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泄露“炮击金门”计划,因何中央不追究责任:他是爱国人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16:42 2

摘要:“1958年8月22日23点55分,北京,毛主席突问周总理:‘老曹那边,话递到了吗?’”一句轻声询问,为第二天的东南沿海骤起惊雷埋下伏笔。两岸炮声未响,海外已暗流涌动,《南洋商报》的铅字抢先一步登出“金门将挨炮”的消息。许多人至今仍疑惑:情报如何漏到新加坡?又

“1958年8月22日23点55分,北京,毛主席突问周总理:‘老曹那边,话递到了吗?’”一句轻声询问,为第二天的东南沿海骤起惊雷埋下伏笔。两岸炮声未响,海外已暗流涌动,《南洋商报》的铅字抢先一步登出“金门将挨炮”的消息。许多人至今仍疑惑:情报如何漏到新加坡?又为何没人追责?答案要从三条并行的时间线说起。

第一条线是战场准备。7月下旬,叶飞从闽江口回到福州,在作战室摊开航测图,炮兵、空军、海军协同方案一一校对。没人想到,这套写着红色圈点的计划,很快会“飞”出国门。叶飞曾感慨:“这是纯粹的军事内线,连闽委办事员都碰不到。”计划严密,对外严禁,理论上零渗透。

第二条线是高层外交。中东局势突变,美英急派兵,华盛顿无暇东顾。中央判断时机成熟,以炮火牵制美援,减压中东。毛主席两次强调:“不求占岛,要让对岸听见态度。”所谓态度,一半给台湾,一半给美国,再留三分给世界舆论。让海外先嗅火药味,正好制造心理震荡。于是,“适度可闻”的信息,被有意放进某些谈话里。

第三条线是曹聚仁奔走的身影。7月中旬他在颐和园同周总理泛舟,8月上旬又获邀到中南海小酌。作为香港—新马新闻圈的“活纽带”,曹与蒋经国、陈诚均有私交,也被中央视作传声筒。席间,周总理笑言:“行人若有新闻观点,提前写写也好。”这句似随意的调侃,透露出一种默许。曹聚仁心领神会,却仍把稿子压到22日夜里才电报香港,转送星洲。

8月23日12时整,十余万个炮口一起开火。金门指挥部瞬间断电,蒋经国仓促飞来金门镇定军心。岛上弹坑密布,民心惶惶。另一端,《南洋商报》被抢购一空,“果然命中”的标题令读者惊呼不已。就这样,“泄密”一词悄然流传。

10月初,国防部宣布七天停火。照例,《南洋商报》在5日再次抢先发布。外界哗然,内部却风平浪静。有人猜测会有问责,结果不仅无人受罚,13日毛主席还第三次见了曹聚仁。周总理安排会面时半开玩笑:“让他在北京歇两天,免得别人说咱们心虚。”短短一句,道破不追责的根本:泄露的是“点到为止”的战略信息,传递的是“和平解决”的政治信号,而曹聚仁恰好是最合适的播音器。

这里必须厘清“度”的掌握。叶飞的炮击座标、弹药型号等硬数据,从未出现在报纸;提前公开的,只是“要打”“要停”这类方向性情报。换言之,曹放出的是真真假假的“半截话”,既震慑台北,又未损我军机密。毛主席称其“行人观点,早一天露出去,没什么要紧”,背后是对曹多年立场的信任。抗战时期,他写《淞沪会战纪实》宣扬民族抗敌;解放后,他在香港鼓吹“两岸第三次合作”。这种长期稳定的爱国基调,使他被归为“自己人”而非“境外间谍”。

再看对台效果。蒋介石最担忧的是大陆全面登陆,却在两次“提前预告”后发现解放军并未登岛,心理压力反而增大,不得不重新评估大陆意图;美国舰队护航与否突然成为台海补给的关键,七天窗口期逼得台北频频向华盛顿要承诺,却没拿到切实保证。事实证明,适度外泄让敌手自乱阵脚,比纯粹秘而不宣更高明。

当然,也有人质疑:万一报纸泄得过多,岂非前功尽弃?毛主席因此特意在给周总理的信里提出“冷他几天”,意味着必要的提醒与边界管理。既利用,又防止越界,这是典型的统战艺术。

1960年代后,曹聚仁虽少赴北京,但他与周总理的信使关系没有断线。到1972年曹病逝澳门,中央仍派人主持公祭,并题词“爱国人士”。一句“爱国”,既是人生注脚,也为当年“泄密”盖章。试想,如果真触犯军纪,他绝无可能在遗碑上获得如此评价。

综上,这出看似“泄密”的戏里,真正的主线不是冗长的炮火,而是灵活的统战布局。军事打击、外交散布、舆论引导三面合围,才构成1958年台海危机的全貌。曹聚仁只是连接这三面的一个节点,他懂分寸,中央也放心。军机与政治的界限,经此一役,被划得明明白白。

来源:妙言本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