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是如何炼成的,从奥马哈小城到世界财富之巅,巴菲特传奇人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20:59 2

摘要:今天这期视频,咱们不讲那些高深的理论,不扯什么K线图、市盈率。咱们就来“扒一扒”巴菲特的“黑历史”,看看这个“奥马哈的神谕”,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今天咱们聊个猛人,一个能把可口可乐喝到“封神”,靠着“滚雪球”滚出万亿身家的男人——沃伦·巴菲特。

有人说他运气好,有人说他有内幕。但说真的,如果真那么简单,那华尔街不就遍地是“股神”了?这背后,可比你想象的精彩多了。

今天这期视频,咱们不讲那些高深的理论,不扯什么K线图、市盈率。咱们就来“扒一扒”巴菲特的“黑历史”,看看这个“奥马哈的神谕”,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从他6岁就开始倒卖可乐,到后来差点因为一匹赛马倾家荡产,再到他如何慧眼识珠,把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厂,变成了如今富可敌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赚钱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一个普通人如何靠着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逆天改命的传奇。保证干货满满,让你看完之后,对“投资”这件事,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咱们把时钟拨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那会儿经济大萧条,人心惶惶,大部分人想的是怎么填饱肚子。但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有个叫沃伦·巴菲特的小屁孩,脑子里想的,全是怎么搞钱。

你敢信吗?巴菲特第一次对“商业”这两个字有概念,才6岁。那时候他干了件大事儿——从他爷爷的杂货店里,批发了一堆口香糖,然后再挨家挨户地去推销。

你想想那个画面,一个还没桌子高的小豆丁,敲开邻居家的门,奶声奶气地说:“先生/女士,买包口香糖吗?能让你口气清新一整天哦!” 是不是有点又萌又好笑?

但你别小看这事儿,巴菲特后来自己都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堂,也是最重要的一堂商业课。他学会了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去说服别人,最重要的是,他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差价”这个东西的魔力。

一块钱进的货,能卖一块五,这中间的五毛钱,就是利润。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成了他后来庞大财富帝国的基石。

倒卖口香糖只是个开始。很快,他又盯上了可口可乐。他发现,去爷爷店里买可乐,一箱6瓶,才25美分。但要是单卖,一瓶就能卖5美分,6瓶就是30美分。看到了吗?又是5美分的差价!

这哥们儿立马行动起来,批了一箱又一箱的可乐,然后在他家门口摆起了小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赚个几十美分。在那个年代,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是一笔巨款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这个小家伙的商业头脑,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除了卖可乐,他还送报纸。但他送报纸也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一份一份送,他呢?直接承包了好几条街区的报纸派送业务。

他还特别鸡贼地发现,那些订阅了晚报的人,大概率也会想看晨报。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去推销,把自己的业务量翻了好几倍。靠着送报纸,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赚到了好几千美元!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小财迷”吗?跟后来的“股神”有啥关系?关系大了去了!正是这些童年时期的“小生意”,在巴菲特心里,埋下了一颗叫做“价值”的种子。

他开始明白,一个东西的价格,和他本身的价值,是两回事。一瓶可乐,在商店里卖5美分,这是它的价格。但是,在炎热的夏天,对于一个口干舌燥的人来说,这瓶可乐的价值,可能远不止5美分。他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找到那些价格低于价值的东西,然后买下来?

这个想法,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年幼的天空。他开始对数字,对商业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他爸爸书房里所有关于商业和投资的书,都翻了个遍。

其中,一本叫做《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的书,让他彻底着了迷。书里那些千奇百怪的赚钱点子,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甚至在11岁的时候,就买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虽然这次投资,经历了一波三折,最后只赚了5美元,但却让他学到了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训——耐心。

他意识到,投资就像种庄稼,你得有耐心等待它开花结果,不能因为它一时的涨跌,就轻易动摇。

你看,所谓的“股神”,并不是某一天突然顿悟,然后就封神的。他的智慧,他的原则,他的眼光,都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那个在奥马哈街头,挨家挨-户推销口香糖和可乐的小男孩,和他后来那个坐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主席台上,侃侃而谈的“股神”,其实是同一个人。他们心中,都燃烧着同一团火,那就是对商业世界无尽的好奇和热爱。

所以说,别小看你身边那些从小就爱“琢磨事儿”的孩子,说不定,下一个巴菲特,就藏在他们中间呢!

