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崭新面貌、丰富样态和多元功能,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和人文精神。近期,《奉贤报》协同区作家协会,遴选本区9个乡村,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采写乡村振兴故事,反映乡村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以飨读者。
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崭新面貌、丰富样态和多元功能,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和人文精神。近期,《奉贤报》协同区作家协会,遴选本区9个乡村,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采写乡村振兴故事,反映乡村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以飨读者。
——《奉贤报》编辑部
乡村振兴,事关国运,也是作家们当仁不让的奔赴所在,更是心心念念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点上,我们深入乡村,走向农家,近距离地看一看,聊一聊,写一写。这些汇集的采风作品,既是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也是乡村发展的探询思考。
——奉贤区作家协会
忽而,立夏。
走近这片被自然偏爱的土地,恍若闯入天地初开的画卷。整个村庄都是肆意生长的绿色,像莫奈的油画。不远处,一个以“谷”为名的地标——国际氢能谷,整个园区银白色模块矩阵泛着冷调珠光。
五四村,坐落于奉贤区四团镇西南的小村庄,10分钟到临港“生命蓝湾”,20分钟到“东方芯港”,25分钟到迪士尼乐园、滴水湖核心片区。2022年启用的国际氢能谷就坐落于五四村原村域内,与最近的民宅仅一条马路之隔。环绕“氢能谷”的,不止有风吹麦浪,更有“绿野乡美”与“先进智造”的碰撞。
向云端,走进“乡村里”
田垄若隐若现,似一行行灵动的诗句。白鹭在秧田间划出银色弧线,80多岁的阿婆已早早起床,将门口的柴火垛堆得恰到好处,踱着方步巡视她的领地——小田园。田园里辣椒、番茄、黄瓜……长势正旺,各有方阵,互不侵犯。田园土平畦整,就似阿婆做人的分寸。身后成群白鹭与绿色田地映得阿婆的笑容格外澄澈,泛着幸福的光。
在这里,时间是松弛的,色彩是层叠的。绿色,是这片土地最广阔的自由;红色,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迹象;白色,是这片土地最淳朴的民风。它们藏在四季流转的节气里,藏在村民与土地之间天人合一的敬畏里。五四村,似一首未完成的散文诗,于晨曦中铺展它神秘而迷人的序章。
五四“村色”,从《诗经》里走来
村口的“五四红”,就似这片土地上怦然的心跳。从2012年志愿服务团队蜕变成如今的党建品牌,“五四红”经历十多年磨砺,如一面旗帜,照耀乡村振兴路。站在村域沙盘前,五四村党总支副书记陈丰说:“‘五四红’党建品牌,是从土地里长出的信仰。”
五四,这两个字总是会让人想到青春与力量。五四村遇上五四青年节,这里迎来盛大的日子,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员义诊志愿者正在为五四村村民义诊。平时“一票难求”的医疗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为老人把脉问诊,答疑解惑。九年前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员义诊志愿者在五四村播下第一颗公益的种子,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生根发芽,一路生花。眼前的健康小院,一抹蓝色,就像是摩洛哥的一个符号,是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员义诊志愿者“不忘初心、大爱无疆”的人生态度,更是五四村村民健康生活的幸福底色。
“乡村里”画室,七十多岁的阿姨急匆匆放下割莴笋的镰刀,裤脚上还沾着泥土。十来个村民展开一卷靛蓝土布,共同绘制一幅21米长的水粉画《清明上河图》。这幅历时2个多月的“浩大工程”已完美收官。当画卷最终在众人手中徐徐展开,那跃然布上的繁华盛景,恰似乡村振兴盖在时光长卷上的印章——既粗糙,又鲜活,带着泥土的气息与村民的体温。“想不到吾伲拿锄头的手,也能拿起画笔,还能画到博物馆。”“吾伲压箱底的农家土布也派上大用场了。”“一开始,我啥都不会,村里开设公益画课程,请来老师手把手教,慢慢就上手了,很有成就感的。”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这群耄耋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致敬历史与未来。
