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6%森林覆盖率背后,书写二十年“两山”转化答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20:55 2

摘要:清晨的万绿湖,薄雾如纱缠绕在青翠的山峦间,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水质清澈得能看见水下十米处的水草。这片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河源递给世界的一张生态名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河源的主要河流湖泊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或Ⅱ类标准,73.26

清晨的万绿湖,薄雾如纱缠绕在青翠的山峦间,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水质清澈得能看见水下十米处的水草。这片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河源递给世界的一张生态名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河源的主要河流湖泊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或Ⅱ类标准,73.26%的森林覆盖率让这座城市成为广东“最绿”的地方之一。

河源万绿湖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河源始终坚守生态发展区定位,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在“扩绿、兴绿、护绿”的实践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更以政策创新激活生态动能,以碳汇交易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将连绵的绿水青山逐步转化为富民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具有河源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近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2024年广东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考核结果的通报。在此次考核中,河源凭借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表现在Ⅰ类地区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等次。这也展现了当地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卓有成效。

护绿:制度创新筑牢生态屏障

“这片林子以前有乱砍滥伐的情况,现在有了林长定期巡林,还有护林员天天看守,树长得一年比一年密了。”在河源市源城区的市属国有桂山林场,护林员陈传兴指着身后郁郁葱葱的生态公益林说。他脚下的这片林地,属于河源1026.2万亩生态公益林的一部分,这份数据在全省排名第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网”。

1026.2万亩生态公益林织密绿色网

生态保护,制度先行。河源将林长制作为守护绿水青山的“总开关”,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林长体系,4612名林长、2048名监管员、3817名护林员组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森林资源保护网。“我们创新推出‘四单两函’机制,给每个林长列出资源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发现问题就发交办单、提醒函,形成从发现到解决的闭环。”河源市林长办工作人员介绍,仅2024年,四级林长就巡林3.2万余次,市级林长解决涉林问题18个。

在河源,保护森林已不是林业部门的“单兵作战”。河源市检察院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示范基地,将79.6万元涉林案件赔偿金专款用于补植复绿,2.3万余棵新苗在曾经受损的林地扎根;全市438名“森林义警”常年穿梭在林区,开展联防巡护上万次,破解了林区警力不足的难题;“森林法官”工作室覆盖所有市属林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黄牛石保护区的首场巡回审判敲响广东涉林审判“第一槌”,用司法震慑守护绿色家底。

“以前觉得保护森林是政府的事,现在我们也能出份力。”李常青是一名“民间林长”,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家人以及志愿者们一起巡山、宣传护林知识。河源已招募市级民间林长38名、县区级87名,他们与党政林长并肩作战,让护林从“政府主导”变成了“全民参与”。

智慧化手段让护绿更精准。河源升级打造的智慧林长平台,将森林防火监控、护林员巡护轨迹等数据实时接入;无人机定期航拍绿色通道,让每一段公路沿线的绿化情况都清晰可见。从“人盯人”到“数治林”,河源用科技为生态保护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扩绿:全民共建让大地更绿更美

让绿色覆盖每一寸土地,是河源践行“两山”理念的基础。2024年,河源完成林分优化33.45万亩、新造林抚育22.94万亩,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在县镇村“四旁”“五边”种下193.89万株苗木。

河源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这份“绿色成绩单”的背后,是科学规划与全域覆盖的深度结合。河源聚焦“两江(东江、新丰江)两库(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一区(灯塔盆地农高区)一带(主要交通沿线)”生态敏感区,将扩绿与水源保护、生态安全紧密绑定。在新丰江水库周边,实施“针叶改阔叶”林分优化,选用荷木、红锥等乡土树种,既提升固碳能力,又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广龙高速、汕湛高速等323.64公里交通干线两侧,采用“上层松杉+中层紫荆+下层杜鹃”的立体种植模式,打造“四季有花、一路有景”的绿色长廊,其中G238国道连平段已成为自驾游客打卡的“网红路”。

全民参与的热情,更让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参加义务植树,4.2万名党政机关党员以“一个支部一片林”的模式在乡村驻点种树;7万余名农村党员带头开展乡村绿化“五带头”,带动140多万村民参与植绿;香港河源社团总会启动“同饮一江水共建绿美林”活动,罗佑文个人捐资3500万元建设七木寨郊野公园。

