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你拿出500美元,通过一个众筹平台投资了一家前景光明的初创公司。项目介绍令人信服,平台看似值得信赖,这家公司很快从数百位像你一样的普通投资者手中筹集到了目标金额。然而,此后便是一片死寂。没有更新,没有财务报告,甚至连一句感谢都没有。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想象一下:你拿出500美元,通过一个众筹平台投资了一家前景光明的初创公司。项目介绍令人信服,平台看似值得信赖,这家公司很快从数百位像你一样的普通投资者手中筹集到了目标金额。然而,此后便是一片死寂。没有更新,没有财务报告,甚至连一句感谢都没有。
你被“幽灵化”了——不是被一个朋友,而是被你倾注心血支持的公司。
这并非个别的不幸案例,而是在全美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尽管这种行为可能已经违反了联邦法律,但几乎没有任何执法行动,更谈不上任何实质性后果。
得益于2012年通过的一项法律,初创公司现在可以通过Wefunder或StartEngine等在线众筹平台,每年向公众筹集高达500万美元的资金。这项法律的初衷,是“民主化”投资,让普通民众而非仅限于富裕阶层,有机会支持有潜力的年轻公司。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在于:通过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公司,必须每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报告并公开发布。这份报告旨在展示公司是否取得进展以及如何使用投资者的资金,是整个众筹体系问责制的基石。
作为一名商业法教授,我曾撰写过关于投资众筹的专著。在最近的研究中,我发现大多数众筹公司都公然无视这一规定。它们在筹集资金后便销声匿迹,让投资者对公司的状况一无所知。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怀疑这种沉默并非精心策划的欺诈行为。更可能的情况是,创始人从未意识到自己有此项义务,或是在初创企业混乱的运营中忘记了这一要求,甚至直接关门大吉。然而,无论这是无心之失还是故意规避,对投资者的影响都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失去了获取信息和问责的渠道。
这种“幽灵化”行为在上市公司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投资众筹的世界里,监管的缺失使得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保持沉默都变得轻而易举。
当初创企业“幽灵化”时,它们不仅抛弃了投资者,更动摇了整个众筹模式的根基。投资众筹本应是一种支持创新的便捷、透明的方式。但当企业对支持者消失时,这种关系开始更像是捐赠,而非投资。这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违法的。联邦法律明确要求公司至少每年更新一次报告。但迄今为止,执法行动几乎不存在。
一些心怀担忧的州总检察长已敦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执法行动。这在理论上可行,但考虑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有限资源和广泛使命,在实践中并不现实。如果不做出改变,这场众筹实验很可能在不信任的重压下崩溃。
幸运的是,有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我提议,众筹平台在公司提交首份强制性报告之前,暂扣所筹集资金的1%。如果公司遵守规定,这笔资金即可解冻;否则,它将被永久扣留。
这是一个虽小但强大的激励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官僚复杂性的情况下,促使公司采取正确的行动。这与金融领域常见的“托管安排”(escrow arrangement)原则相同。例如在房屋买卖中,部分款项会存入一个中立的托管账户,直到卖方满足约定条件后才释放。在此基础上,将众筹资金的一部分存入托管账户,直到公司提交首份年度报告。如果公司未提交报告,资金便不会释放。
然而,众筹平台不太可能自愿采纳这一规则。它们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任何让某一平台融资难度稍增的规则,都可能导致初创企业转向竞争对手。
然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拥有更新规则的法律权限,且这一变更易于实施——它既不需要新的立法,也无需国会之间的政治博弈,只需一点监管意愿。我甚至已经起草了一份拟议规则,可直接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并发表在我的最新文章《Ghosting the Crowd》中。
众筹投资的核心理念依然强大:为所有人打开创业与投资的大门。但如果这扇门通向的是沉默与承诺的破裂,信任将不可避免地消失。随之消逝的,将是这一充满潜力的金融创新。对规则进行微小的调整,即可恢复信任。若不采取行动,投资者将继续被“幽灵化”,而整个市场最终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幽灵化”他们。
作者:安德鲁·A·施瓦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商业法德穆斯讲席教授。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