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分享——叶圣陶先生外甥女江亦多与惠师的历史渊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9:25 1

摘要:李玉德,山东阳信人,惠师82级生物专业班,毕业后先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后调入乡镇任党委秘书,后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阳信县作协名誉主席。主要创作成果有长篇小说《谁为你撑腰》,专写惠师的散文《惠师记忆》《惠师记忆(续)》《惠师不了情》《走近黄河口》

编者记

李玉德,山东阳信人,惠师82级生物专业班,毕业后先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后调入乡镇任党委秘书,后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阳信县作协名誉主席。主要创作成果有长篇小说《谁为你撑腰》,专写惠师的散文《惠师记忆》《惠师记忆(续)》《惠师不了情》《走近黄河口》《绿野堂开占物华》等,《又闻老家槐花香》曾获省优秀散文奖,《相约梨乡觅花魂》掀起阳信梨花节热潮。其他散文创作有《狐狸知何去》《大雁自兹去》《又闻阳信打鼓声》《甜水井》《枣树祭》《有一种“希望”叫等待》《知味人生》《一羽长歌》。

叶圣陶先生外甥女江亦多与惠师的历史渊源——李玉德

叶圣陶先生外甥女江亦多与惠师的历史渊源

文/李玉德

提到叶圣陶先生,在教育界人们都是耳熟能详的。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提到惠民师范,这所百年老校也是人尽皆知。为鲁北教育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曾支撑起了山东中小学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提到叶圣陶先生与惠民师范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

如果想了解这段历史,还得从为惠师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江亦多老师说起。

江亦多老师是叶圣陶先生的外甥女,1958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经叶圣陶先生推荐,分配到山东省惠民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师范教师。刚刚担任惠师教师的江亦多老师既感到欣喜又感觉到了压力。因为,这是大学毕业后自己工作的第一站,工作中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教师,如何做好师范教育,这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工作一段时间后,她抱着迷茫和向往的双重概念,给中国著名教育家的舅舅叶圣陶先生去了一封信,一是述说刚刚担任师范教师的感想;二是请教如何开展和做好师范教育;三是诉说工作的压力和心中的迷茫。

叶圣陶先生接到外甥女的信后,既感欣慰又感担忧。欣慰的是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传承不但后继有人,尤其是在师范教育中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家人中得到了延伸。担忧的是,江亦多刚走出校门就去担任师范教师,能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能不能做好师范教育;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教师,他时刻挂在心上。叶圣陶先生既对江亦多充满了热切的希望,又担心她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当然,既然外甥女江亦多是自己推荐分配到惠民师范工作。叶圣陶先生对惠师这所学校是非常了解和有较多关注的。大名鼎鼎的关锋是惠民师范的第一任校长,徐向前前妻王晴是惠民师范的第一任教导主任。叶圣陶先生之所以将江亦多推荐给这所学校,就是因为这是一所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的学校。让江亦多在这么一所名校锤炼和工作肯定会大有作为。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初衷。叶圣陶先生接到江亦多的信件后,考虑到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根据自己成熟的教育思想,于当年9月9日给江亦多复函。对江亦多的迷茫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指导。

亦多惠鉴:

你是教育系的毕业生,教育理论当然学了不少,但是在教学和班级工作的实践上,你是个新手,你还没有真知。

所以我要提醒你,不要有架子,要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多动脑筋钻研教学和了解学生。不断努力才能真正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你在大学学的是凯洛夫教育学,那是苏联的教育学,不是中国的教育学。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根据我们中国的实际,山东的实际,你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适当地运用,才能有所得益。

针对你的习性,你所处的环境,你从事的职业,我想送你一句话:心思与行动要求其活泼。

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望常来信。祝不断进步。

叶圣陶先生在信中尤其强调:“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标,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无疑,叶圣陶先生的这段文字是用来鼓励晚辈江亦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人格追求的生动写照。众所周知,先生是出身寒门的一位教书人,从读小学起,他就把求知识和人品修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立志培养一种能够终生受用于社会的习惯。史书上并没有关于他的修养得到哪位高人的熏陶之记载;而他自己就是一位每日都在追求修养目标的高人。