“我在万绿湖认种了一棵松树,手机上就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还能凭认种证书享受民宿折扣。”来自深圳的游客王女士通过“我在万绿湖有棵树”小程序参与认种,这样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已吸引7000余人参与,认捐金额近16万元,带动民宿消费60余万元。河源还打造了9个义务植树基地,让植树造林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成为全民可及的公益行动。

从城市到乡村,绿色正成为河源最动人的底色。2024年,全市新增城镇绿化面积93.47公顷,建设绿化景观路933条、村庄公共休闲绿地998处、美丽庭院6万余个;19.5公里万里碧道串联起“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成为河源的真实写照。

兴绿:碳汇交易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2023年11月22日,河源市龙川县在四都镇新四村古榕树下举行龙川县林业碳普惠现场交易仪式,首批林业碳汇“交易”量达67.3238万吨,为54个村带来1000.82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开创了生态价值转化经济价值的突破,对后续推动全市申报碳普惠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在龙川,像这样通过碳汇交易实现“卖空气赚钱”的村庄已有54个。2024年,龙川县率先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四级联动、国企参与、交易分配、监督管理”新机制,构建“政府+国企+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模式,首批67万吨林业碳汇成功交易,为村集体带来超1000万元收益。

在连平,国家储备林项目与碳汇林建设同步推进,30万亩林地中,既有供采伐的工业原料林,也有专门用于固碳的生态林,实现“砍树有收益,留树也有收益”。

在东源,锡场镇5个村的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4.3474万吨省级碳普惠减排量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台上完成竞价交易,为每个村带来10万-50万元经济收入。

油茶基地

油茶产业的崛起,是河源将“绿叶子”变成“钱袋子”的另一张王牌。作为全省唯一的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河源以“3+3”格局(东源、和平、龙川3个重点县辐射周边3县)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种植面积超98万亩,年产值超30亿元,均占全省三成以上。“龙川山茶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源市油茶团体标准》的出台,让河源油茶从“好产品”变成了“好品牌”。

油茶果

在龙川县田心镇,油茶种植户杨桂全算过一笔账:“1亩油茶林,以前亩产茶油果约150公斤,通过低改技术提升到250公斤,果子更加结实饱满,出油率也高了。”像杨桂全这样的油茶种植户还有不少,政府提供补贴让农户对油茶林开展低改技术,增加了产量和收入,油茶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河源还蹚出了“森林+”的富民新路。野趣沟、万绿谷等景区打造森林旅游品牌,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和平县上陵“翠山竹海”森林公园等项目,让竹林既产“竹材”又产“风景”;“森林文化周”“森林旅游文化节”等活动,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带动了餐饮、民宿等消费。2024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5.24亿元,同比增长8.06%。

政策赋能:制度创新激活生态发展动能

河源在全省率先出台的《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十六条政策措施》,从林业改革、造林绿化、产业发展、保障力度4大方面给出具体支持,让企业和农户吃下“定心丸”。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河源创新推出“一月一主题”机制,将全年划分为“地块落实月、造林备耕月、技术培训月”等12个主题,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集中破解“地块找不准、苗木供不上、技术跟不上”等难题。

国家政策的加持,更让河源绿美建设如虎添翼。作为全省唯一同时获得中央财政油茶发展奖补和增发国债生物防火林带项目的地市,河源拿到了“4+1.04”亿元中央资金支持。

更长远的布局正在展开。河源还出台《河源市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创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积极为全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河源经验。

二十年答卷 新起点再出发

20年“两山”路,河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森林覆盖率达到73.26%,森林蓄积量增长到7491万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林业产业总产值较2004年增长多倍,油茶、碳汇、森旅等绿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这份答卷的背后,是河源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践行——护绿是基础,让绿水青山得以存续;扩绿是路径,让生态基底更加坚实;兴绿是目标,让生态价值充分释放;而政策创新,则是打通“两山”转化的关键一环。从林长制的制度创新到全民参与的社会共治,从碳汇交易的价值变现到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河源正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绿色是河源最动人的底色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河源已启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更多“两山”转化的新路径。这座被绿色浸润的城市,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粤港澳大湾区守护好“大水缸”“后花园”,也为全国生态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源经验”。

文 | 记者 吴奕镇 通讯员 陈殷 叶霏

图|河源市林业局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