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天津图书馆携手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留学生古籍修复体验日活动。来自“阿曼中学生汉语桥团组”的20余名阿曼师生和来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两名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通过馆区探访、非遗技艺体验、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沉浸式学习体验天
2025-08-16 10:04 津云
津云新闻讯:8月15日,天津图书馆携手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留学生古籍修复体验日活动。来自“阿曼中学生汉语桥团组”的20余名阿曼师生和来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两名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通过馆区探访、非遗技艺体验、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沉浸式学习体验天津图书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深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日,汉语桥团组和留学生们在馆员的专业讲解下,有序参观了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区的服务区域,进一步了解了馆区的功能布局与服务内容。在XR沉浸式漫游空间,他们佩戴智能头显,于移步换景间“穿越”至大唐丝路,沉浸式感受历史魅力;走进图书借阅区,在触摸浩瀚馆藏的同时,亲身体验现代化借阅手段的便捷高效;步入“馆中馆”音乐图书馆,“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雅致格调扑面而来。馆内交融的空间艺术之美、浓郁的书香氛围与前沿的现代科技,为留学生们带来了层次丰富、记忆深刻的感官与文化双重体验。
步入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古籍修复师为大家现场展示了古籍修复技艺的流程,演示“补、揭、托、裱”四大核心工序,并就“纸性分析”“浆糊调制”“虫霉防治”等关键技术作互动答疑。从古籍的破损原因分析到修复前的细致勘察,从纸张的选择到修补、装订等一系列步骤,修复师都进行了生动讲解,让阿曼中学生及留学生们对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体验环节,天津图书馆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仿真破损古籍书叶和全套修复工具材料。在修复师的耐心指导下,汉语桥团组和留学生们兴致盎然,纷纷动手参与到古籍修复中来。大家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模仿着修复师的动作,尝试着对仿真书叶进行修补。通过亲手操作,阿曼学子及留学生们不仅切身感受到了古籍修复技艺的精巧与严谨,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中“修旧如旧”的智慧与匠心传承精神。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程幼强告诉记者:“‘汉语桥’项目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之一。天津外国语大学每年要承揽数十个‘汉语桥’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也承揽了其中一部分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5个‘汉语桥’项目以及外国留学生自费留学短期班项目。今天的阿曼团组是第二次到中国来。他们昨天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学习了中国的书法、绘画,在扇面上绘制熊猫,学员们非常开心。天津图书馆是天津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在业务上有紧密的联系。让学员们看看中国现代化的图书馆,也体会中国青年人在这里如何学习进步。此外,我们也带领这些学员去参观一些优秀的企业,让他们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触和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
哈森来自塔吉克斯坦,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他说:“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服饰以及美食,特别喜欢天津的煎饼果子。在天津图书馆的体验非常新奇,我很喜欢。”来自巴基斯坦的阿列夫首次来天津,目前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他说:“今天的参观体验活动非常好,XR技术让我看到中国先进的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我很喜欢。”
天津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馆长刘云鹏介绍:“天津图书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我们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携手接待阿曼中学生汉语桥团,带大家近距离触摸中华典籍保护与古籍修复技艺的独特魅力,感受现代图书馆的科技赋能。希望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深化中外文化互鉴贡献图书馆的力量。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天津图书馆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来源:网信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