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手机突然弹出扣款提醒,12岁的小远才承认:“我给游戏买了新皮肤,点了10次充值”;另一边,家长发现孩子用外婆的手机给主播打赏,3天花掉1个月退休金……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隐形账单”,逐渐成为家长们的心头难题。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日益突出,从游戏充值到网购平台,过度消费现象频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监护人在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管理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德略律所主办婚姻家事案件的党红亮律师,为大家详细解读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规定和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控制。
一、识别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几个“坑”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01 冲动消费成常态:
看到“限定皮肤”“会员礼包”就忍不住,10岁孩子可能分不清“50元”和“5000元”的区别,手指一点钱就没了;
02 诱导消费套路多:
游戏弹窗“首充1元得神装”,直播平台“刷礼物、送‘灯牌’才能进粉丝群”,用低门槛勾住孩子,不知不觉花超预算;
03 退款维权有点难:
充值后家长发现时,平台常以“自愿消费”为由拖延退款,尤其非官方渠道充值更难追溯;
04 支付渠道监管不足:
孩子可以随意用指纹或者家长的支付密码在平台付款,部分平台对“未成年人操作”的验证流于形式,甚至支持“免密支付”、“小额快捷支付”,让消费变得“太容易”。
二、平台必须守好以下底线
针对上述问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限制:
01 设置未成年人模式
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以醒目便捷的方式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02 设置消费限额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等服务提供者设置未成年人消费限额。
03 支付环节要双重验证
支付平台应当加强支付环节的审核,尤其是在绑定银行卡或进行大额消费时,增加双重验证环节。
04 加强内容审核和消费提示
网络平台不得通过虚假宣传或诱导性广告诱导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消费。
三、家长能做的防护举措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家长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也应承担重要责任。
01 加强消费观念教育
家长应定期与孩子沟通,了解其消费习惯和心理需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观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02 和孩子“约法三章”
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消费规则,比如规定每日消费最大额度、一周零花钱上限等,并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又能有效避免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03 严格管理支付方式
家长应当妥善保管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支付密码等,将各平台绑定的“免密支付”关了,不要轻易将手机支付权限交给未成年人使用。还可以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孩子常用的 APP,避免孩子用自己的账号偷偷消费。
04 及时关注账户变动
家长可设置“消费提醒”,定期检查手机绑定的支付账户、银行卡交易记录,留意是否有异常消费行为。一旦发现孩子存在非理性消费倾向或遭遇违规扣费,及时联系平台客服,必要时可向消费者协会或监管部门投诉维权。
结语
控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不是“不让花”,而是“教他会花”,而这需要法律、平台、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平台严格落实法律要求,履行社会责任;家长提高警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消费教育和网络行为监管;未成年人自身也要培养理性消费观念,避免因网络消费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才能让孩子在网络世界里既懂消费乐趣,又知理性边界。
——党红亮律师——
·北京德略律师事务所主任
·资深婚姻家事律师团队首席律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
·央视财经频道嘉宾律师
·央视社教法制栏目特邀律师
·央视《法律讲堂(生活版)》专家库律师
·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
来源:律视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