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交付暴增超去年全年,禾赛如何交出这份超预期财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9:45 2

摘要:一方面,数据本身足够震撼:营收7.1亿元,同比劲增53.9%;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352095台,同比暴增306.9%;禾赛还同时实现了4410万元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7210万元的净亏损形成强烈反差,远超 GAAP 层面盈利转正目标。

2025年8月15日,禾赛科技(纳斯达克:HSAI)公布Q2财报,这份成绩单大超市场预期。

一方面,数据本身足够震撼:营收7.1亿元,同比劲增53.9%;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352095台,同比暴增306.9%;禾赛还同时实现了4410万元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7210万元的净亏损形成强烈反差,远超 GAAP 层面盈利转正目标。

另一方面,这份财报披露的激光雷达交付量暴涨,折射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产业的长期图景。它让大众看见,作为AI时代的感知基石,激光雷达的产业潜力远未见顶。

作为赛道的领头羊,禾赛科技正在凭借其在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机器人两大领域的“双线作战”,持续拓宽整个产业的想象空间。

产业标配+全球定点 ADAS业务压实增长底盘

从数十万元豪华车型上彰显科技感的高配产品,到今天大众消费市场的安全标配,激光雷达普及度与日俱增。而禾赛Q2财报中惊人的交付量增长,正对应着整个市场结构的深刻变革。

第二季度,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352095台,同比增长306.9%。其中,ADAS 产品交付量为303564台,同比增长275.8%。今年上半年,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547913台,同比增长276.2%,超越2024全年。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已达100.2万颗,同比增长71%。在主激光雷达中,禾赛位居上半年装机排行榜第一。

截至6月底,激光雷达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渗透率已达到17%,连续三个月稳定在16%以上。

激光雷达跨过了应用鸿沟。禾赛的增长,正是抓住了这股最强劲的时代之“势”。而这股“势”最显著的特征,是激光雷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更广阔、更下沉的市场渗透。

据机构统计,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激光雷达车型销量正快速上扬。其中,10万-15万元的细分市场在6月实现了环比翻番。比如零跑B10将激光雷达版车型的价格下探至11.98万元,一小时预售订单即破1.5万辆,其中激光雷达版车型订单占比超过70%。

销量是无言的雄辩。对消费者来说,激光雷达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驱动购买决策的核心要素之一。

并且,在市场自发选择之外,激光雷达浪潮还在变得更加澎湃。

今年6月,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了关于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意见的通知——由工信部提出,一众专业机构牵头的L2级辅助驾驶的强制性国标要来了。

该文件提到七大关键技术要求,其中的“系统探测能力”和“系统边界及响应”两项规定,都要求带有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具备更强的感知探测能力。而在夜间场景、障碍物识别等方面,激光雷达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无论是小米SU7上市即引爆市场的现象级成功,还是零跑稳居新势力销量榜首,当下的爆款车型越来越青睐激光雷达。而更加严格的新国标,则会进一步放大激光雷达的价值,让这项技术变得更加刚需。禾赛的业绩,正是建立在这样坚实而广阔的市场基础之上。

在国内市场,禾赛通过深度绑定头部客户,构建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禾赛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总结,“HESAI INSIDE”已不仅仅是一个零部件供应的标签,而是智能汽车高阶感知与安全的标志。

Q2财报披露,禾赛与国内某科技生态巨头旗下的高性能豪华SUV达成合作,该车在发布后一小时便斩获28.9万辆订单,其全系标配的正是禾赛激光雷达。且双方已达成2026年多款车型的平台级合作,这意味着禾赛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头部客户全系车型中的标配地位。

根据公开市场信息,这一车企显然是小米,车型正是小米YU7。而后续“平台级合作”的模式,其实比单个车型的定点更有价值。它代表了客户对禾赛技术路线、产品迭代能力、成本控制和大规模量产交付能力的全面信任。

截至目前,禾赛已与24家国内外车厂达成量产定点合作,本季度及近期,再次斩获9家头部车企的20款车型定点,客户名单囊括了吉利、长城、长安等行业巨头,令禾赛为未来两年的表现打好了基础。

而在国际市场,禾赛还刚刚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8月15日,禾赛官宣斩获丰田汽车旗下合资品牌的激光雷达量产定点。拿下定点的ATX型号,也是众多客户规划的2025—2026年量产车型标配。

众所周知,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对供应链的选择以保守、严苛著称,其验证周期之长、质量要求之高,是全球汽车工业的最高标准之一。拿下丰田的订单,不仅仅是商业上更进一步,也可以视为从技术研发、芯片化设计,到车规级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体系的全方位顶级背书。