靠着倒卖可乐和送报纸,咱们的小巴菲特,算是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但光有钱,有商业头脑还不够,想在华尔街这个“斗兽场”里活下来,你还得有自己的“独门武功”。而巴菲特的这套“武功秘籍”,就是在一个叫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人那里学来的。

说起这个格雷厄姆,那可是个大神级的人物,被誉为“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写过一本书,叫《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后来直接管这本书叫“投资圣经”,说这本书的好,怎么吹都不过分。

话说当年,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读完本科,一心就想去哈佛商学院深造。结果呢?哈佛的面试官觉得这哥们儿“过于年轻”,就把他给拒了。

这事儿放一般人身上,估计得郁闷好一阵子。但巴菲特是谁啊?他很快就发现,他的偶像,格雷厄姆,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书!这下可把他给乐坏了,立马申请了哥大。

就这样,巴菲特来到了纽约,成了格雷厄姆的“关门弟子”。在哥大的那段日子,巴菲特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格雷厄姆的投资智慧。

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其实说起来也挺简单的,核心就两条。

第一条,叫做“市场先生”。

格雷厄姆把整个股票市场,比喻成一个情绪非常不稳定的“市场先生”。他有时候会极度乐观,给你报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有时候又会极度悲观,哭着喊着要把手里的好东西,以“白菜价”卖给你。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别把他当回事儿!当他疯疯癫癫,报高价的时候,你就把手里的东西卖给他;当他情绪低落,甩卖“便宜货”的时候,你就开开心心地从他手里接过来。

说白了,就是利用市场先生的“情绪病”,来为自己赚钱。你永远不要被市场的情绪所左右,你要做的,是成为市场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这个“市场先生”的比喻,对巴菲特的影响,简直是刻骨铭心的。他后来一辈子都牢记着老师的这个教诲。

所以你看巴菲特投资,他从来不关心今天大盘是涨了还是跌了,不关心什么技术分析,什么内幕消息。他只关心一件事: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多少?现在的市场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

第二条,叫做“安全边际”。

这是格雷厄姆理念里的重中之重。什么叫“安全边际”?说白了,就是你买入的价格,要远远低于你估算的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

举个例子,你经过专业的分析,觉得一家公司,它每股的内在价值,应该是10块钱。那你会花多少钱去买呢?格雷厄姆的建议是,至少要打个对折,也就是5块钱,甚至更低。这中间的5块钱差价,就是你的“安全边际”。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你的分析可能会出错,公司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整个经济环境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而这个“安全边际”,就像是给你上了一道保险。即使你判断失误,或者情况变得更糟,因为你买的足够便宜,你亏钱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

格雷厄姆经常说:“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条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而“安全边际”,就是保证你“不亏钱”的那个最重要的武器。

在哥大的课堂上,巴菲特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去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如何去估算它的内在价值,如何去找到那个足够安全的买入点。

这些知识,就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自由的大门。他感觉自己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整个世界都变得清晰了起来。

毕业之后,巴菲特想留在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哪怕是免费的都行。但格雷厄姆一开始拒绝了他,因为他有个原则,就是不雇佣犹太人以外的人。

这让巴菲特很失望,但他没有放弃。他回到了奥马哈,继续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做投资。几年之后,他的业绩,已经远远超过了华尔街的那些专业人士。

终于,格雷厄姆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为老师工作的几年里,巴菲特亲眼见证了价值投资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但同时,他也发现了格雷厄姆理论的一些局限性。

格雷厄姆更喜欢找那些价格极度便宜的“烟蒂股”,就是那种看起来快要完蛋了,但实际上还能再抽上最后一口的公司。

巴菲特觉得,这种方法虽然能赚钱,但格局还是小了点。他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其花时间在这些“烂公司”身上,为什么不去找那些真正伟大的,能够长期持续成长的“超级明星”公司呢?

