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干农业需要足够的细致和耐心。”安洋洋皮肤黝黑,话语简洁。去年11月份,他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进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安洋洋已完成农学生向农业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并坦言家乡给了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近日,走进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优质棉办公室时,安洋洋正在整理棉花育种的实验数据。
“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干农业需要足够的细致和耐心。”安洋洋皮肤黝黑,话语简洁。去年11月份,他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进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安洋洋已完成农学生向农业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并坦言家乡给了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
安洋洋本科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而后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七年的农学背景,让他“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想法愈发强烈。“市农科院招聘的是棉花所农业科研岗,而我研究生的工作正是围绕棉花展开,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安洋洋说,除了专业对口的因素外,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都成为他坚定选择回家乡的理由。
入职后,安洋洋进入市农科院“中熟优质棉课题组”,课题组带领人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杨保新。有优秀的老师引路,安洋洋深感自己在岗位中的“拔节成长”。
“7月上旬,我们在大田里做棉花杂交工作,80多个组合,足足做了半个多月。”刚接触棉花杂交育种工作的安洋洋有些手生,他边问边学,杨老师和棉花所的其他老师总是耐心而明了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最让我受感染的,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安洋洋说,7月份暑气难耐,大家在田里一呆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当自己想休息时,总能看到杨保新和其他老师不知疲倦的身影。“老师们对知识的倾囊相授和躬耕田地的身体力行,都让我时刻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刚进入课题组时,杨保新老师曾对安洋洋悉心嘱托,希望他能把室内实验的工作给顶起来。“棉花的传统育种是靠经验评估,不停杂交、不停选择,年复一年,育种年限长。而借助室内实验,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精准筛选出优异基因,预测作物性状,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安洋洋说,自己虽是学农出身,但要将这项工作担起来,还需要广博的科研视野和先进的实验技术。
为了让安洋洋在专业领域施展拳脚,单位给予了他充分的支持——今年5月份,安洋洋与同事一同到杭州参加棉花精准设计育种研讨会,在会中,安洋洋接触到棉花领域的前沿研究,看到了全球视野下棉花育种的最新进展;8月初,安洋洋来到位于安阳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系统学习棉花分子辅助育种实验技术。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更是家乡对于人才的珍视。”安洋洋感慨,虽然自己的农业科研工作刚刚起步,但对未来充满信心。“家乡给了我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将以己所学,让家乡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好!”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溪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