此前,禾赛与一家欧洲顶级车企的项目已进入C样阶段,为2026年的规模化量产奠定了基础。如今再下一城,成功“破冰”日系车企,标志着禾赛的全球竞争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第二引擎”轰鸣 机器人业务增长力爆发

如果说ADAS业务是禾赛当下稳固的增长基石,那么机器人业务,则是其点燃未来想象空间的“第二引擎”。禾赛Q2财报中,机器人业务交付量同比743.6%的巨大增幅,宛如引擎轰鸣。

业界曾有一种说法,智能汽车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带有四个轮子的机器人。在感知操控等诸多领域,它们的底层逻辑高度复用,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众多自动驾驶背景的团队投身机器人创业。

不过,汽车与机器人的任务场景,决定了它们对感知能力的需求有明显的不同。对机器人而言,其工作空间往往更复杂、更无序,激光雷达需要帮助机器人“看得全、看得准”,要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实现精准的实时定位、导航和避障。这种不同恰恰是激光雷达发展的切入点。

禾赛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关键点,其专为机器人设计的JT系列等产品,目前已大量出货。JT系列最小探测距离0米,近距离感知无盲区,适应了机器人应用的需求。因此,它发布不到5个月累计交付就突破10万台,创下全球最快量产记录。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禾赛在中国机器人领域3D激光雷达的出货量稳居第一。总体来看,禾赛二季度在机器人领域的产品交付量达到了48531台。

显然,禾赛提前掌握了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的“先发优势”。一个已经在消费市场引发震动的例子,是智能割草机器人。

搭载禾赛JT系列激光雷达的MOVA割草机器人,凭借其近360°无盲区感知和精准的环境识别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案的痛点,在登陆海外市场后一度登顶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亚马逊榜单,截至6月总出货量突破10万大关。

基于规模化应用,禾赛完全有能力在机器人领域复制其在汽车领域的成功范式:以技术提升终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规模的扩大又带来了成本的下降和供应链的优化,未来进一步助推激光雷达搭载率提升。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当下,禾赛就正在将这种成功模式,延伸至更广阔、更前沿的具身智能领域。

近期,禾赛先后与国内首家消费级具身智能公司Vbot维他动力,以及清华系创企星动纪元达成深度合作。

无论是Vbot灵活的智能四足机器狗,还是星动纪元的超拟人服务机器人,它们要执行复杂任务,都离不开激光雷达这双可靠的“眼睛”。机器人赛道还需要很长时间发展,禾赛提前投身一线,能够更好地把握趋势,做出有效应对。

长远来看,从成熟的消费级应用到前沿的具身智能探索。每一个合作,都是一个未来的增长点;每一个场景,都在放大盈利的想象空间。这台“第二引擎”的动力,正变得越来越强劲。

技术领先到业务飞奔 让AI时代的感知基石更稳固

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可能是市场份额,是技术专利,是品牌效应。但归根结底,是其能否深刻地影响行业前进的方向。

禾赛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仅是因为对市场的充分渗透,还有对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引导。

今年4月,由禾赛作为牵头单位及第一起草单位主持编制的《车载激光雷达国家标准GB/T45500-2025》正式发布并实施。它意味着,禾赛的技术路线、性能指标和可靠性测试方法,经过了与产业合作伙伴的共同验证,最终获得了更高层面的认可。

通过将竞争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更高维度的技术、质量和可靠性比拼,禾赛的掌握的硬实力能帮助它取得更大的发展,这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壁垒。

而纵览激光雷达的应用面,无论是结构日益复杂的智能汽车,还是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都是AI时代下特定产业的特殊智能终端。激光雷达是它们感知物理世界的基石,也是技术刚需。应用的深入和泛化,必然造就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更考验激光雷达企业理解市场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禾赛Q2财报的良好表现,正是其“ADAS+机器人”双线驱动战略和卓越运营效率的必然结果。盈利能力在增强,意味着禾赛在探索新市场、研发新技术时,将拥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激光雷达行业强调规模效应,先站稳有利的生态位,“赢家通吃”的规律将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随着客户订单的持续积累和机器人蓝海市场的加速开拓,禾赛无疑已经将雪球推上了又长又厚的雪坡。它锁定了核心基础设施供应商的位置,剩下的,就是让雪球越滚越大。雪球的终点,将是激光雷达产业的真正终局。

来源:美股研究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