这个想法,为他后来的投资风格的转变,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格雷厄姆为巴菲特搭建了价值投资的底层框架,而巴菲特自己,则在这个框架之上,盖起了一座更加宏伟的,属于他自己的“财富大厦”。

从格雷厄姆那里“学成归来”之后,巴菲特回到了老家奥马哈,开始单干。他成立了“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也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身。一开始,他严格遵守着老师的教诲,满世界地找那些被低估的“烟蒂股”。

那时候的他,就像一个在垃圾堆里寻宝的拾荒者,翻遍了各种财务报表,就为了找到那些股价已经跌到净资产以下,甚至比公司账上的现金还要少的“便宜货”。

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在那个年代,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巴菲特靠着“捡烟蒂”,确实赚了不少钱,他的合伙人也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时间长了,巴菲特渐渐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发现,“捡烟蒂”虽然能赚钱,但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第一,太累了。你得不停地去找新的“烟蒂”,因为这些公司,大部分底子都很差,你只是利用市场犯错的机会,赚一笔快钱。等它的价格回归正常,你就得赶紧卖掉,然后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这就像打游击战,永无宁日。

第二,格局太小。这些“烟蒂股”,就像一颗快要熄灭的烟头,你顶多也就能再嘬上最后一口,然后就得扔掉。它不可能给你带来持续的,爆炸性的增长。你买入一百家这样的公司,可能也比不上你买入一家像可口可乐这样,能够持续成长几十年的伟大公司。

就在巴菲特感到迷茫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这个人,就是他后来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

芒格跟巴菲特是老乡,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但他跟巴菲特的思路,有点不太一样。

芒格就经常跟巴菲特叨叨:“沃伦,你别老盯着那些垃圾公司了。用一个合理的价格,去买一家优秀的公司,要比用一个便宜的价格,去买一家平庸的公司,好得多。”

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再次击中了巴菲特。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太过于关注“价格”了,而忽略了“质量”的重要性。

一家公司的“质量”,也就是它的商业模式、它的护城河、它的管理层,这些东西,远比一个冷冰冰的股价,要重要得多。

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喜诗糖果(See's Candies)的收购案。

1972年,喜诗糖果这家公司要出售。巴菲特和芒格都去考察了。这家公司,有非常好的品牌,在加州家喻户晓,顾客忠诚度极高。

每年情人节、圣诞节,店门口都排长队。最重要的是,它有“定价权”。什么意思呢?就是它涨价,顾客也照样买单,根本不影响销量。

这在巴菲特看来,就是一家完美的“梦幻企业”。但问题是,对方的报价,要比公司的账面资产,高出了一大截。如果按照格雷厄姆“捡烟蒂”的标准,这笔买卖是绝对不能做的,因为它没有“安全边际”。

巴菲特当时很犹豫。但芒格在一旁,不停地给他“洗脑”:“沃伦,别犹豫了!这种公司,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是为它的品牌,为它的定价权,为它未来的成长付钱,而不是为它现在账上有多少东西付钱!”

最终,巴菲特听从了芒格的建议,花2500万美元,买下了喜诗糖果。这在当时,是他做过的最大的一笔投资。

结果怎么样呢?这笔投资,成了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喜诗糖果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为伯克希尔贡献了超过20亿美元的利润!

最重要的是,它让巴菲特彻底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投资的本质,不是去“捡便宜货”,而是去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一部分,分享它未来成长的果实。

从此以后,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他不再是一个“捡烟蒂”的投机者,而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企业主”。他的投资组合里,开始出现了像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这样,拥有强大品牌和宽阔“护城河”的伟大公司。

他把自己比作一个“农场主”。他说:“我买的不是股票,我买的是‘农场’。我买下这个农场,不是希望它下个星期就能涨价,我是希望它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我产出庄稼。”

这种从“关注价格”到“关注价值”,从“短期套利”到“长期持有”的转变,是巴菲特能够成为“股神”的关键一步。他终于摆脱了格雷厄姆的影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往财富之巅的“康庄大道”。

可以说,没有芒格,就没有今天的巴菲特。正是这位“幕后军师”,帮助巴菲特捅破了那层最后的窗户纸,让他的投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聊完了巴菲特投资理念的进化,咱们就得来聊聊他那个如雷贯耳的“财富航母”——伯克希尔·哈撒韦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伯克希尔·哈撒韦,不就是巴菲特用来投资的公司吗?其实,这故事的开头,还挺戏剧性的。