“老八样”体验馆里,围着土布围兜的村民,用传统的手艺做着藏红花青团。心手合一,烹煮人间烟火。2017年四团镇“老八样烹饪技艺”被列为“上海市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四人也在朴素的生活中将食材与情感揉碎黏合,舌尖的醇香与文化的深邃相映成趣。
“稻香书舍”里,3000余册藏书涵盖文学、历史、党建等领域,文化与乡野共生,感知这片乡土的脉动。730咖啡,似婀娜的少女,立在河岸边。主理人是五四村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小范,怀着对乡土的眷恋返乡归巢。蛙鸣声里,她正专注磨着咖啡豆。问起初衷,她说,“以前经常和摩托车友去很远的地方打卡,就想着在稻花香里,开一家村咖,既可以是摩友打卡基地,也可以让双休日回家来的年轻人有个去处”。不知不觉,“稻香书舍+730咖啡”扮演起乡村与城市对话的“会客厅”,成了五四村独特的人文景观。
回望村口,一盏路灯点亮青春水岸街区的夜色。路上偶遇散步的老人,身后一条狗摇晃着尾巴,像是老人最忠实的伙伴。路灯泛着淡淡的光,相比写字楼的灯光更清净澄澈,让人踏实和心安,有幸福的味道。
五四村的“村色”,在时空经纬的碰撞里,在一辈辈人的执着与热爱里,在“稻香书舍”翻开的书页里,在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里,在每一杯拉花的乡村咖啡里,每一簇火苗都找到了燃烧的意义。
一朵花,引发的“乡村蝶变”
信步田间,泥土芬芳,一株种球正悄然孕育生命,它的名字叫藏红花。原产自伊朗等地区,明代由西藏经茶马古道传入内地。2017年由思贤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引进,藏红花成了五四村的特色产业。从试种3亩到如今30余亩,亩产在800余克左右。这朵跨越千山万水的神秘之花,全株花卉可用的只有3根雌蕊,每根花丝需经历剥瓣、抽芯、分拣、摊晾、定型等工序,有“红色黄金”之称。这些奇特的3字组合,大道至简的哲学观与《道德经》“三生万物”不谋而合。陈丰说:“藏红花从开放到凋谢,花期极短,需要手工将花丝一丝丝剥出来。每年10-11月份30多位村民就成了主力军。”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白鹭飞行的弧线划过上空,突然读懂这个村庄的智慧——乡村美学,不是把村庄变得好看,而是重新找回与自我、与自然、与世界的链接感。
在这片被重新定义的土地上,承载着新时代的农耕文明。一季藏红花、一季水稻,播种四时有节,五四村采取藏红花与水稻轮茬种植,提高30%的土地利用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功带动30多户农民增收,“吾乡四季”战略品牌长出产业化筋骨。
“让每一粒米都带着时代的温度”。五四村种植的“沪软1212”大米,荣获第五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长三角组金奖。村民说,“我们的大米有雨打竹叶的清香。”从“田间”到“云端”,这场稻田里的花事,是五四村乡村振兴的新生序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五四村找到“生长密码”,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诗意现实。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如今美好的“诗与远方”,很难想象,这里也曾是人烟稀少的“空心村”。“大多数人都搬进了城里,村里闲置农房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回忆起村里始末,陈丰说,“这条港极路,就是致富之路。”从修路,建桥,五四村突破“坐井观天”的认知茧房,破解“小成即满”的思想藩篱,将其盘活成“人才磁极”的活力村,步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位于五四村东南的国际氢能谷,是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聚集数十家氢能企业。面临3000多名高端人才居住需求,五四村成了乡村国际生态商务区重要承载区。2022年7月开始,五四村陆续流转59栋宅基地,按照地理位置规划30栋用于人才公寓,19栋用于商业,10栋用于公共服务空间。以“未来科技,未来人文,未来生态”理念,打造“直播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新零售选品中心、“五四人家”人才公寓、青春水岸商业街、“乡村里”综合体、“自游逸墅”设计师工作室矩阵等,满足周边大型入驻企业住房办公、文化艺术、娱乐健身等需求。不仅如此,流转农房每户租金收入平均每年6万元以上,衍生出公寓水电维修、保洁等再就业岗位。村民在自己的土地找到真正的归宿,经济有效增收。腾挪一栋老宅,“租金+工资+二次分配”空间重组收益模式,被收录进上海市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
放眼五四村,清风拂面,绿水盈盈,杨柳依依。“氢能谷”里的年轻人笑称:“推窗见烟雨,稻花香里说丰年”“这里的Wi-Fi信号和蛙鸣声一样清晰。”
