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大哥的织布坊藏在西市后头的巷子里,与其说是坊,不如说是搭着草棚的院子。三架吱呀作响的旧织机占了大半地方,墙角堆着成捆的麻线,像没拆封的快递包裹,就是摸起来剌手得能刮掉层皮。
王大哥的织布坊藏在西市后头的巷子里,与其说是坊,不如说是搭着草棚的院子。三架吱呀作响的旧织机占了大半地方,墙角堆着成捆的麻线,像没拆封的快递包裹,就是摸起来剌手得能刮掉层皮。
"这就是你说的法子?"王大哥叉着腰,看着林越往木盆里撒草木灰,满脸写着"我怕不是被乞丐忽悠了"。他脚边的狗都跟着龇牙,仿佛也在质疑这堆灰能变出啥花样。
林越没工夫理他,正蹲在地上调试"配方"。昨天半夜他溜进废弃院子,翻出堆没人要的破麻布,又在灶台后扒了半筐草木灰——这是他能找到的最低成本的实验材料。现代布料软化剂里有碱,草木灰泡水也含碱,原理上差不离,就是不知道汉朝的麻线买不买账。
"王大哥,您这布糙,问题出在纤维太硬,"林越一边往水里倒灰,一边念叨,"就像没泡开的方便面,干嚼剌嗓子,泡软了才顺口。"
王大哥听得直皱眉,伸手摸了摸林越的额头:"你没烧糊涂吧?布是布,方便面是啥?能织布还是能当饭吃?"
"呃...就是一种...细面做的干粮,开水一泡就软。"林越赶紧打岔,把一块粗麻布扔进灰水里,"您看,这麻线里的胶质让它硬邦邦的,用碱水泡泡,胶质化了,自然就软了。跟您泡酸菜一个理儿,不泡咋入味?"
旁边两个织工大婶捂着嘴笑。穿青布衫的大婶撇撇嘴:"小乞丐懂啥?老辈人织布都是这么织的,哪听说过草木灰能让布变软?我家老头子用这灰除灶台油垢还行,给布泡澡?闻所未闻!"
林越心里翻白眼——这场景太熟悉了,就像他给传统企业做转型方案时,老员工总说"我们一直这么干"。他没反驳,掏出昨天捡的碎瓦片,在地上画了三个圈:"咱做三组对照实验,一组泡一个时辰,一组泡两个时辰,一组不泡,看看哪个最软。输了我给您免费打三个月杂,赢了您管我仨月饭,咋样?"
这正是他以前给化妆品公司做新品测试时用的AB测试法,只不过现在把精华液换成了草木灰水。王大哥抱着胳膊看热闹:"行,反正这几匹布也是卖不出去的残次货,就当给你练手了。不过丑话说前头,要是敢糊弄,我让你跟西头的野狗抢食去!"
接下来的一天,林越活得像个实验室助理。他守着三个木盆,时不时把布捞出来摸摸,嘴里还念叨着"触感评分8分""吸湿测试合格",听得织工们直乐。有次他举着布对着太阳照,差点被飞过来的梭子砸中——青布衫大婶扔梭子的准头,比高中班主任的粉笔头还精准。
中午王大哥扔给他一个胡饼,他啃得满嘴掉渣,眼睛还盯着灰水里的布——这专注劲儿,比当年盯甲方爸爸的方案还认真。有只苍蝇落在布上,他都赶紧赶走:"别污染样本!"吓得苍蝇以为撞见了疯子。
傍晚时分,三匹布并排挂在晒衣绳上,差别肉眼可见。泡了两个时辰的那匹布垂坠感明显,摸起来虽然还比不上现代棉柔巾,至少不剌手了。王大哥伸手一扯,布面居然能拉出个小弧度,惊得他下巴差点掉地上。
"还真有点不一样?"青布衫大婶伸手戳了戳,惊讶地睁大眼睛,"怪了,这灰水泡过的布,摸着跟我家小孙子的尿布似的软和。"
王大哥也凑过去,反复摩挲着布料,突然"啪"地拍了下大腿:"嘿!还真软和了!你这法子...比我那口子用米汤浆布靠谱多了!"他转身就往灶房跑,"等着,我给你煮锅粟米粥,管够!"