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开始,跟投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它是一家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厂,而且是一家快要倒闭的纺织厂。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纺织业,已经是个日薄西山的“夕阳产业”了。大量的工厂都在倒闭。巴菲特盯上这家公司,一开始,还是抱着“捡烟蒂”的心态。

他算了一笔账,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到了净资产以下。他觉得,就算公司破产清算,也能赚一笔。

于是,他就开始慢慢地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买着买着,他就成了这家公司的大股东。当时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把巴菲特这个“门口的野蛮人”请走,就提出要回购他手里的股票。双方谈好了一个价格,是每股11.5美元。

但到了最后关头,管理层却耍了个心眼,给出的正式报价,变成了11.375美元。你没看错,就为了这八分之一美元的差价!

这下可把巴菲特给惹毛了!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心想:“你跟我玩这个?行!我不卖了!我不但-不卖,我还要把你们整个公司都买下来!”

一气之下,巴菲特开始疯狂地增持伯克希尔的股票,最后成功地控制了这家公司。但接手之后,他就傻眼了。这个纺织厂,就是个烂摊子,一个无底洞。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扭转纺织业务的颓势。

这笔因为“赌气”而做出的投资,成了巴菲特后来亲口承认的,一生中“最愚蠢的投资”之一。

但是,咱们的“股神”,之所以是“股神”,就是因为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既然纺织业务不赚钱,那怎么办呢?

巴菲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玩了!他开始逐步地关停纺织业务,然后,把从纺织厂里“解放”出来的现金流,拿去做别的事情。

做什么呢?买保险公司!

这个决策,简直是神来之笔,也是伯克希尔能够成为今天这个万亿帝国的关键一步。为什么是保险公司?因为保险这个生意,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浮存金”。

什么叫“浮存金”?你想想看,我们买保险,是不是都得先把保费交给保险公司?然后,等我们真的出了事,保险公司才会把理赔款给我们。

那么,从我们交保费,到保险公司理赔,这中间,会有一段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保险公司手里,就会沉淀下来一大笔钱。

这笔钱,虽然名义上是属于投保人的,但在理赔之前,保险公司可以拿去投资。这笔可以用来投资的钱,就叫做“浮存金”。

最美妙的是什么?这笔钱,几乎是“免费”的!如果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做得好,收到的保费,比付出去的理peikuan还要多,那这笔“浮存金”的成本,甚至是负的!

也就是说,别人不仅白白借钱给你用,还得倒贴你利息!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生意吗?

巴菲特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他开始大举收购保险公司,比如国民赔偿公司、GEICO等等。通过这些保险公司,伯克希尔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成本极低的“浮存金”。

然后,巴菲特就用这些“浮存金”,去投资那些他看好的伟大公司,比如可口可乐、美国运通、苹果等等。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保险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弹药”(浮存金)。

巴菲特用这些“弹药”,去收购和投资更多优质的“印钞机”(伟大的公司)。

这些“印鈔机”赚来的利润,又可以用来支持保险业务的扩张,从而获得更多的“浮存金”。

这个模式,就像一个能自我循环,并且不断变大的“永动机”。伯克希尔·哈撒韦,就这样,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集保险、铁路、能源、制造、零售、科技于一身的,庞大的商业帝国。

它的股价,也从巴菲特接手时的几美元,一路涨到了今天的几十万美元一股,成了全世界最贵的股票。

回过头来看,当初那个因为“赌气”而犯下的错误,反而阴差阳错地,成就了巴菲特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但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展现出了一个伟大企业家和投资家,最重要的品质:知错能改,并且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看似失败的局面,彻底盘活。

他没有陷在纺织厂那个烂摊子里,而是果断地跳了出来,找到了一个能够让他的投资天才,得到无限施展的,全新的舞台。

这个舞台,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而这出大戏的导演,只有一个,那就是沃伦·巴菲特。

咱们聊了这么多巴菲特怎么赚钱的故事,你可能会觉得,这哥们儿是不是有什么超能力,能预测未来啊?