当问及对五四村的感受,24级选调生李保山说:“这里的土地很新,这里的技术很新,这里的思维很新,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新农村。来了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我常把五四村推介给复旦的校友和老师,这里就是一座爱乐之城。”不管是“外乡人”还是“原乡人”,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彼此赋能、相互成就的共荣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实践在城乡发展的轨迹里。五四村是奉贤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小而美”“诗意乡村”“幸福样本”在奉贤热土遍地开花。五四村,这个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示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正以虚怀若“谷”之姿,向新而行之势,乘势而上之勇,打造集“商务+总部+生态+文旅”一体的五四青春临港新片区国际生态商务区,擘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富有五四诗韵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采访手记
潘梅华,1972年出生于上海。心似瘦梅,简静无争。喜欢和文字对坐,用文字疗愈。现为上海市奉贤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海宁潮》《春及庐》《奉贤报》及媒体公众号等平台。
我未曾想过,第一次走进五四村,就如此执念地将一个村庄与“诗意”链接。
立夏的雨,把乡村公路洗成一条青灰色绸带。车窗外,农田漫过柏油路的边缘,嫩绿撞进深灰,像大地在试探农耕文明的边界。《向云端》的副歌浮起,雨刮器拨开雨雾,五四村的轮廓在氤氲中如一幅初开的画布。它静静立在那里,被绿色包裹。尽管在白天,雨中的村庄,经由雨水的润泽,宁静而深沉,带着一丝温润,透着一份含蓄。
我们的走访,就像一条精品的旅游路线。我一直记得在乡村里,屋子的主人,那个可亲可敬的老人,远远望见我们,冒着雨一路迎上来的场景。老人没有太多的言语,脸上却写满质朴与厚道。在老人的眼里,村庄变了,又似乎没变。那条大家每天都会遛弯的老路,一到晚上就变成了“星光大道”;原来闲置的房子变成了人才公寓,自己还有了固定的租金收入;村里还有了咖啡馆。但家门口的菜地依旧整齐,长势旺盛,每年依然还能吃到瓜果蔬菜和新鲜的大米。
这里的老人,他们应该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或许,他们并不懂什么是乡村美学,什么是乡土文化。他们只是不经意间将割麦的镰刀变成画笔,将土布变成画布。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在耄耋之年自己会被人们称为“农民艺术家”。一幅水粉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让最质朴的土地长出了古与今的诗意之花。
结束采访,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说乡村美学,我们到底该说些什么?”在城市,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我想应该是“追赶”。而在乡村,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我能想到的是“相依”。眼前这座坐落在国际氢能谷边的村庄,阵阵带着乡音的谈话声,有一种软软的惬意在心头,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慢下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我向往《诗经》里的美好,亦羡慕唐代诗人文字与语言无限完美的洒脱。诗人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生”而不是“深”。那个“生”字令我万般着迷。它是生命的“生”,是生活的“生”,是生机的“生”,是生生不息的“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有了“生”的意义。乡村的治愈,大抵应该如此吧。
眼前的五四村是诗意的,它不止是听风揽月,且把闲静悠然的生活,编撰成美美与共的乡村图景。它融合传承精神、非遗文化、现代美学和乡村振兴,从历史的土壤中破茧重生。比如百草园将中医传承课堂融于乡野,老八样体验馆将非遗文化融入庸常,抖音电商直播将乡村融汇智能,藏红花、思贤大米延续古老的农耕文明。这个村庄因此生动,生命因此热烈。眼下这个自然场域,一辈辈五四人淬炼的“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让我想起,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史诗。
来源: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