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的前陆军参谋长纳拉瓦内,在他的回忆录里头头一次承认,当时一线部队嚷着要开火许可,局势紧张得像拉紧的弓弦。
中印边境向来不太平,尤其是2020年,班公湖一带闹得挺大。
印度的前陆军参谋长纳拉瓦内,在他的回忆录里头头一次承认,当时一线部队嚷着要开火许可,局势紧张得像拉紧的弓弦。
2020年,中印两边在拉达克地区的班公湖附近就有点小冲突。印度媒体报道过,说是5月初,双方士兵在湖边巡逻时起了争执,后来发展成推搡和扔石头那种。
没多久,6月份在加勒万河谷又闹大了,双方士兵用棍棒和石头互怼,印度那边死了20人,中方也有伤亡数字公布。
这事让两国关系一下子降到冰点,军队开始大规模增兵。
印度政府下令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建桥,中方也相应加强了防御部署。坦克对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主要集中在班公湖南岸的热钦山口一带。
印度军队在那年8月底发动了叫“雪豹行动”的操作。他们的254装甲旅突然推进,占领了几个高地,比如黑顶和头盔顶。
这些地方战略位置重要,能俯瞰中方的补给线。
印军先用T-72坦克布阵,后来又加了T-90。中方一开始用的是老式的88A坦克,但很快就从内地调来了99式重型坦克。
双方坦克就这样面对面停着,距离不到500米。纳拉瓦内在书里写得清楚,当时印军一线官兵多次向上级请示能不能开火,因为对面中方坦克看着很有压迫感。
他作为陆军参谋长,跟莫迪总理、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和国防部长辛格保持联络,最后决定不能先动手,避免把事闹大。
这回忆录叫《四星命运》,2023年出版的。纳拉瓦内在里面说,当时中方用的是15式坦克,他觉得印军的T-72能占上风,但其实这是他的个人看法。
实际情况是,中方先用88A,后来换成99式,再到长期对峙时才用15式。
99式坦克火力和防护都强,机动性在高原地带也还行。印军T-72是老型号,T-90虽先进点,但数量有限。
双方都没开炮,但鸣枪警告有上百发。印军高官承认一线要求开火,这点挺有意思,说明基层士兵压力大,怕对方先下手。
那几年,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莫迪政府推动“印度制造”,加强军备。
中方则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建了不少基础设施,确保后勤顺畅。坦克对峙期间,双方都部署了火炮和导弹。中方有红箭反坦克导弹,印军有自己的反坦克系统。
但高海拔地区打仗难,氧气少,装备容易出故障。纳拉瓦内回忆说,他下令克制,是考虑到一旦开火,可能引发更大规模战争,伤亡会多。
这事反映了中印关系的老问题。两国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没完全划定,历史遗留争端多。
1962年的战争之后,双方都小心翼翼,但小摩擦不断。2020年冲突后,外交渠道启动了军长级会谈,一共开了十几轮。
2021年2月,双方同意在班公湖两岸撤军。中方撤了北岸的部队和设施,南岸也移走了坦克和火炮。印军退到永久基地。这次对峙没升级成热战,算是运气好。
纳拉瓦内是军人世家出身,1980年入伍,干到陆军参谋长。退休后写书,多少有点自夸成分,说自己决策英明,避免了战争。
但从印媒报道看,当时印度军队内部有分歧,有些将领觉得该强硬点。他在书里还提了中方坦克不如印军,这话听着像给自己脸上贴金。
实际情况,99式对T-72,在火力和装甲上都有优势。中方体系作战能力强,后方支援到位。印军坦克虽多,但维护难,高原上故障率高。
说实话,这事接地气点看,就是两国士兵在苦哈哈的高原上耗着。
海拔4000多米,头疼脑胀是常态。补给靠直升机和卡车,冬天零下几十度。印军士兵不少是从平原调来的,不适应。
冲突中,印方有报告说士兵冻伤的多。中方部队训练有素,适应力强。纳拉瓦内承认一线要求开火,说明印军基层士气有问题,急于求战但上级压着。
后续,双方虽从边境撤军了,但摩擦没停。
2022年12月,在阿鲁纳恰尔邦又有小冲突,双方士兵又推搡起来。两国继续建基础设施,印度修了更多道路,中方也加强了机场和雷达站。
外交上,中印领导人在国际场合见过面,但边境问题还悬着。
纳拉瓦内在退休后,偶尔在媒体上谈国防,说印度需要更多现代化装备,对抗邻国威胁。他的书在印度卖得不错,但也遭批评,说他回避了加勒万冲突的责任。
从逻辑上看,这坦克对峙是战略博弈的一部分。
纳拉瓦内首次承认一线要求开火,这暴露了印军指挥链的紧张。基层想打,上层怕事大。相比之下,中方保持克制,没先动手。
整个事件教育意义大,提醒两国,边境管理得靠对话,而不是靠武力。
参考资料:
1、印度军方抵赖,称解放军在边境对峙中“朝天开枪威吓”,印媒却曝出完全不一样的内幕 人民资讯 2020-09-09
2、印方首先鸣枪打破边境平静,解放军西部战区:严重军事挑衅行为,性质非常恶劣 环球网 2020-09-09
3、中印对峙地区有印度士兵身亡 战友:是被冻死的 环球时报 2020-09-28
来源:历史知事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