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 过去几年,医保 一直 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 。 数据显示, 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后,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为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中药饮片892种, 中成药占比超44% 。
医保重拳砸向天价中成药,全国联动打响价格‘挤水分’攻坚战 。
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至少28个省份,陆续加入了这场"价格大整顿"。
所谓 中成药,就是用中药材加工制成的现成药品。 像 安宫牛黄丸、板蓝根颗粒、小柴胡颗粒、牛黄解毒片、川贝枇杷糖浆、六味地黄丸、双黄连注射液……
这些 药物,都被列入本次 中成药价格治理 范围内 。
要知道, 过去几年,医保 一直 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 。 数据显示, 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后,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为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中药饮片892种, 中成药占比超44% 。
如今,全国 开展中成药价格治理,究竟是为啥 ?
说穿了,就是 有些 中成 药卖得实在太贵了。
多省披露数据显示,部分药品价差幅度之大令人咋舌。以安宫牛黄丸为例,内蒙古医保平台数据显示,某企业生产的该药品日均治疗费用高达1898元,较同品种最低价溢价1811元,价差超过10倍;吉林省曝光的52款虚高药品中,生脉注射液通过每日4支的用量设计,将患者日均治疗成本推高至552元;宁夏监管机构更发现牛黄解毒片的日费用达105元,是基准价0.31元的338倍。而最极端的案例来自黑龙江——某药企生产的小活络丸挂网价476元,与省内最低日费用0.52元相比, 价差竟达915倍 。
价格贵得离谱背后,直接暴露出中成药定价体系的深层问题。
而这些 中成药价格虚高,也 与医保基金风险正相关。一些企业通过 各种 名义抬高定价,医保钱包被‘割韭菜’。
针对乱象, 7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在发布《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下称《通报》),明确提出将对相关中成药高价产品及企业进行规范。
《通报》显示,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结合中成药剂型、名称、用法用量等特点,对中成药开展日均治疗费用测算。
初步测算显示,当前全国挂网的8.8万余种中成药中, 有个别中成药在部分省份的日均治疗费用是该省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
这怎么理解?换句话来说,就是 药还是那个药,价格能差5倍多, 医保和患者都被当冤大头 。
国家医保局重拳整治中成药价格乱象,对两类药品重点监管:一是日均费用价差超10倍的,二是挂网价高于100元的。这些"高价嫌疑药"清单已下发各省,要求各地核查并督促企业主动降价至合理区间,否则将按地方规则予以惩戒。
《通报》发出后 ,全国多省份迅速响应,密集启动中成药挂网价格专项治理行动,形成全国联动的治理高压态势。
比如,广西明确:中成药企业若拒调价或申诉无效,将面临从风险警示到取消挂网资格等阶梯式惩戒。同样是8月1日,安徽与江苏两地针对高价药的治理打出组合拳——安徽对逾期未降价的药品直接拉入禁用黑名单,而江苏则祭出标注‘红三星’预警:凡挂网价超同行10倍的药品立即暂停交易,更狠的是,这类药品连医保支付资格都被剥夺,彻底堵死高价药的‘输血通道’。
中成药价格虚高,根源究竟出在哪里 ?
业内对中成药定价过高的现象存在广泛争议。早在2009年,《中国药房》(国家卫健委主管期刊)发布的《中成药价格虚高的实证研究》就通过数据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该研究调查的93种高价中成药中,高达87种(占比93.5%)的实际售价显著偏离合理成本,仅有6种药品的价格与理论零售价基本吻合 。
这一结果表明,中成药市场的价格泡沫已成为普遍性现象,而非个别案例。
这些异常价差的背后,既包含原材料差异(如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的成本区别)、剂型工艺(滴丸与普通胶囊)等客观因素,更暴露出独家品种垄断、流通环节加价及品牌文化溢价等非成本因素的过度放大。
例如,宁夏市场小柴胡颗粒22.7倍的价差,显然无法单纯用包装规格(10g×10袋)或原料成本来解释。再如, 同一款生脉饮,用红参的比用党参的成本只贵2倍,但市场价却能差出10倍;滴丸剂型成本虽高,但卖到普通胶囊6-7倍价格显然不合理。
归根结底, 这场风暴不是要“打死”中药,而是 要 理顺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让药价回归“治病”初心——老百姓吃得起,企业赚得合理。
毕竟,药是用来救命的,不是用来炒的 。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