林越心里松了口气——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测试,初步通过。就像他当年给初创公司做的第一个试销款,不用完美,但得证明路子能走通。
可新问题来了:泡过的布虽然软了,颜色却发灰,看着没精神。林越摸着下巴琢磨:现代产品讲究"颜值即正义",古代人怕也不喜欢灰扑扑的东西。他瞥见院子角晒着的茜草,那是染布用的原料,眼睛突然亮了,跟发现新大陆似的。
"王大哥,咱给布染个色试试?"
"染布?那得加钱买染料!"王大哥举着个破碗从灶房出来,碗里的粥还冒着热气,"本来就没多少利,再添成本...我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不用买新的,"林越指着墙角的茜草,"用这剩下的边角料煮水,稍微上点色就行。不求多鲜艳,至少看着精神。这叫产品附加值提升,花小钱办大事,懂不?"
当晚,织布坊的灶台上多了口大铁锅,里面煮着茜草水,咕嘟咕嘟冒着紫红色的泡,跟现代工厂的染色缸似的。林越把软化后的布扔进去,像涮火锅似的时不时翻两下。王大哥蹲在旁边,举着个火把照看着,脸被火光映得通红,倒比平时看着顺眼多了——至少不像刚才那样一脸"你怕不是个骗子"的表情。
第二天一早,一匹带着淡淡绯红的布挂在了晒衣绳上。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柔和的光泽,跟旁边灰扑扑的粗布一比,简直像精装书和盗版书的区别。路过的黄狗都凑过来闻了闻,摇着尾巴像是在点赞。
"这叫啥布啊?"隔壁卖豆腐的张婶探头进来,好奇地问。她手里还拎着个空碗,显然是被锅里的茜草香味吸引来的。
林越还没说话,王大哥已经扯开嗓子喊:"这叫...这叫'软云布'!又软又好看,比普通布强十倍!"他居然还记得林越之前提过的名字,看来是真上心了。
品牌名有了,产品原型也成了,下一步该推向市场了。林越看着那匹布,突然想起自己刚工作时做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把一款滞销的牙膏改了包装,加了个"固齿"标签,销量直接翻番。现在这"软云布",不就是汉朝版的"升级款牙膏"吗?
可王大哥又犯愁了:"定价多少合适?普通布两文钱一尺,这软云布...卖三文?"
林越摇摇头,伸出四根手指头:"不行,得卖四文。"
"四文?!"王大哥眼珠子都快瞪出来,手里的破碗差点掉地上,"你咋不去抢?西市的绸缎才八文一尺!"
"咱这布又软又有色,跟普通布不是一个品类了,"林越耐心解释,"这叫差异化定价,就像那胡人卖的酥胡饼,比普通胡饼贵一文,照样有人买。买布的大婶们宁可贵点,也想穿得舒服好看,这叫...叫'一分钱一分货',懂不?",林越本来想说“这叫价值定价法”来着,但又担心他们听不懂。
王大哥还是犹豫,林越索性出了个主意:"明天先拿半匹去市场试卖,挂个'新布试销'的牌子,要是没人买,咱再降价。这叫市场接受度测试,稳扎稳打。"
当天晚上,林越终于不用回破庙了。王大哥把织布坊角落的草堆收拾出来,给他铺了块软云布当褥子。躺在自己改良的布料上,闻着淡淡的草木灰和茜草香,林越第一次觉得这穿越生活有了点奔头。
他摸着身下的布,想起了那句营销名言:"用户要的不是钻头,是墙上的洞。"放在这儿就是:"百姓要的不是布,是穿得舒服体面。"而他,就是那个帮他们把"洞"钻得更漂亮的人。
窗外的月亮照进院子,给那匹软云布镀上了层银边。林越打了个哈欠,嘴角带着笑——明天,长安西市该见识见识什么叫"产品升级"了。至于能不能成?他现在有了新口头禅:"反正最差也不过是回破庙跟老乞丐抢窝头呗。"
只不过这一次,他心里有底多了。毕竟,连草木灰都能变成宝,这大汉朝的商机,怕是比甲方的需求还多呢。
来源:葵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