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5”专项行动,明确将微短剧等视听作品的版权保护列为重点任务。专项行动的部署,不仅彰显了国家治理侵权乱象的决心,更凸显出知识产权赋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资政场】
日前,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5”专项行动,明确将微短剧等视听作品的版权保护列为重点任务。专项行动的部署,不仅彰显了国家治理侵权乱象的决心,更凸显出知识产权赋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旅微短剧正处在数字时代“微短剧+”蓬勃发展的时代风口。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自2024年启动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以来,已先后发布六批共241部推荐剧目,推动多地以剧为媒探索文旅共生的深度创新。在政策、技术、内容、流量的多重助力下,“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文旅盛况不断上演。但盗版资源泛滥、版权归属模糊、出海壁垒重重等问题,如同暗礁般横亘在行业发展航道上。想要推动行业从“流量热潮”迈向“留量长虹”,还需以知识产权护航文旅微短剧乘风前行。
文旅微短剧投资小、周期短、上线快的特点,精准契合时代传播需求,能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文旅体验,成为文旅宣传的高效载体。从宏观视角看,作为“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兴载体,文旅微短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从微观视角看,其以轻量化叙事融合地域文化符号,为文旅发展开辟多元路径。在非遗传承上,将苏绣针法、川剧变脸等传统技艺融入剧情,通过角色演绎与情节推进,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在景区沉浸体验上,借助剧中极具辨识度的场景画面,如古村落巷道、特色建筑风貌,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部分取景地游客量激增数倍;在激活县域经济的同时,深度挖掘当地特色物产与民俗文化,衍生出主题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等,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文旅微短剧迈向精品化的关键阶段,侵权盗版、权属模糊、出海困难等问题将严重威胁其发展根基。而知识产权保护正是化解风险、推动产业破浪前行的重要支撑。首先,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活原创动能。著作权保护剧本创意与视听表达,激发创作热情;商标权助力打造独特文旅IP,释放品牌价值;专利权保障AI、VR/AR等技术创新应用。其次,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催化文旅产业繁荣。清晰的知识产权边界,为文旅衍生品开发、主题路线设计等业态提供坚实基础,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最后,知识产权保护也是文化出海的“通行证”。文旅微短剧以故事化叙事增强国际传播力,借力相关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为优质内容“扬帆出海”保驾护航。
然而,知识产权护航也面临业态和技术方面的诸多挑战。比如,在地方政府、景区、制作企业多方合作模式下,相关协议如果约定不明,往往会埋下IP开发纠纷隐患;盗版技术隐蔽、传播迅速,热剧上线数小时后盗版资源便肆意流传;AI生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内容确权面临规则争议,加大了司法判定的难度。
破解上述问题,需要多方协同施策,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的护航能力。在法律政策层面,应加快明确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认定规则,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建立涵盖AI创作主体责任、权利归属的全链条规则框架,为创新创作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在地方文旅实践中,可借鉴音乐版权集中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区域性“文旅视听作品版权池”,通过分类授权的标准化流程,降低版权交易成本,促进文旅资源的合规开发与传播;分发平台作为内容流通枢纽,可以建立智能侵权审核系统,利用AI技术辅助识别侵权内容,完善侵权投诉响应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并探索与版权方合作的分账模式,激励优质内容创作;制作企业需坚持精品化路线,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全流程存证,建立快速维权机制,同时主动开展培训,提升创作团队知识产权意识,从技术与内容双维度筑牢保护屏障。
文旅微短剧正成为数字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赋能经济的鲜活样本。期待在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下,更多融合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让每一寸土地上的文化脉动,都通过方寸屏幕闪亮世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