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广州海珠湿地探索“湿地+”发展新模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21:45 3

摘要: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广州海珠湿地在当天启动“海珠湿地生态价值大会暨2025全国生态日系列活动”(以下简称“系列活动”)。记者从活动中获悉,广州海珠湿地在承担广州“城央绿心”功能中,生态价值正不断“变现”。多种应用场景,已在海珠湿地落地。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广州海珠湿地在当天启动“海珠湿地生态价值大会暨2025全国生态日系列活动”(以下简称“系列活动”)。记者从活动中获悉,广州海珠湿地在承担广州“城央绿心”功能中,生态价值正不断“变现”。多种应用场景,已在海珠湿地落地。

系列活动将在15日至17日于海珠湿地开展

据悉,系列活动从8月15日持续至17日。活动围绕“湿地 +”主题,设立了绿美海珠生态市集,当中包括8个特色摊位融合科普与趣味互动,如“小香草大气候”碳中和体验、“湿地声音档案馆”自然声景沉浸听、文创工坊手作活动等,吸引不少亲子家庭和青少年踊跃参与。

海珠湿地在活动现场设置展板展示生态环境及价值转换成果。受访者供图

活动现场还设置11米长的生态文明主题展览,通过五大板块系统展示海珠湿地保护机制创新及生态价值转化成果。

活动期间,海珠湿地还将召集亲子家庭开展“会呼吸的城央湿地”和“小湖长巡护记”湿地探索课程,依托海珠湿地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生动有趣、体验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海珠湿地的生态价值,学习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行动为保护美丽河湖贡献力量。

海珠湿地持续创造绿美环境

记者从广州市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获悉,作为城市生态绿核的海珠湿地,持续为广州创造绿美环境,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海珠湿地连通39条河涌,构建生态驳岸与雨水花园系统,依托珠江潮汐动力实现水体自然循环,湿地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III类,部分指标达Ⅱ类标准。

重构植被群落与栖息地,结合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引种珍稀植物83种约2200株,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植物多样性突破800种。

创新搭建“昆虫旅馆”“浮排”草滩鸟岛等多样化栖息空间,建成1140亩水鸟生态廊道,形成“基、果、水、岸、生”五素同构的垛基果林湿地系统,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环境改善,海珠湿地“价值”提升

生态环境改善后的海珠湿地,正不断创造价值。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8月15日介绍,为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海珠区林业和湿地局印发出台了《海珠湿地支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九条”》。

在构建落地应用场景方面,充分借助海珠湿地多样的地类特征,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据要素等新质生产力应用,全力构建空地协同、水陆并存的人工智能训练场景,立志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生态 “横店”。目前,琶洲实验室、中科云图、小荷蜻蜓、文远知行等 “海珠合伙人” 企业,已在海珠湿地落地脑机接口、无人机、无人驾驶智能船、智能环卫系统等应用产品。

今年4月,海珠湿地承办琶洲算法大赛。羊城晚报资料图

在搭建品牌推介平台上,海珠湿地免费开放海珠湖北广场、南广场,提供海珠湿地一期牌坊、观花大道等优质生态资源,鼓励不同主体挖掘利用湿地元素,灵活开展产品入场推介、户外路演、宣传片拍摄、直播带货等活动。

此外,海珠湿地精心策划多条水陆精品生态游线,定期举办科创下午茶、商业洽谈会、投资论坛等招商活动,促进高新企业、投融资机构、重点高校等各方对接,共享环海珠湿地生态价值联盟商业资源,成功吸引文旅产业、都市农业等相关企业落户海珠。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表示,系列活动不仅是生态成果的展示,更是全民行动的号召。海珠湿地将持续深化“湿地+”模式,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让“城央绿心”焕发更大活力。

文|记者 梁怿韬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