主题展开幕式暨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邮票发布仪式在此启幕,200余位各国驻联合国大使及国际组织
当地时间5月19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理石走廊里,一抹来自东方的“故宫红”与象征国际合作的 “联合国蓝”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生生不息——故宫文创走进联合国”主题展开幕式暨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邮票发布仪式在此启幕,200余位各国驻联合国大使及国际组织代表驻足于10枚花卉邮票前,在梅兰竹菊的纹样中品读“文明之花处处绽放”的深意。
这场文化盛宴不仅让紫禁城的文脉在曼哈顿上空流淌,更通过全球媒体的镜头与社交平台的转发,成为数十亿人共同见证的文化事件。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官网
多年前,故宫口红以“宫墙红”“祭红”等传统色号掀起国民抢购热潮,让“文创”成为连接故宫博物院与大众的新纽带。而今,故宫文创早已超越单一产品的范畴,构建起覆盖数字体验、非遗活化、文化传播的立体生态。此次联合国主题展,恰是这场长期实践的集中亮相,其引发的全球关注规模,创下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新纪录。
故宫文创热度不减
文创进联合国引全球关注
从传播数据来看,这场活动形成了“全域覆盖、多维渗透”的传播矩阵。数据显示,全网相关信息近10000条,仅新闻类报道文章总阅读量就突破3000万次,累计曝光达38 亿人次——这相当于全球每2人中就有1人接触到相关信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核心传播力量,原发新闻54条,覆盖CCTV-1《新闻联播》、CCTV-13《新闻直播间》等大屏端,联动央视新闻、央视网等新媒体矩阵,总曝光超10亿次,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其中,总台驻纽约记者徐德智拍摄的“耿爽让记者好好挖掘邮票寓意”的3分钟视频,仅在央视网抖音单一平台上就收获40万+点赞,成为这次跨圈层传播的爆款。评论区里“第一次见耿爽大使笑这么开心”的留言被点赞12万次,更有网友回复:因为见到了祖国的亲人。
国际传播同样表现亮眼。300 余家海外媒体及国内媒体海外平台参与报道,覆盖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埃及、泰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纽约时报》以整版篇幅解析邮票中“宝相花”纹样的中外融合史,称其为“丝绸之路上的美学化石”;澳大利亚新闻网则聚焦非遗花丝工艺饰品展区,详细记录匠人如何用0.1毫米的金丝编织出“海水江崖”纹样胸针;阿联酋《海湾新闻》更将可触摸的琉璃脊兽模型称为“文化盲盒”,认为其“让故宫从视觉符号变成可感知的文明记忆”。
社交平台上的互动热度更直观展现了大众共鸣。微博上,# 联合国为故宫博物院发行邮票 #话题登上总榜第41位、社会榜第20位,# 耿爽让央视记者好好挖掘美好寓意 #冲进总榜第10位,两大话题总阅读量超2000万次,讨论量1小时内破万。有网友在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下留言:“邮票上的梅花纹让我想起爷爷书房的画,原来传统文化的共鸣不分年龄”;抖音上,“联合国邮票颜值天花板”的讨论中,大量用户晒出自己收藏的故宫文创,从《千里江山图》环保笔记本到无障碍宫廷纹样手环,形成“线上晒单+线下打卡”的联动效应。
这种全球性关注的背后,是故宫文创对“大众共鸣点”的精准把握。《消费者关于故宫文创的感知价值对其网购行为的影响研究——文化认同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将调研聚焦于故宫文创产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故宫文创所蕴含的情绪价值和实用价值对网购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情绪价值上看,故宫文创产品通过民族自豪感、审美愉悦感、情感共鸣、社交互动、回忆与怀旧等方式给人提供情绪价值,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故宫文创产品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功能性上,从文具到家居用品,再到服装配饰等,这些产品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此次联合国的活动现场,为视障人士设计的中轴线沙盘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纽约办事处主任明钦伯格闭眼触摸太和殿的模型轮廓,感慨道:“当指尖感受到斗拱的咬合结构,我突然理解了为何中华文明能延续千年——它始终为所有人留着一扇门。”而在数字互动区,来自巴西的年轻外交官通过AR技术“拆解”故宫角楼的榫卯结构,屏幕上弹出的“9 种构件、108 个节点”的提示,让他忍不住用葡语在社交平台分享“这是东方的乐高,却藏着比积木更深厚的智慧。”
从媒体的深度解读到普通人的自发传播,从专业机构的学术分析到街头巷尾的热议,故宫文创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它早已不是简单的“文化衍生品”,而是能够引发全球情感共鸣的文明媒介。
百年故宫成文化符号
文创肩负文化传播使命
