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心声——“2025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有感(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20:04 2

摘要:历史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与思想,并未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古籍,与我们相遇。这些泛黄的纸页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亲笔信,等待被阅读、被理解、被传承。参加"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内蒙古行",于我而言,不是

刘璐,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2025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志愿者之一。

蒋云飞

与古书相遇:

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刘璐

历史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与思想,并未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古籍,与我们相遇。这些泛黄的纸页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亲笔信,等待被阅读、被理解、被传承。参加"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内蒙古行",于我而言,不是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一次灵魂的震颤与觉醒。

在社科院图书馆的古籍珍藏室,我第一次触摸到了真实的古籍。那种触感令我永生难忘——纸张的纹理、墨迹的深浅、装订的针脚,无不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岁月。当指尖轻抚过那些因年代久远而略显脆弱的纸页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历代读书人留下的温度。不同于博物馆中隔着玻璃的遥望,这次是真正的"亲密接触"。《四库全书》的边角处,有读者用朱笔写下的小字批注;一部《淮南子》的扉页上,留下了几代收藏者的印章。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古籍不是静态的"物",而是流动的"生命",承载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情感。

技术培训环节彻底颠覆了我对古籍保护的认知。现代科技为古籍保护注入了全新活力——扫描、成像、存档,这些技术手段让古籍内容得以更广泛传播,同时减少对原件的损伤。但更令我感动的是,老师们反复强调"科技是手段,人文是灵魂"的理念。我们学习使用先进设备时,也被教导要读懂古籍背后的思想价值。这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正是当代古籍保护最动人的风景。

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的参观过程中,最震撼我的是古籍所展现的文化交融图景。这里的古籍既有汉文典籍,也有蒙古文、满文文献,甚至还有多种文字对照的珍贵版本。一部蒙文版《红楼梦》让我驻足良久——不同文字并置的页面,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这些古籍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多声部的和鸣。古籍保护也不仅是保存纸张墨迹,更是守护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基因。

十天的服务让我深刻体会到,古籍保护是一项需要耐心与热情的精细工作。数据补录时,一个字段的考证可能需要查阅多次;整理编目中,对一页残损文字的辨识往往需要多次请教老师;但这些“枯燥”的过程,恰恰是古籍保护最真实的样子——它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想象,而是需要脚踏实地付出的文化事业。每一次小心翼翼地翻动书页,每一笔认真记录的数据,都是对文明传承的庄严承诺。

临别前夕,我在图书馆古籍珍藏室看到灯光照在一排排书架上,那些沉睡的典籍仿佛被唤醒,向我诉说它们见证过的历史风云。我突然明白,古籍保护者的使命不仅是保存过去,更是连接未来。我们今日对古籍的每一分呵护,都将影响后人能否继续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次志愿服务给了我一个珍贵的礼物——不仅学会了专业技能,更获得了一种文化自觉。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忽然看清了自己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不仅是古籍的读者,更要做文明的使者,让古老的智慧继续照亮未来的道路。古籍保护,保护的不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古籍如灯,照我前行

——“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内蒙古行”心得

蒋云飞

历史如长河奔涌,冲刷着岁月的痕迹,却留下了文字的印记。古籍,是时光的见证者,是文明的守护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声对话。它们承载着千年的智慧,记录着无数人的思想与情感,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人相遇。此次参加“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内蒙古行”,让我真正走进了古籍的世界,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课堂上,我曾无数次读到关于古籍的记载,知道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但当我真正站在古籍书库,亲手捧起一册泛黄的《蒙古秘史》时,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纸页上的墨迹依然清晰,边角的磨损诉说着它的流转历程,书页间的批注仿佛能让我看到曾经的读者在此驻足沉思。那一刻,古籍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历史存在。

在古籍普查工作中,我学习到了如何辨别不同时期的纸张、装帧方式,如何记录古籍的版本信息。每一册古籍都有其独特的“生命痕迹”,虫蛀、水渍、折痕,甚至前人的批注和藏书印,都是它历经沧桑的证明。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古籍保护不仅仅是修复破损的纸张,更是守护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曾在文学史课程中学习过许多经典文献,但直到这次活动,我才真正理解古籍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许多古籍因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有限,正面临着酸化、脆化、虫蛀等威胁。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文明的碎片"续命,让它们能够继续向后人讲述过去的故事。

在整理编目时,我发现许多古籍的内容尚未被充分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文献,如蒙古文、满文典籍,它们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历史叙事。这让我想到,古籍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抢救这些文献,某些历史细节可能会永远消失。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走向更广阔的实践领域。古籍是文学的源头,是文化的根基,只有真正接触它们,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文化精神。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学会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到古籍的魅力。古籍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成为大众可接触、可理解的文化资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册古籍都是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文明的前行之路。这次内蒙古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学与文化传承的热爱。古籍保护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的共同责任。

未来,我希望能够将古籍保护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让沉睡的文字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古人所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做文明的守护者与传递者,让古籍的光芒永不熄灭。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