其实,巴菲特自己早就说了:“我没什么超能力,我只是在一个我能看懂的,很小的圈子里玩而已。”

这个“小圈子”,就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护城河”和“能力圈”。这两个词,可以说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精髓,也是他能够穿越牛熊,几十年屹立不倒的“秘密武器”。

咱们先说“护城河”(Moat)。这个词,最早是巴菲特提出来的。他把一家公司,比作一座城堡。而“护城河”,就是保护这座城堡,不被竞争对手攻破的,那些无形的东西。

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才是一家公司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根本保证。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才算有“护城河”呢?巴菲特总结了大概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无形的资产,比如品牌。你想想可口可乐。它的配方,可能没那么神秘。

但“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在全世界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来的那种信任感和情感连接,是任何其他公司,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这就是它的“护城河”。当你想喝一瓶快乐水的时候,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大概率就是它。

第二种,是转换成本。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用惯了一家的产品或服务,想换成另一家的,会非常麻烦,成本很高。比如说,你们公司一直用的都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

突然有一天,老板说,咱们为了省钱,都换成Linux系统吧!你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你所有的工作习惯,所有的文件格式,都得改。这个“麻烦”,就是微软的“护城河”。

第三种,是网络效应。这个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明显。一个平台的用户越多,它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就越大,它的价值也就越高。

比如说微信。你为什么用微信?不是因为它功能有多牛,而是因为你的亲戚、朋友、同事,都在用微信。你不用,就没法跟他们联系。这个巨大的社交网络,就是腾讯的“护城河”。

第四种,是成本优势。就是说,你生产和提供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成本比所有竞争对手都低。比如说,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

它靠着巨大的采购量,可以从供应商那里拿到最低的价格。所以,它卖的东西,总是比别人便宜。这个“低价”,就是它的“护城河”。

巴菲特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这种拥有宽阔“护城河”的“城堡”。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抵御住时间的侵蚀和竞争的冲击,像一台印钞机一样,源源不断地创造利润。

说完了“护城河”,咱们再来说说“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这个概念,就更简单,也更重要了。

巴菲特的意思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知识,都有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你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谁是好的经营者,谁在吹牛。而在这个圈子之外的领域,你就是个门外汉。

巴菲特给所有人的建议就是:待在你的能力圈里!只投资那些你能够完全理解的生意。

这听起来,好像挺容易的。但实际上,这是投资中最难的一件事。因为人性是贪婪的。当别人都在某个领域赚大钱的时候,你很难抵挡住诱惑,也想进去分一杯羹。

想想看,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那时候,随便一家公司,只要名字后面加个“.com”,股价就能上天。所有人都疯了。但巴菲特呢?他一股都没买。为什么?不是因为他觉得互联网不好,而是因为他坦白地承认:“我看不懂。”

他不知道这些公司是怎么赚钱的,不知道它们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即使他因为不投资科技股,在当时被很多人嘲笑为“老古董”,他也毫不在乎。他宁愿错过这些他看不懂的机会,也绝不拿自己的钱,去冒他无法估量的风险。

结果呢?泡沫破裂后,无数人倾家荡产,而巴菲特,毫发无伤。

还有很多人说,巴菲特错过了谷歌,错过了亚马逊。是的,他确实错过了。但他自己也说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投资,不是一个要求你把所有好球都打中的游戏。你只需要抓住那么几次,你真正看得懂,并且有十足把握的机会,就足够了。

他经常用一个棒球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投资,就像打棒球。但最关键的区别是,在投资里,没有‘三振出局’。

你可以站在那里,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坏球’(你看不懂的机会)飞过去,而你什么都不用做。只有当那个你最喜欢,最有把握的‘好球’,飞到你最舒服的打击区域时,你再全力挥杆。”

这就是巴菲特的智慧。他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局限性,并且有钢铁般的纪律,去坚守自己的原则。

“护城河”和“能力圈”,这两个概念,就像一面人性的“照妖镜”。它照出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好坏,更是一个投资者,是否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恐惧。

巴菲特的成功,与其说是他眼光有多毒辣,不如说是他对自己的人性,有着多么深刻的洞察和控制。他知道,在投资这个游戏里,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聊到这儿,咱们基本上已经把巴菲特如何“炼成”股神的过程给扒得差不多了。从奥马哈的小屁孩,到华尔街的传奇,他用一生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滚雪球”。