在全球博物馆文创产业竞相发展的今天,故宫为何能成为首个登陆联合国邮票的博物馆?答案藏在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的基因里。这座始于1925年的文化殿堂,历经一个世纪的沉淀,已从帝王宫殿蜕变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这种独特的身份认同,让其文创天然具备超越普通商品的精神属性。
联合国邮政管理局的决策本身就是最好的注脚——这是其史上首次为单个博物馆发行特别版邮票。整版10枚邮票的背后,是三年时间的精心打磨:创作团队从近200万件院藏文物中筛选出10种花卉纹样,梅花喻坚韧、荷花寓纯洁、宝相花显融合,每一种纹样都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理念。其中,融合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原审美的“宝相花”,被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称为“文明对话的视觉史诗”,他在致辞中特别提到:“过去100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历史珍宝并赋予其当代表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邮票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其他博物馆的文创还停留在“文物复刻”不同,故宫文创早已跳出“卖产品”的逻辑,转向“传理念”的更高维度。《文创产品中的消费心理分析——以北京故宫文创为例》的研究表明,“故宫文创产品不是对故宫的珍奇异宝进行仿制,而是探究珍奇异宝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并按照当代审美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随着科技、绿色等理念深人人心,大众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故宫文创产品更加年轻化。”
此次主题展上,一系列文创产品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绑定,彰显了这种定位升级:采用再生纸制作的《千里江山图》笔记本,封面烫金的“青绿山水”与内页“碳中和小知识”形成呼应,直指“气候行动”目标;非遗花丝工艺制作的“和平鸽”胸针,用0.08毫米的金丝编织出中西合璧的纹样,成为“促进目标伙伴关系”的具象表达;而助力乡村振兴的“故宫纹样刺绣包”,则标注着“云南绣娘手工制作”的字样,将“减少不平等”"的目标融入传统技艺的传承中。
这种“理念先行”的思路,让故宫文创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的一种“东方方案”。活动现场,非洲某国代表在“乡村振兴文创展区”驻足良久,当得知这些融入故宫纹样的刺绣产品让当地妇女月收入增长300%时,他当即表示希望推动本国手工艺人与故宫的合作:“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而在无障碍文创区,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曾孙女触摸着琉璃脊兽模型,通过触觉“阅读”龙纹鳞片的凹凸纹理,她用手语表达:“故宫没有让残障人士成为文化的旁观者,这种包容性值得全世界学习。”
故宫文创的这种思路超越性,更体现在对“人类共同价值” 的呼应上。耿爽在首日封上题写的“和而不同”四字,恰是核心理念的凝练。活动期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提到:“我们的文创不是要输出‘中国标准’,而是分享‘中国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环保文具对“绿色发展”的践行中,体现在无障碍设计对“平等包容”的追求中,更体现在邮票纹样里“万物共生”的哲学里。
数据更能说明这种影响力的广度:活动相关报道被300余家海外媒体转载,其中《纽约时报》《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均聚焦“文创如何连接文明”这一主题;全球120余家博物馆同步转发活动宣传片,河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国内机构更以“文脉相连”为由发起联动传播,形成“1+N”的文化传播矩阵。正如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所言:“历经多年探索,故宫文创已从‘博物馆衍生品’进化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窗口。”
文创创新表达
故宫成文明传播会客厅
百年故宫的文化传承,从不是静止的陈列,而是流动的对话。文创作为这种对话最鲜活的表达方式,始终在创新中寻找与时代的共鸣点。“生生不息”主题展暨邮票发布仪式,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集大成之作——它用多元艺术语言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会客厅”,让六百年紫禁城的文脉在联合国的舞台上焕发新生。