这封信,为后人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打开了一扇窗户。江亦多读了叶圣陶先生的信后,就像一首诗所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她在云里雾里中忽然眼前一亮,惊奇地发现,教师的职业目标,不正是叶圣陶先生在这封信里所提到的吗。

叶圣陶先生的信不但给江亦多的教学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惠民师范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当校长吴少峰了解到这封信后,便将“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标,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的想法”说了出来。融入了惠师教育的教学思想中,而贯彻落实。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语文教育家,被誉为“百年叶老先生”,他的教学主张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给江亦多回信不久,叶圣陶先生顺路特访了惠师。校长吴少峰对叶圣陶先生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便盛情邀请叶圣陶先生在惠师做一次关于教育的专题演讲。对于吴少峰校长的盛情邀请,叶先生欣然应允,在惠师礼堂举行了专场演讲。

叶先生在演讲中专门提到:

为要使学生的存心和表现切合着某种德目,而且切合得纯任自然,毫不勉强,我的办法是:在一件件的事情上,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譬如,当升旗降旗的时候,我自己凝心一志地唱国歌,对国旗行礼,同样使学生也要凝心一志地唱国歌,对国旗行礼;当学校里需要人力的时候,譬如举行大扫除或筹备什么会之类,我自己奋力地参加,同时使学生也要奋力地参加。在诸如此类的事情上,养成学生的好习惯,综合起来,他们便实做了“忠”字。

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希望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事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我希望学生出言必信、待人以诚,我每说一句话,一定算一句话,我对学生同事,一定掬诚相示,毫不掩饰;我劝戒学生不要抽烟卷,我一定不抽烟卷,决不说“你们抽不得,到了我的年纪才不妨抽”的话;我劝戒学生不要破坏秩序,我一定不破坏秩序。

为什么要如此?无非实做两句老话,叫做“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必须“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出愿望来,吐露出话语来,才有真气、才有力量,人家也易于受感动。如果不能“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和吐露的时候,自己先就赧赧然了,哪里还有真气?哪里还有力量?人家看穿了你的矛盾,至多报答你一个会心的微笑罢了,哪里会受你的感动?无论学校里行不行导师制,无论我当不当导师,我都准备如此;因为我的名义是教师,凡负着教师的名义的人,都有帮助学生的责任。

……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惠师教育和发展走向,提高了教育的层次。同时也印在了江亦多的灵魂深处,促使江亦多先生逐渐领悟和提炼出自己独有的教育理念,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师范教师。

据惠师22级文史二班袁振祥回忆,江亦多老师是自己的班主任,江老师身材瘦矮,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为人行事爽快利落,看上去,整个人特有精神。江亦多老师任教育课教学,讲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嘴头利落,幽默风趣,能把同学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聚精会神。同学们都说,听江亦多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愧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外甥女。在教学实践中,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贯彻始终,理论水平快速提高,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传授给学生,同学们在江亦多老师的教育下,毕业后在教育战线都成长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袁振祥回忆说, 1974年9月至1976年7月自己在惠民师范学校读书,通常称为惠师22级(后来叫74级)。这级学生共240人,分别来自惠民、阳信、无棣、高青、滨城五个县区,分为六个班。前三个学期,各班课程都是一样的,到了1976年上半年,最后一个学期侧重学生的特长爱好重新分班,分为文史、理化、艺体五个班,自己被分在文史二班。值得庆幸的是,江亦朵老师正好是自己的班主任并担任教育课教学。之前,虽听同学们传颂江老师讲课怎么好。欣喜的是,自江老师担任班主任并有机会更多地聆听江亦多老师的教导时,才真正领悟到了江老师的讲课艺术简直若春风化雨,直润心田。虽然聆听江老师的课仅仅一个学期时间,但她给74级文史2班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给同学们奠定了良好从教基础。

同学们都清楚江老师是国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外甥女,对她都怀有一颗敬仰的心。经过亲自聆听江老师的课和接受她的教育,同学们由衷地赞叹她确实不凡。江老师虽从外表看比较瘦弱,但有着崇高的教育理念和高雅的思想气质。从授课中足能够体会到她渊博的知识,超强的授课能力。她说一口标准的南方普通话。她讲的课如果全部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不用修改的经典论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课堂上她的眼神、她的语言始终和同学们保持一种交流状态,所以同学们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听讲,教学效果显著,课堂气氛浓厚。