但如果,你觉得巴菲特留给这个世界的,仅仅是那几千亿美元的财富,那你就太小看这个老头了。

在我看来,巴菲特更像一个哲学家,一个生活导师。他传递给我们的,那些关于投资、关于商业、关于人生的智慧,可能比他的钱,要珍贵一万倍。

首先,是他的生活方式。你敢相信吗?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至今,还住在他1958年,花了3万多美元买的那栋老房子里。

他没有私人小岛,没有豪华游艇。每天早上,他会自己开车去上班,路上顺便去麦当劳,买个不超过3.17美元的早餐。

他最喜欢的饮料,是樱桃味的可口可乐,一天要喝五罐。他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打桥牌和弹尤克里里。

这种极简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有人问他,你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呢?

巴菲特回答说:“我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我拥有我想要的一切。更多的财富,并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广告和信息轰炸,觉得要买更贵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才能获得幸福。

但巴菲特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堆砌。

其次,是他的人生态度。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内部记分卡”和“外部记分卡”理论。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是靠“外部记分卡”活着的。他们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开什么车,穿什么牌子,别人的评价,决定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另一种人,是靠“内部记分卡”活着的。他们有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他们做一件事,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件事是对的,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巴菲特说:“如果你能够做到,当你认为自己做得很成功的时候,全世界都告诉你,你是个失败者,但你依然能够坚持下去。那么,你就拥有了‘内部记分卡’。”

回想一下,当他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坚持不买科技股,被所有人嘲笑的时候,他靠的是什么?就是这张“内部记分卡”。

他不在乎外界的噪音,他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强大的自信和独立的人格,才是他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对财富的看法和传承。

巴菲特早就公开承诺,他会把自己99%以上的财富,都捐给慈善事业。他没有选择把钱留给自己的子女,去建立一个所谓的“家族王朝”。

他说:“我想给我的孩子们,留下足够多的钱,让他们可以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但不能给他们留下太多的钱,让他们可以什么都不用做。”

他还发起了著名的“捐赠誓言”(The Giving Pledge),号召全世界的亿万富翁,都来承诺,在生前或死后,将自己一半以上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佬,都加入了这个行列。

巴菲特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财富观。他让人们看到,财富的最终归宿,不是继承,而是回馈。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付出了多少。

每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都会在奥马哈举行。成千上万的投资者,从世界各地,涌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就为了能亲眼见一见巴菲特和芒格,听一听他们的教诲。这个大会,也被称为“资本家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人们去那里,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如何投资了。他们更像是去“朝圣”。他们想看的,是这位“奥马哈的神谕”,是如何用他一生的智慧,去诠释财富、人生和幸福的真谛。

巴菲特的故事,还在继续。但他的传奇,早已写就。他不仅仅是一个“股神”,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

他告诉我们,即使生在一个最喧嚣、最浮躁的资本世界里,你依然可以选择,做一个简单、诚实、有原则的人。

而这,可能才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好了,兄弟们,关于巴菲特的故事,咱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从一个在奥马哈卖可乐的小屁孩,到执掌万亿财富帝国的“股神”,巴菲特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但又都带着他自己深深的烙印。

他的故事,其实没有那么多神乎其神的“秘籍”。他成功的核心,说白了,就是一些我们从小就懂的,最朴素的道理:诚实、正直、耐心、专注,以及最重要的——做自己看得懂的事。

只不过,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能把这些简单的道理,坚持一辈子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巴菲特,就是那个把“简单”这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他让我们明白,投资,并不一定非要追逐那些最热门的风口,不一定非要去玩那些心跳加速的游戏。

你完全可以像经营一家农场一样,慢慢地,耐心地,去耕耘你的财富。找到那些真正好的“田地”(伟大的公司),在一个合理的价格播下种子,然后,把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

希望今天这期视频,能让你对巴菲特,对投资,甚至对人生,有一些新的思考。如果你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订阅、加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

最后,我想用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来作为今天的结尾:“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长坡”,滚出属于自己的那个“大雪球”。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