这场盛宴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创新表达”的深刻理解。100秒的英文宣传片《生生不息》由总台央视网光华创想团队耗时半年打磨,文案出自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之手,镜头从太和殿的脊兽缓缓下移,掠过《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最终定格在孩子们临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上。配合总台驻纽约记者徐德智铿锵有力的英文配音,这段短片在联合国官网的播放量3天内突破200万次,有外国网友留言:“没有一句说教,却让我看懂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音乐的创新表达更具穿透力。原创配乐《太和引》由华表奖优秀电影音乐提名获得者蒙柯卓兰作曲,为了精准传达时空感,她曾数十次进宫采集晨钟暮鼓、铜壶滴漏的声音,最终用37种传统乐器与电子合成器交织出四段乐章,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当音乐在联合国大厅响起时,来自法国的外交官忍不住用手机录音,在社交平台感叹:“这是东方的电子乐,却比任何电子乐都更有历史的重量。”而活动现场演奏的新民乐《天宫玄音》,将《梅花三弄》的旋律与电子鼓点融合,笛箫的悠扬与合成器的迷幻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在场嘉宾自发打起节拍。
邮票的设计则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典范。除了精选的花卉纹样,联合国邮政采用了特殊印刷工艺:在放大镜下可见纹样边缘的微缩甲骨文,寓意“文明的基因密码”。这一细节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有国内网友提议:“未来国内发行时可以加入AR技术,扫描邮票让花朵‘绽放’,再配上《梅花三弄》的音频。”这种“用户共创”的思路,让邮票从“收藏品”变成了“可互动的文化载体”。
互动展区的设计更将“参与感”做到极致。为视障人士打造的多感官体验装置中,斗拱模型内置压力传感器,触摸不同部位会响起对应的榫卯结构解说;御花园香氛严格按照《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记载的配方复原,混合了松针、檀香与蜂蜜的气息。一位失明多年的美国记者在体验后感动落泪:“我看不见故宫的红墙黄瓦,却通过指尖和鼻尖‘看见’了它的美。”而在“首日封传书”区,耿爽用毛笔写下“和而不同”的祝福,引发各国代表效仿,有大使特意用中文写下“友谊”二字,称“要把这份来自故宫的祝福带回祖国”。
《故宫文创的设计及其网络文化传播研究》以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消费文化传播模型,对故宫文创产品的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消费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故宫文化相关的背景和故事的提取,并进行网络传播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借用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可有效传播,特别是培养用户的信任和文化感知。同时,满意消费者的口碑有助于提高文创产品的他者信任度,维护好文创品牌声誉。”
这种创新表达的影响力,被一组组传播数据所印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发的 54 条新闻中,《新闻联播》的报道带动相关话题当晚阅读量激增500万次;CGTN的多语种报道覆盖170余个国家和地区,单条视频在YouTube的播放量突破100万次;全国30余家省级博物馆同步转发活动内容,河北博物院发文“愿与故宫携手,让中华文明之花绽放全球”,获得超10万点赞。
从100秒的宣传片到一枚邮票的微缩甲骨文,从传统乐器与电子乐的碰撞到为视障人士设计的触摸装置,故宫文创用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在故宫这方文化会客厅中,不分主宾。以文创为柬,诚邀世界前来探访;以文明为语,与世界从容对话。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官网
当“故宫红”在联合国总部绽放,当10枚花卉邮票成为全球收藏的热点,当《天宫玄音》的旋律在曼哈顿街头与爵士乐即兴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活动,更是一个文明对世界的真诚对话。故宫文创走进联合国,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已从“走出去”的单向输出,升级为“请进来”的双向互动;从“展示文物” 的简单陈列,进化为“共享智慧”的深度交流。
在这个意义上,故宫文创的“生生不息”,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它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证明着文化的影响力,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诠释着文明的包容力,更用一种开放创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守旧的复刻,而是在创新中坚守内核,在开放中保持本真。这,或许就是百年故宫博物院给予世界的最好礼物。
来源:深度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