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尿毒症”越来越多?不是烟酒,这4个习惯你可能也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14:32 3

摘要:很多人对“咸”没有戒心,一碗泡面、一盘酱菜,甚至一口烧烤,都是高盐陷阱。长期摄入过量钠盐,会让身体水分无法正常代谢,导致血压升高,进而损害肾小球的过滤功能。

“不是抽烟喝酒,怎么也得了尿毒症?”

过去人们总以为尿毒症就是肾不好、喝水少、年纪大才得的病,但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3亿,而最终发展成尿毒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除了烟酒,这4个常见习惯,可能你也有,它们才是真正被低估的“幕后推手”。

①爱吃咸,肾脏真的很受伤

很多人对“咸”没有戒心,一碗泡面、一盘酱菜,甚至一口烧烤,都是高盐陷阱。长期摄入过量钠盐,会让身体水分无法正常代谢,导致血压升高,进而损害肾小球的过滤功能。

当肾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会逐渐出现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这其实是肾已经“扛不住”的信号。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等到发现时,肾功能往往已经下降了不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日摄盐不超过5克,但现实中,很多人每天轻松超过10克。尤其是喜欢重口味、外卖多、加工食品多的人群,风险更高。肾脏像是一台全天候的过滤器,太咸的饮食会让它提早“罢工”。

②熬夜,其实就是慢性自残

“白天上班,晚上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这句现代人的口头禅,正在悄悄损害肾功能。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升高、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影响血液流经肾脏的速度和质量。

肾脏需要规律的供血和休息。当你凌晨两点还在刷手机、追剧、拼业绩时,肾脏也在无休止地工作,得不到修复时间。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夜尿频多、晨起眼睑浮肿等问题。

有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群,慢性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睡眠充足者。睡觉不仅是“充电”,更是身体各器官的“维修”时间,肾脏也不例外。别等熬出问题,才意识到睡眠的分量有多重。

③不爱喝水,肾脏“干着急”

每天一杯奶茶、两杯咖啡,可能很多人一天的液体摄入量就这样结束了。这些饮料并不能替代水。水是肾脏排毒的基础媒介,不喝水,肾脏无法完成代谢废物的“搬运”。

当身体缺水时,尿液会变得浓缩,颜色变深,甚至有刺鼻的味道。这是因为体内的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出,长期积累就会出现肾功能异常。更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肾结石、感染,甚至加重已有的肾病。

很多人以为“口渴了再喝”就可以,其实口渴已经是轻度脱水的表现。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之间,分多次少量饮用最合适。尤其是早晨起床和运动后,这两个时段更容易出现脱水,别忽视。

④乱吃止痛药,肾脏最怕“静悄悄的毒”

头疼脑热、腰酸背痛时,不少人习惯性地掏出止痛药,“吃一粒就好了”。但你可能不知道,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肾脏的伤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这类药物会影响肾小球的血流灌注,尤其是空腹服用或长期服用时,容易造成血肌酐升高甚至急性肾损伤。更麻烦的是,早期肾损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才被发现。

常见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如果使用不当,肾脏负担会加重。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原本肾功能就比较脆弱,更要谨慎。药物不是糖豆,不能随便吃,尤其是“成瘾式”的止痛用法,千万要避开。

尿毒症不是“突然”的,是长期习惯积累的结果

尿毒症的出现,从来不是一夜之间的“爆发”,而是多年不良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不爱喝水、口味太重、天天熬夜、乱吃药——这四个习惯,单拎一个看似无害,却能在肾脏上逐步留下难以逆转的痕迹。

肾病初期真的很“安静”,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中才发现尿蛋白肌酐升高,等到出现浮肿、尿少、乏力、恶心等明显症状时,往往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再想靠药物逆转,就难了。

如果你已经有高血压、高血糖、痛风、肥胖等问题,更要警惕肾脏的“沉默受害”。这些基础病本身就会增加肾病风险,一旦叠加生活中的坏习惯,加速进入肾衰竭的轨道几乎难以避免。

改变,从一口水、一顿饭、一个晚上开始

与其等到肾功能下降,再追悔莫及,不如从现在开始,和肾脏“重新交朋友”。清淡饮食,不是清汤寡水,而是少盐少酱;多喝水,不是狂灌一口,而是常温小口慢慢喝;睡前关掉手机,不是“养生”,而是保命;吃药前查说明书,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自我保护。

肾脏没有痛觉神经,它不会喊痛,但它会“用沉默告诉你”它累了。别让尿毒症成为你生活的终点站,别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毁了一生的健康。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孙建琴.慢性肾病患者健康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8):2243-2247.
[2]刘志红,梁婷.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9):641-645.
[3]张文宏,徐小元.非甾体抗炎药对肾脏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2,38(12):1660-1665.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