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四笔浓墨书写边城“振兴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9:50 2

摘要:易地搬迁:从“石山窝”到“幸福家”的跨越。2015年,全市12.6万贫困人口困居大石山区,“石缝种玉米、靠天盼收成”是生活常态。借力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靖西创新启动“生态移民工程”,以“先业后搬”模式破解“搬迁难、稳得住”难题,让山区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能

近年来,靖西市正以实干为笔,初心为墨,用“易地搬迁、产业升级、粤桂协作、乡村蝶变”四笔浓墨,书写着壮乡边疆温暖边民的“振兴故事”。

易地搬迁:从“石山窝”到“幸福家”的跨越。2015年,全市12.6万贫困人口困居大石山区,“石缝种玉米、靠天盼收成”是生活常态。借力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靖西创新启动“生态移民工程”,以“先业后搬”模式破解“搬迁难、稳得住”难题,让山区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能致富”。康城社区作为靖西最大安置点,接纳了4500余户近2万人。社区内,就业产业园、技能培训中心等12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12家帮扶车间与6家企业提供近3000个岗位,486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昔日“石山窝”里的期盼,如今成了“幸福家”中的日常。

产业升级:从“零散种养”到“集群富民”的跃升。靖西锚定“产业扶贫”核心,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聚焦“三种一养”,以“公司+村集体+基地+群众”模式,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富民”跨越。与广西鑫晟公司合作推广“种养分离”模式,桑蚕产业连片扩张,5个大蚕房示范点成为“致富样板”;联合靖西福喜乐公司建成13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带动246个村集体稳定增收。2024年,靖西桑园面积达13.2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0.1万亩,生猪存栏14.6万头。8704万余元产业以奖代补资金惠及3.82万户农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2%。“村村闻果香、屯屯听猪叫、家家见蚕爬”正是产业兴旺最生动的写照。

粤桂协作:从“单向帮扶”到“双向造血”的联动。靖西与深圳龙岗区的“粤桂协作”,已从“给钱给物”的单向支援,升级为“赋能造血”的双向奔赴,在产业、文旅、人才、就业领域结出丰硕成果。产业协作方面,投入250万元打造渠洋镇花卉苗木产业园,引入东部技术后规模扩大10倍,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40万元;注资650万元推动百香果深加工,延伸出果汁、果脯等高附加值产业链,让“土果子”卖出“金价钱”。文旅融合方面,“邂逅山水靖西”系列推介会走进龙岗,民族服饰秀、快闪路演吸引游客11万人次,创收2360余万元,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人才赋能方面,龙岗教育专家驻点帮扶,推动靖西民族高中与深圳名校开展常态化研学,培训教师超百人;医疗“带土栽培”计划通过师带徒、手术直播等方式,培养技术骨干106名,开展培训近8000人次,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服务。就业联动方面,投入1.12亿元建设龙邦跨境合作产业园,通过标准厂房招商、扶持腰果与冰鲜海产加工企业,构建“前岸后厂”模式,带动48个边境村年均增收2.5万元,提供岗位1.2万个;点对点输送赴粤务工人员8200余人,77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2.68万个,让“家门口就业”与“大湾区务工”同样便捷。

乡村蝶变: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型。靖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边境城市跨越,蹚出了边疆特色振兴路。在生态治理上,全域推进“三清三拆”,完成200公里沿路村屯改造;5个特色村容示范点留住壮乡干栏式建筑、绣球元素等文化基因,实现“一村一景、步步是画”;边境村屯从“泥巴路”变成“景观道”,从“破旧屋”变成“民宿院”,生态美带动旅游火。在乡风治理中,创新“党建+网格”模式,2500余名无职党员认领“文秀先锋岗”,解决群众难题7000余件;依托“一约四会”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农民,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共识。“党领群治、四治融合”的新格局,让乡风文明指数节节攀升。

来源:百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