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一夜倒闭!同为“铁饭碗”,电力企业还能稳定多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7:00 2

摘要:这家诞生于 1958 年的老牌国企,曾是合肥建筑行业的 "扛旗者"—— 从合肥市建工局到合肥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再到并入世界 500 强海螺集团,它手握 3 项 "鲁班奖"、1 项全国市政金奖等重量级荣誉,投资及开设的分公司超百家,曾经也拥有上万名职工。如

你见过国企倒闭么?

7月31日,合肥建工集团的员工们收到了一条短信:

“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自2025年8月31日起,解除与你签订的劳动合同,工资将结算至2025年8月31日,经济补偿会依法支付。”

这家诞生于 1958 年的老牌国企,曾是合肥建筑行业的 "扛旗者"—— 从合肥市建工局到合肥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再到并入世界 500 强海螺集团,它手握 3 项 "鲁班奖"、1 项全国市政金奖等重量级荣誉,投资及开设的分公司超百家,曾经也拥有上万名职工。如今一夜之间宣布解散,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被视为 "铁饭碗" 的央国企,真的能高枕无忧吗?

在很多人印象里,央国企与 "倒闭" 似乎绝缘,但从法律与现实来看,答案并非绝对。

1、从法律框架看:有限公司就有破产可能

国企改制后,绝大多数以 "有限公司" 形式存在(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这类有限公司需严格遵循《公司法》,而《公司法》明确赋予企业 "破产" 的可能性 —— 只要符合资不抵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等法定条件,理论上均可进入破产程序。

2、从企业层级看:子公司风险高于本级

央国企的 "抗风险能力" 与其层级密切相关。本级企业基本不会倒闭,它们承载着国家战略任务或区域核心职能,是行业稳定的 "压舱石"。但逐级设立的子公司,尤其是层级较低的子公司,倒闭风险明显更高。

以电力行业为例,计划经济时期,电网企业为保就业、补主业,催生了大量 "三产公司"(如电力设备维修、后勤服务等)。但随着 2002 年电力体制改革(国务院 5 号文)推进,这些非核心业务逐渐被剥离,也有三产公司因失去主业支撑而被合并、注销。

3、从行业属性看:充分竞争领域风险更高

行业差异是影响国企生存的关键变量。那些处于充分竞争领域且缺乏核心优势的央国企子公司,倒闭风险相对较高。像合肥建工集团所在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大,一旦行业下行,企业若没有稳固的客户资源、领先的技术或成本优势,就容易陷入困境。而一些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公共事业等领域的央国企,由于其业务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具有天然的行业壁垒和政策支持,倒闭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比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负责全国的电力输送和供应,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稳定性不言而喻。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在电力开发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力央国企就一定稳定了么?有人一定会提出,央国企还有末位淘汰制度。

2024年9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会上明确指出,到2025年,国有企业将全面推行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推进会 (图源中国改革网)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适用对象是管理人员,“末等”不等于“末位”,不能简单划比例,更不能搞“一刀切”,“退出”的类型主要是指退出“原岗位”,“退出”的情形主要是指通过强化考核评价,对认定的考核末等或不胜任的管理人员实行常态化“退出”,退出岗位后,还要加强培训和引导,强化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

对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峡集团这类大型骨干央国企来说,末位淘汰更多是一种激励机制,目的是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运营效率,而不是盲目裁员。

这些大型企业的考核体系相对完善和科学,会综合考虑员工的工作业绩、技能水平、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因素,而且对于被评定为末位的员工,企业往往会先进行培训和岗位调整,给予改进和提升的机会。只要员工认真工作、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就不太可能被淘汰。

通常情况下,央国企倒闭后,正常来说正式职工有三种结果,第一种是经济补偿,通俗来讲就是拿钱走人,一般是n或者是n+1,不过也有给的更多的企业,这也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合肥建工集团就给予了职工经济补偿。第二种就是这家企业破产了之后,员工被安置到了别的公司,如果你在的国企是一家子公司,他运营不善,真的倒闭了,那么你也可能会分配到总公司旗下的其他公司,但具体从事的岗位,可能就没之前那么好了。第三种的话就是员工可能会在同行业寻找新的工作还有些员工可能会选择跨行业就业,但由于缺乏相关行业的技能和经验,难度也不小。

合肥建工集团的退场,也告诉了大家央国企 并没有"永不倒闭" 的滤镜。对求职者而言,选择央国企时,不能仅凭 "国企" 标签决策,更要关注三个维度:行业属性(是否为政策支持的核心领域)、企业层级(本级还是末端子公司)、核心竞争力(技术、资源是否不可替代)。

毕竟,在市场化浪潮中,没有绝对的 "铁饭碗",只有持续适应变化的能力,才是真正的 "护身符"。

来源:珞研电气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