江老师既担任教育学教学工作,又是班主任。她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时刻贯穿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她工作认真负责,按时召开班委会,及时总结工作,总能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要求。她从不高高在上,总能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了如指掌,针对学生的特点能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总能及时准确地调动班干部们的积极能动性,争取为班内多做工作,在学习、劳动、团结、卫生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江老师的教学管理和思想工作用一句话形容最合适不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是教育批评,也让人感觉到体谅和关怀。正是由于江老师的辛勤耕耘,在班级评比中,文史二班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

袁振祥还回忆说,自己记得1976年5月份,在毕业前夕,江老师约他去家里吃了一次特别的午饭。那天她亲自下厨,将韭菜炒鸡蛋和白菜炖豆腐这两道普通的家常菜做得特别有味。吃饭期间她说:“振祥啊,学校准备在咱班找两个同学留校工作,其中有你,让我个别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你考虑一下。”当时我觉得这件事太突然了,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听后仔细想了一下,诚恳地对老师说:“感谢老师的推荐和学校领导的信任,但是我有个实际困难,请您和学校领导说一下。我父亲年事已高,我准备回本县工作,便于照顾。”这件事情就这样谢绝啦,江老师觉得有些惋惜。毕业时我如愿回到了无棣县工作。由于惠师和江老师的培养,我有幸在惠师求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由于在文史班积累的功底,毕业后,先后在县团委、县人事局、组织部、县直机关党委、县委党校工作。正是由于江老师的教育培养,在工作中才得心应手,并很快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多年来,虽再未见到恩师,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从未改变。在这里,我很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谢谢您!

据当年的其他学生回忆,当时由于没有教育学教材,江老师就自编教材,自己刻板,自己油印。

在班级管理中,为营造活跃的气氛,江老师每天早上利用早读时间教同学们唱歌。虽然她不是专业音乐教师,声音也不是很漂亮,但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节拍把握很准。她教唱的《映山红》最为有味,“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江老师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纠正音调。精心教唱,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早上教室都会响起响亮的《映山红》。

1978年,江亦多老师离开了工作近二十年的惠师,调到了河南汲县师范工作,后又调到河北教育学院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工作,江老师也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代名师。

江亦多老师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从叶圣陶同志的一封信谈起》中指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能”学习。

核心观点源自叶圣陶1972年信件提出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如同教孩子走路最终需放手‌‌。比喻教育和种田一样,需提供适宜条件让学生“自己发芽生长”‌‌。‌

江亦多老师通过解读叶圣陶信件,揭示了教学的本质是从“依赖教”到“自主学”的转化,这一观点对改进传统填鸭式教学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江亦多先生在惠师的教育实践,是叶圣陶教育思想在齐鲁大地的活态传承。从一封书信的微光,到惠师教学的实践;从青年教师的迷茫,到教育的自觉——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点亮生命,用习惯塑造人格,最终让每个灵魂学会自我照亮。

江亦多是教育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忠诚传播者与践行者。她以瘦弱之躯担教育重任,在惠师执教期间,其教学如精工雕玉——课堂逻辑缜密、语言淬炼如金,一堂课即一篇无瑕论文;其育人如春风化雨,深入学生心灵,以歌声唤醒理想,以慈母之心滋养人格。她将叶圣陶“教为不教”的哲思化为“自能学习”的实践阶梯,用一生诠释“教育即习惯养成”的真谛。瘦小身躯蕴藏宏大教育理想,高度镜片折射出智慧之光,她是惠师精神的活态丰碑。

几十年来,惠师都在时刻践行江亦多老师传递的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贯彻如一。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方面着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江亦多先生的名字已与惠师血脉相融。她让叶圣陶的教育星火在齐鲁大地燎原,将一所百年师范推向思想高地。那些被她点亮的“自能”之光,共同铸就了惠师教育史上最温润而坚韧的底色——习惯成魂,师道永续。‌‌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