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田79岁还在坚持三大原则:拒广告、断“铁三角”、缺席儿婚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12:07 3

摘要:在娱乐圈这个人情、利益、资本交织的大染缸里,要活得长久,不是圆滑就是妥协。

在娱乐圈这个人情、利益、资本交织的大染缸里,要活得长久,不是圆滑就是妥协。

但偏偏有这么一个人,他一路走到今天,七十九岁了,依然不改那股“轴”劲儿——广告不接,“铁三角”不凑,连儿子的婚礼都能缺席。

他就是李保田。

很多人说李保田是“老顽固”,可换个角度想,真敢活成他的样子的人,没几个。

李保田1946年生在江苏徐州,一个普通干部家庭。

父亲是部队干部,母亲在妇幼保健院上班,家境不算宽裕,但书香气还是有的。

别人家的孩子打弹弓、放风筝,他却对戏曲感兴趣。

十四岁那年,自己跑去梆子剧团学戏,唱腔、身段、台步,从头练。

父亲一开始不同意,觉得学戏没出息。

可孩子的倔劲谁都拗不过,最后还是松口。

李保田在剧团待了六年,硬是把一身基本功练出来了。

后来,命运的转折接踵而来——父亲病逝、弟弟因车祸早逝,他扛起照顾母亲的担子,也开始学画画,算是寄托思念。

1978年,他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系统学表演与导演。

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983年接了人生第一部电影《闯江湖》,这才真正迈进影视圈。

90年代初,张艺谋找他拍《菊豆》,演杨天青,对手戏是巩俐。

当时剧组嫌他年纪大,可试镜后直接拍板——就是他。

那之后,他们又合作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从正派到反派,他都能拿捏。

1992年,他在《葛老头》中,46岁演70多岁的老人,全靠肢体和细节把角色撑起来,让圈内人刮目相看。

可真正让全国观众记住他的,是1996年的《宰相刘罗锅》。

《宰相刘罗锅》开播后火遍大江南北,李保田、张国立、王刚的组合被称为“铁三角”。

一个刘墉,一个乾隆,一个和珅,戏里你来我往、针尖对麦芒,观众看得过瘾。

但戏外,并不是那么融洽。

王刚喜欢收藏古董,常为看藏品迟到,耽误剧组进度;张国立人情练达,但在李保田眼里,迟到就是不专业。

当导演准备拍续集时,剧本一出来,李保田觉得故事生硬、角色乱拼,拍了只会毁口碑。

他坚决拒绝,而张国立和王刚答应了。

这一拒,等于和“铁三角”说再见。此后他还公开表示,有些人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合作——圈里人都知道,这是说给谁听的。

《宰相刘罗锅》火了后,广告邀约雪片般飞来,代言费动辄上千万。

可李保田一律拒绝。

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没用过的东西不能乱夸,这是对观众不负责。

酒类广告?他不喝酒。药品广告?他没用过。

他觉得演员的本职是演戏,代言会消耗公众对角色的信任感。

这在今天听起来有点理想化,但放在90年代的影视圈,简直是逆行。

别人靠广告赚得盆满钵满,他宁可清贫,也不为钱妥协。

2003年,《神医喜来乐》播出,57岁的李保田再迎事业高峰。

两年后,他接下《钦差大臣》,还当了艺术总监。

结果,签合同时说好30集,播出时硬生生加到33集,多出来的全是无关情节,为的是多卖广告

李保田一看火了,直接把资方告上法庭,凭合同赢了官司。

可这一仗打赢了,江湖却冷了。

十几家公司联手封杀,说他耍大牌、压榨年轻演员,还翻出《宰相刘罗锅》拒续集的事当黑料。从此,他的戏约骤减,圈里人避之不及。

可他从没后悔过,因为在他眼里——戏,就是天。

2009年,儿子李彧结婚,李保田没去。

那时他正在拍《永不回头》,剧组想给他调档,他拒绝了。理由很直白——拍戏期间不能随便请假。

外界一片哗然,说他父子不和。其实早年父子确实有过矛盾——李彧想演戏,他让儿子先读书,没基础别瞎混。

后来儿媳陈砚琳出面调解,关系缓和了些。但在李保田的观念里,感情在心里就够了,形式可以省。

这事让人咋舌,但仔细想,这也是他性格的延伸——认准的事绝不改口。

被封杀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少。

2010年以后,几乎淡出荧屏,转而专心画画、搞书法。

定居山东,生活极其低调,偶尔接受采访,还会说:“有好剧本我就演,没有就不勉强。”

如今,七十九岁的李保田依然活得“倔”。

不接广告、不混圈、不迎合流量。

这种人,在今天的娱乐圈几乎是濒危物种。

有人说他轴,有人说他是清流。

但无论如何,他用几十年的坚持,给出了一个答案——名和利可以舍,规矩不能丢。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